王瑩 杭州清嶼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我國“十四五”期間,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需平均每年增長1個百分點,意味著每年農業轉移人口達到千萬級規模。面對城市化進程高速推進的現狀,為了滿足新增城市人口巨大的住房需求,在城市中心位置高層住宅這一居住形式越來越多地被采用。高層住宅一方面有土地利用率高的優勢;另一方面又因容積率高,居住人數多,存在居住舒適性差的問題。本文試著從人性化視角出發,探討高層住宅建筑設計改進的思路。
人性化是一種理念,該理念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圍繞著人的生理特點和心理需求兩方面來解決各個領域的實際問題。維特魯威提出過建筑設計的三大原則:堅固、實用、美觀。其中“實用”就是從人的生理特點出發,考慮設計的實用性和功能性要求,功能上是否適用,使用起來是否便利、舒適;“美觀”從人的心理需求出發,強調的是建筑的審美功能和愉悅性。基于上述的理念來審視高層住宅建筑設計,一要滿足空間使用上實用、舒適、便利。二要考慮到居住者身心健康需求,提升住區的溫馨感,三要考慮到使用者之間的差異性,兼顧對弱勢群體如老人、孩子、殘障人士等的關愛。
接下來從以下幾方面來探討高層住宅人性化建筑設計可以落地的點。
高層住宅戶型設計和其它住宅一樣,需要滿足如朝向、采光、日照、通風等要求。除此以外由于高層住宅的特點,公共交通面積相對中低層住宅占比較大,面對的用戶又以剛需和初步改善為主,面對高昂的房價,需要合理使用套型內的每一平米。主要注意以下三點:a.按照戶型面積大小,合理的分配各個功能空間面積。如小戶型各空間的開間相對大戶型要小,當然也要滿足主要房間最小尺度的要求;大戶型在各個空間面積舒適合理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增加一些居室或者多用途功能的房間,避免不必要的空間浪費。b.對住宅戶型的精細化設計。考慮到一個家庭三代人的生活需求,如提高廚房有效的臺面長度,盡量使用U型布局;保證客廳背景墻墻面一定長度上不要開門;平面考慮家具擺設的合理性;入戶后考慮更換衣帽鞋子的收納位置,盡可能設置儲藏間,小戶型設計結合收納空間考慮;在入戶空間和走道上盡可能的加入一些適老化的設計考慮等等。c.空間具有一定的靈活可變性。居住者在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居住需求,通過對剪力墻設計優化,如剪力墻盡量設置在建筑物的端部與角部,盡量減少固定墻體長度和數量。內部墻體盡可能用輕質隔墻或家具型活動構件進行空間分隔,住戶根據自己的居住需求對住宅內部空間靈活劃分和調整,配合靈活可變的家具甚至在一天的不同時段達到可方便切換不同功能等。
從平面設計上看,首先要合理設計垂直交通核,在滿足規范的情況下做到面積最精簡,提高住宅戶內的得房率。其次也需要注意一些公共空間細節,比如南方在住宅的底部設置架空層,架空層設置一些小型的活動場所或者公共交往空間,放置座位和健身器材,同時周圍綠化不要過于茂密,影響采光。單元的公共門廳空間盡量方正,保證家具搬運方便同視線全面可達,提升安全性、減少衛生死角等。
從立面設計上看,結合平面組合形成的體量關系,運用高層住宅的立面元素:門窗、陽臺、外走廊等在立面上形成統一中又變化的韻律感。做好近人視線下的立面設計,選用相對讓人放松的顏色和材質,增加立面設計的細節和不同樓棟的識別性,提高居住者心理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a.建筑整體布局
高層住宅的整體規劃要考慮消防間距、通風、日照、衛生視距等最為基礎的要求以外,需要打造出多樣化的空間,樓棟分布形成的住區空間既要有集中的大活動場地,又要有散點式的小活動場地,層次分明、疏密有致、動靜結合。針對高層住宅公共交往空間普遍不足的現狀,很多新的高層住區都嘗試配有豐富的公共空間,比如為健身達人提供的室內恒溫泳池、健身房;為學習者提供的書吧茶吧、自習室;為老人提供的食堂、日間照料中心、老年學堂;以及公共客廳、可臨時租借的公共廚房餐廳等等一系列滿足居住者多樣的活動及交往需求的空間。
b.道路設計
高層住宅小區的道路設計在保障交通順暢的情況下,盡量減少車輛通行對住戶活動的干擾,保障兒童和老人的安全。盡量將停車位安排至地下車庫,采用小區或組團內人車分流。小區內的人行體系在滿足消防通道的前提下可結合底層架空層建立全小區連通的步行風雨連廊系統,方便住戶在下雨天步行。
c.室外空間設計
室外空間設計需考慮不同年齡段、不同類人的需求,同時也要照顧到弱勢群體:場地無障礙設計、兒童活動場地布置的家具圓角防撞設計等。設計上采用硬質活動場地和綠化花園型場地結合,有動有靜,既有觀賞性景觀又有充足的活動場地。設置兒童游戲場地,滑梯沙池等;臨近處設置老人休息區,方便老人既可看護兒童又可休息聊天;設置公共健身器材,帶扶手的無障礙散步道,小型兒童自行車或者跑步道;雨天也可使用的帶頂棚的半室外公共空間等等。室外空間布局上要做到合理、豐富、錯落有致,比如在早晨6-9點光線能照射到的地方,布置晨練場所;全天能照射到的地方,布置一些戶外的兒童游戲區;高層建筑北側常年大片陰影區種植喜陰觀賞綠化等。
建筑師除考慮自身專業外,也應和其他專業如結構、水暖電、室內、景觀、家具設計、新科技等緊密配合。如住宅隔聲降噪設計,居室布置遠離噪聲源,電梯、管井、設備等做好隔聲減振措施;利用新科技打造更加人性化的恒溫恒氧恒濕住宅、智能家居系統等本文就不再一一贅述。
隨著經濟高速發展,人們對居住的需求不再僅僅局限于一套能住的房子,而是為人們提供更好的生活質量有歸屬感的家園。人性化設計理念也已深入人心,在原有設計基本功能的基礎上,對高層住宅產品的不斷優化,滿足人的生理需求和精神追求,體現設計中的人文關懷。這既是對人性的尊重,也是社會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