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皓純
(云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昆明 650500)
烏銅走銀是云南獨有的民族傳統(tǒng)手工藝,始創(chuàng)于清雍正年間石屏縣,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民國《石屏縣記》載:“以金及銅化合成器,淡紅色,岳家灣生者最佳。按烏銅器唯岳姓能制,今時能者日眾,省市肆盛行,工廠中有聘做教師者。”[1]在過去,烏銅走銀工藝品多為文房用具,這與烏銅走銀本身的材質與制作工藝有很大的關系。首先,其材質以及復雜的工藝導致了其必將價值不菲,其購買人群主要是當時的一些具有經濟能力以及文化內涵的上層人士和文人。所以烏銅走銀產品多為文房四寶、煙具、酒具、茶具等上層人士使用的物品。這些器物大多呈橢圓形、圓形,具有原始的形態(tài)之美。其中文房四寶是最普遍最常見的。文房四寶之所以如此普遍得益于其實用價值,烏銅走銀將其自身的手工藝特點與文書工具相結合,不僅保留了其傳統(tǒng)精髓,并融繪畫、書法、雕刻、裝飾等藝術。同時烏銅走銀的裝飾紋樣也極具文化內涵,其中最具民族藝術特色的是匠人們將漢字以書法的形式融合到這一傳統(tǒng)手工藝之中,這便是最常見的烏銅走銀手工藝品。烏銅走銀還有奇特之處在于每一件烏銅走銀制品都會受主人把玩以及汗液的影響逐漸變化,黑色更黑,銀色更亮。每一件烏銅走銀制品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慢慢呈現出其獨一無二之處。
烏銅走銀制作工序非常復雜,所需材質也非常昂貴,這導致其成品量非常少。如此昂貴的材質加之復雜的工藝制作出來的烏銅走銀定價頗高。因此為達官貴人私人定制成為了烏銅走銀的主要銷售渠道,并且是唯的一渠道。現在,烏銅走銀的主要生產模式仍是家庭作坊式,往往是一人身兼數職,不僅要制作還要負責銷售甚至包括售后服務,而當今社會一個成功的產品背后依靠的是一個完整的經營團隊,每個人分工明確,精益求精。烏銅走銀圖案裝飾紋樣也與當下生活幾乎沒任何關系,在造型的設計上似乎忘記了審美標準,但因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傳承人一味地依賴于傳統(tǒng)造型,并沒有積極去開拓當下的市場,對于自身的發(fā)展狀況似乎過于滿足和樂觀。在裝飾圖案上雖下了一些功夫,但略顯單一,并沒有質的飛躍。裝飾手法依然以大小、粗細均勻的線條來呈現圖案,這種手法本身就缺乏層次感,難免讓人覺得有些生硬。
烏銅走銀造型老、裝飾紋樣陳舊,似乎存在其嚴重的同質化現象,令人堪憂。烏銅走銀的大師可謂是人才濟濟,但大師們創(chuàng)作出的工藝品卻大同小異。由于造型上主要依托傳統(tǒng)的文房四寶、煙具、香爐、茶具、酒具、擺件等,裝飾上更是常用的仿古紋飾,主題思想依舊主要用來表達文人思想和情趣、文人志向、富貴吉祥的人物山水、花鳥草蟲、飛禽走獸、書法篆刻等。如此這般,即使大師再多,不加以創(chuàng)新,產品無非也就這些簡單的搭配融合。如:云南昆明金永才藝術大師的墨盒制作團隊制作的墨盒與云南省晉寧畫家袁昆林大師、保山畫家萬光紅大師所設計和制作的“不謀而合”。類似的案例,不勝枚舉[2]。簡單地說,烏銅走銀在造型和裝飾上過于保守,并長期傳承過程中仍存在嚴重的同質化,創(chuàng)新性匱乏成為其當下發(fā)展的根本問題。烏銅走銀的生產受限于其合金銅片保密性的影響,導致難以大規(guī)模生產,制作工序不僅復雜而且仍依托于手工制作,效率低而產量難以得到保證。烏銅走銀產品的價格和器型致使其收藏和觀賞性方面價值較高,但也造成實用功能性較低。烏銅走銀制作工藝從古至今脈脈相承,但匠人們思想并無太大轉變,前些年還保持著“傳男不傳女,傳媳不傳女”的思想,對于創(chuàng)新技術不以開放的態(tài)度甚至產生抵觸。這是工匠們對于傳統(tǒng)技藝深入靈魂的尊重以及保護,擔心新技術對傳統(tǒng)工藝產生沖擊和破壞,害怕手藝的精髓消失難尋。這是因為烏銅走銀匠人們對現狀過于樂觀,沒有意識到現在的社會變化,缺乏對潛在市場的開拓,也就缺乏對相應產品的投入和開發(fā)。
目前,整個云南掌握烏銅走銀技藝并且能夠獨立制作出來的匠人十分稀少,不超過10人,烏銅走銀核心技術的傳承一直是十分保守的,尤其是核心技藝的傳承有很長時間都是實行單線傳承模式[3]。這也說明了烏銅走銀的傳承方式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雖然已經出現教育傳承的模式,但因推出時間較短,所以還難以涌現一批成熟的烏銅走銀手藝人。但在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烏銅走銀傳承工作得到了極大的重視,不僅對熟練掌握這項手工藝的工匠頒發(fā)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人證書,也從多方面大力支持此工藝的傳承。然而,烏銅走銀想在當今這個電子信息大數據時代下生存發(fā)展,這只是一個開始。官渡古鎮(zhèn)“金李記”標志著烏銅走銀走出傳統(tǒng),開始積極轉變,走向市場化運作。
現如今烏銅走銀傳承困境主要有三個方面:消費群體的滯后和生產效率問題及烏銅走銀的定位問題以及宣傳問題。烏銅走銀制作受多方面的影響:昂貴的材質、復雜的制作工藝程序、全靠純手工制成,造成烏銅走銀產量低、價格高的局面。通過對烏銅走銀的走訪調研發(fā)現,其目前的消費人群仍然是以高端為主。這種思想無疑讓烏銅走銀的銷路變得狹窄,難以擴張自身生存的市場,讓自身發(fā)展舉步維艱。裝飾上的墨守成規(guī),造型上仍依賴傳統(tǒng),缺乏創(chuàng)新積極性,影響限制其發(fā)展。而要想傳承下去,占領大眾市場是重中之重。當前形勢下,想要工藝品走入尋常百姓家就必須在原料、工藝、價格上進行革新。要充分了解消費大眾的目標需求,以目標需求為導向,在原基礎上取其精華,棄其糟泊,大眾想要的或許只是烏銅走銀的外在特點,而這些是可以通過科學的配方加上合理的做工就可以做到的,一方面提高生產效率,另一方面要降低產品價格。當下,烏銅走銀對于目標群體的認知存在偏差,導致烏銅走銀存在滯后性,在了解目標需求上還需多調研多走訪。與此同時,要將產品進行層次劃分,針對不同層次的人群設計不同層次產品。一個烏銅走銀產品需要一個熟練的師傅耗時一個月左右,一方面反映了烏銅走銀制作的復雜工序,另一方面說明了純手工制作導致的效率低下,并目前傳承人稀少,根本無法滿足大批量的烏銅走銀訂單的需要。所以在生產效率相對低下的情況之下,我們可以借助科技手段提高效率。前述大多傳承人視烏銅走銀產品都為高端產品,而如今所有的烏銅走銀產品大多都被作為裝飾品,幾乎不具備實用功能,個別具備功能的煙具、酒具卻價錢昂貴。為了擴大市場進行更好地傳承,我們可以設計專門的烏銅走銀生產線,可以大量機械化、批量化生產價低廉美的烏銅走銀生活用品。烏銅走銀的生活化同樣可以為其發(fā)展傳承提供重要作用。
筆者通過對于金永才先生的采訪了解到,目前烏銅走銀的傳承模式分為家庭和師徒傳承模式,教育傳承模式以及品牌傳承模式。烏銅走銀工藝最初奉行“傳男不傳女,傳媳不傳女”的觀念,都以家庭式作坊的純手工生產以及掌握配方的人員極少,導致每年不僅僅烏銅走銀的工藝品非常有限,而且掌握配方傳承人也是極其稀少。但傳至第六代金永才先生打破了傳統(tǒng)的傳承觀念,首次創(chuàng)立云南省第一家傳習館——“烏銅走銀傳習館”“烏銅走銀工藝館”,面向社會收徒12人。徹底改變了過去那種“傳男不傳女,傳媳不傳女”的陳舊觀念,呈現師徒傳授方式。除此,烏銅走銀傳承也具有區(qū)域鮮明性,現僅限于云南。由此可見,烏銅走銀傳承方式是具有一定的保守性,雖然現在出現了師徒傳承,但收徒的門檻也相對高。
不過,烏銅走銀傳承人也在對外交流中不斷吸收養(yǎng)分,金永才先生首次提出:教育傳承,將烏銅走銀從傳統(tǒng)的“家族傳承”“師徒傳承”轉變到“教育傳承”的高度上,并在教育方面提出新的理念,即“三品人生”。所謂三品人生,說的是人品、作品、精品三個層級。人品是第一位的。一件工藝品反映的是手藝人的氣質,沒有好的人品就不能打造出好作品。有了好的人品還不夠,還要肯鉆研,七八年才能出作品。要達到精品水平,再要打磨十一二年。人品的不斷升華,使得對作品的追求不斷提升,熟能生巧,巧能生精。精品不僅需要時間積累磨合研發(fā),更需要制作人品與心術的正直,對作品的不斷追求才能打造出精品。所以在此基礎上金永才先生又將“師徒傳承”上升到“教育傳承”的高度,將烏銅走銀引入高校的課程中,加大力度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制作人才。2018年建立國家非遺文化“烏銅走銀”人才培養(yǎng)基地落地到官渡區(qū)職業(yè)高級中學。按照計劃,每年都將有不少于800名學生在這里學習烏銅走銀的制作工藝。接著又提出了昆明試點非遺傳統(tǒng)技藝融入職業(yè)教育的理念。這也是職業(yè)教育與非遺技藝結合的首個案例,并且傳承烏銅走銀工藝是第六代傳承人金永才大師為首的工藝美術專職教師團隊。課程主要內容為烏銅走銀線、打、頂、鏨、踩五大傳統(tǒng)技藝,讓學生們充分了解烏銅走銀的基礎知識,并立志于將他們培養(yǎng)成為合格的烏銅走銀匠人。傳統(tǒng)手工藝想要不斷傳承,就要大膽走出去,讓烏銅走銀走向市場,這樣一來工藝美術專業(yè)人才的缺失問題就迎刃而解,烏銅走銀發(fā)展前景廣闊,其工藝產品不僅在國內備受喜愛,在國外也是吸引了一大批收藏家。但是專業(yè)人才缺失的問題仍然存在,這導致了供需不平衡,不能滿足日益擴大的消費者需求。現在的職業(yè)教育多為汽修、會計、導游等專業(yè),但對于正在產業(yè)化蓬勃發(fā)展的手工藝產業(yè)卻沒有相關專業(yè),工藝美術特色化、專業(yè)性、技能型人才的培養(yǎng)不僅僅需要對于技術工藝的掌握,更需要吸納其文化精髓,這就導致短期內無法輸送合格的專業(yè)人才滿足市場所需。如此背景下,手工藝人才培養(yǎng)需要重點探索如何將傳統(tǒng)非遺融入進校園,吸引更多人才,進行專業(yè)教育,讓傳承人隊伍日益壯大。
金永才將烏銅走銀制作工藝引入高校的課程之中,這也是創(chuàng)造性轉化下傳承方式的一大轉變,不再擔憂技藝失傳,也讓更多對烏銅走銀感興趣的人接觸到烏銅走銀,學習掌握烏銅走銀這門技藝,從而帶給烏銅走銀發(fā)展和傳承更多的可能性。
以傳承人金永才為例,其不僅全力做好了教育傳承,而且一直在不斷對烏銅走銀進行創(chuàng)新,從“師徒傳承”“教育傳承”的概念轉變到“品牌傳承”的理念,創(chuàng)立了金大師&烏銅走銀品牌,并提出可以提取烏銅走銀的元素,用更好的方式去呈現,允許烏銅走銀外在載體形式進行一定的改變,其改變的最終目的則是更好地傳承、保留傳統(tǒng)工藝,為消費者帶來種類更加豐富的烏銅走銀產品。這也是一種能夠更好地保護和傳承的方式,使大眾能夠輕易地理解和接受,并且按照受眾將烏銅走銀在原有基礎的種類中發(fā)展創(chuàng)新出更符合當今社會的樣式。主要分為四個方面:一是高端收藏類,如文房四寶、香案供具、酒具、茶具、煙具、玩賞系列、其他;二是高端時尚類,如高端時尚首飾、高端時尚生活飾品及其他高端時尚品;三是高端旅游商品,如具有云南地域特色元素的高端旅游商品;四是高端禮品定制,如提供高端禮品的定制及定向開發(fā)服務。
在品牌宣傳方面,以金大師&烏銅走銀品牌為例,如今不僅僅與CCTV《探索發(fā)現》《我有傳家寶》等這些電視欄目合作宣傳烏銅走銀,讓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烏銅走銀這項傳統(tǒng)手工藝,并且利用互聯(lián)網平臺,借助自媒體、新媒體等平臺進行宣傳和推廣,定期更新、發(fā)布有關烏銅走銀的知識與鑒賞小視頻,真正讓這門手藝成為世人皆知的文化符號,聞名遐邇。
以烏銅走銀的家庭傳承模式、師徒傳承模式與教育傳承模式和品牌傳承模式對比來說,烏銅走銀作為傳統(tǒng)手工藝品,每年制作的作品非常有限,家族成員之間“傳男不傳女,傳媳不傳女”的傳統(tǒng)正是造成這一結果的重要因素。純手工時間長,加上手藝人少,所以烏銅走銀很難永久傳承下去。傳至第六代金永才打破了家庭成員之間傳承的局限性,向社會招收徒弟,一方面增加傳承人,讓技藝傳承更久;另一方面人數多,想法多,有益于技藝創(chuàng)新,不僅可以讓作品越來越多,也可以讓作品越來越好,精益求精。打破原有的狹隘性和保守性,讓烏銅走銀融入更多的活力,迸發(fā)出更好的作品。傳承創(chuàng)新不斷,從家族成員傳承到師徒傳承,讓傳承方式越來越多,使烏銅走銀也能越走越遠。金永才將師徒傳承提升到教育傳承。教育傳承相較于家庭成員傳承和師徒傳承有四點好處:一是通過教育的方式,讓更多的人深入了解烏銅走銀,擴大自身的影響力,起到更好的宣傳作用;二是吸引更好的藝術人才,從興趣出發(fā)才能有更好的靈感,通過精心傳承,發(fā)現更多對烏銅走銀感興趣的人才,使得更好地傳承,也會做出更好的作品;三是培養(yǎng)新型技術人才。在市場不斷開拓的環(huán)境之下,工藝美術特色化、專業(yè)性、技能型人才的輸送無法滿足工藝美術市場的需求,將烏銅走銀工藝與教育結合,也是讓教育有了新的發(fā)展方向。
如果說家庭成員之間的傳授傳承雖然具有很強的局限性,但起碼保證可以傳承下去。那么師徒之間的傳承可打破局限性,讓烏銅走銀走出門來看世界,讓烏銅走銀傳承有了寬度,并教育傳承則徹底改變了烏銅走銀的維度,不僅使人才涌入,還使烏銅走銀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創(chuàng)新性,讓更多的人喜歡烏銅走銀,也發(fā)現更多真的想學想傳承的人。同時品牌傳承則是讓烏銅走銀幾乎隨著時代永遠前行,品牌的影響力,品牌的忠誠度,一方面保護了傳統(tǒng)技藝,另一方面烏銅走銀更讓普通人可以接受,使藝術離大眾更近,不再是展覽館中觸不可及的藝術品,而是日常生活中觸手可得的工藝品,保證了烏銅走銀可以不斷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有更好的宣傳力和影響力,不僅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來傳承,也可以不斷吸引“粉絲”,從而鼓勵激勵創(chuàng)新,實現手藝人與消費者之間相互激勵,相互支撐,相互吸引。
烏銅走銀是全靠純手工制作的,所以技藝在傳承中最為重要,最為關鍵,要將技藝做到爐火純青,在傳承中精益求精。因而在原有的技藝保護好,同時在原有基礎上繼續(xù)創(chuàng)新。
好的技藝需要更好的手藝人。在傳承過程中,技藝固然重要,但沒有人傳承不行,沒有人創(chuàng)新更不行。要不斷培養(yǎng)人才,引進人才,保證技藝不丟失的情況下,更好地創(chuàng)新適應時代的變化,不能固步自封。我們可以通過與校企合作的方式,培養(yǎng)傳統(tǒng)技藝傳承人。對于烏銅走銀工藝品在高校選拔的創(chuàng)新人才中,則重點放在藝術院校有美術基礎的設計類專業(yè)的學生之中進行。這樣才能選拔到有美術功底深、審美能力強、設計能力強的高創(chuàng)新人才。
如前述,烏銅走銀材質昂貴,工藝復雜,制作耗時長,但產品實用性不強,導致大眾需求量較低,所以要不斷創(chuàng)新作品,將傳統(tǒng)元素與現代元素相結合,利用科技手段,生產體現時代特色的實用性強的民族文化產品,這樣才能帶動消費,增強市場競爭力,讓作品被大眾接受。
其實這里說的也就是對于傳統(tǒng)工藝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問題,使民族文化走出去,形成影響力。隨著人們對于生活水平的不斷追求,精品意識對于消費者產生更大的影響,好的品牌可以更吸引大眾的消費,打造精品可以保證工藝永遠存活于大眾的心目中。
宣傳可以讓更多的人看到、聽到、感受到。加大宣傳力度,一方面擴大烏銅走銀的寬度,讓更多不同領域的人了解烏銅走銀;另一方面可以增長烏銅走銀的長度,好的宣傳可以影響產品的價值,使其長久不衰的傳承下去。
烏銅走銀技藝具有民族靈魂、富有特色的手工藝品,是我們先輩們不斷創(chuàng)新的寶貴財富。將烏銅走銀技藝傳承、保護、發(fā)展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氛圍,努力經營好是對先輩最好的敬意,是對民族文化的尊重。如果說傳承是創(chuàng)新的前提,那么創(chuàng)新則是傳承的目的。我們要想富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傳統(tǒng)工藝跟上時代的步伐,并隨著時代推移,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傳承,讓經典永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