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司馬遷的大一統歷史觀

2021-01-16 07:51:39張大可
紅河學院學報 2021年5期

張大可

(1.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北京 100081;2.陜西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西安 710119)

大一統歷史觀,是司馬遷創作和建構《史記》一書的理論基礎?!妒酚洝啡珪墒?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構成,凡一百三十篇。太史公曰:“余述歷黃帝以來,至太初而訖,百三十篇?!雹佟妒酚洝啡珪话偃鍪穬热荩v的就是中華民族大家庭,從黃帝開端立家建國到秦皇、漢武完成大一統,其間共三千年的歷史發展,就是從統一到大一統的歷程。大一統歷史觀其實質就是國家發展觀,是司馬遷載述中國古史三千年所升華出的以國家形態為標志的社會發展理論,是司馬遷一家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司馬遷大一統歷史觀的理論支點,主要有三個方面。其一,家國一體,天下一家親。人人心中的家國情懷,是愛國主義的思想源泉。其二,非兵不強,非德不昌。即“修德”與“振兵”,是國家建構的兩大柱石。其三,天無二日,人無二王。一個家只有一個父親,一個國只能有一個王。大一統政治,皇帝集權,消除侯王,即全國民眾與各民族共認一個帝王,也就是一個國家只能有一個中央政府。綜上三點,是《史記》全書記載的重點?!妒酚洝酚浭氯?,從黃帝到秦皇、漢武,帝王的德業,即民族、國家日益昌盛,日益走向大一統,這就是大一統歷史觀的內容,本文專題評說,下面對其三個理論支點,依次展開。

一 家國情懷,引導國家建構與發展,從統一到大一統

《史記》的十二本紀是全書之綱,載述三千年王朝更替,國家建構與發展日益完善,日益狀大。從黃帝統一,走向秦漢大一統,導向歷史發展的理論基礎就是家國情懷,歷經三個發展階段:(一)五帝承傳;(二)夏商周三代承傳;(三)秦漢大一統承傳。

(一)《史記》開篇,五帝承傳,家與國一體產生

《史記》開篇《五帝本紀》所寫五帝為: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五帝承傳,立家建國,中華文明起源的象征。五帝是一家,但不是父子五代人的承傳,而是家與國草創時期的一個歷史過程,幾百年或上千年,沒有絕對年代,是司馬遷改造父系氏族部落時代的傳說歷史,上升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誕生立家建國的人文歷史,是一種信仰,是中華民族家國情懷的信仰。五帝承傳,分為兩個層面:一是黃帝創始,立家建國;二是四圣遵序,完成國家建制。

1.黃帝創始,立家建國

《五帝本紀》的黃帝紀,不足五百字,內涵極其豐富,寫出了中華民族進入文明,立家建國的歷史?!妒酚洝烽_篇第一句:“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黃帝為人之子,有父親,有名有姓,父子相承,就是有家。司馬談發凡起例《太史公書》,所定斷限是“起于陶唐,訖于麟止”。司馬遷修正斷限,“述歷黃帝以來,至太初而訖”?!短饭孕颉繁4媪藘蓚€斷限,是存真《史記》兩代人的創作痕跡與歷程??鬃泳幎ā渡袝?,起于《堯典》,突顯讓德。司馬談效《春秋》,就是效法孔子。讓德,作為個人修養是正能量,如果對社會、對國家不利的謙讓,是不負責任,不擔當、不作為。司馬遷修正《太史公書》的斷限,起于黃帝,突顯的是黃帝一統天下的擔當,是當仁不讓,此乃不與圣人同是非,是司馬遷獨具的歷史觀和偉大識見。唐人司馬貞不明此旨,他批評司馬遷寫《史記》起于黃帝,沒有源頭,補寫了《三皇本紀》。黃帝之前的三皇傳說,是母系社會,作為家庭沒有承傳,也就沒有家,只是一個群體。沒有家,也就沒有國。所以司馬遷斷限起于黃帝,是因為黃帝立家建國,家與國一體產生。家是個人小家,國是社會大家。父系氏族產生了家,起于黃帝就是文明起于父系氏族,這是符合歷史進程的。

黃帝建國,他用兵征伐,經過兩場戰爭,得了天下。阪泉之戰滅炎帝②,是平亂;涿鹿之戰殺蚩尤,是誅暴。兩戰之后,諸侯咸推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黃帝以暴力取天下,還有不順的要征討,于是建立了常備兵,往來遷徙,“以兵師為營衛”。黃帝巡行四方,關注民生,“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建國都,“邑于涿鹿之阿”。黃帝的活動范圍:東到海邊,登上丸山,直到泰山封禪;西到崆峒山,登上雞頭山;南到長江,登上熊耳山、湘山;北逐葷粥,在釜山合符諸侯,這是國家的疆域。黃帝設官治民,舉用風后、力牧、常先、大鴻等賢人。黃帝整治交通,這是便民的國家工程,他“披山通道,未嘗寧居”,死在工作崗位上。黃帝死后,葬于橋山。橋山上有黃帝陵,在今陜西省延安市黃陵城北。

述論黃帝立家建國,家國一體產生,成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是司馬遷的偉大史學書學寫創造。司馬遷的創造積淀成為中華民族家國情懷的信仰,這一信仰是愛國主義的源泉。中華民族皆“黃帝子孫”,數千年來,激勵了無數的仁人志士為中華民族的生存、繁榮和進步而斗爭。“黃帝子孫”,又稱“炎黃子孫”,至今仍是一個神圣名詞,具有無限的號召力。

2.四圣遵序,完成國家建制

四圣,指五帝中黃帝之后相承的四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他們承傳黃帝之業,不斷進取,到虞舜手里,家庭倫理有則,國家建制完成。

(1)顓頊、帝嚳的活動范圍。顓頊,黃帝之孫,繼承黃帝,其活動范圍,北到幽陵,南到交址,西到流沙,東到蟠木。顓頊死后,他的族子,黃帝曾孫帝辛繼立,是為帝嚳。帝嚳普施利物,知民之意,執中而治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

(2)帝堯的活動范圍。帝堯名放勛,帝嚳之次子。帝堯繼帝嚳為帝,號陶唐,定都平陽。帝堯任命四賢:羲仲,居守東方旸谷;羲叔,居守南方南交;和仲,居守西方昧谷;和叔,居守北方幽都,助堯管理四方民眾,按時播種耕作。懲治四兇:流放共工到幽陵,改變北狄習俗;流放歡兜到崇山,改變南蠻習俗;遷徙三苗到三危山,改變西戎習俗;流放鯀到羽山,改變東夷習俗。帝堯任用四賢,放逐四兇,天下民眾對堯心悅誠服。帝堯年老,讓四岳推薦賢人,把帝位讓給虞舜。

(3)帝舜的活動范圍。帝舜,史稱虞舜,名重華,冀州人,曾在歷山耕種,在雷澤捕魚,在黃河邊制作陶器,在壽丘制作器物。知民疾苦,所到之處,風氣淳樸。舜以大孝名聞天下,三十歲時被四岳舉薦為堯的繼承人,經過二十八年的代理行政考驗,正式接班。帝舜巡行四方,東邊到達泰山,南邊到達衡山,西邊到達華山,北邊到達恒山。帝舜在位的第三十九年,到南方巡視,死在蒼梧之野,葬在零陵九嶷山。帝舜和黃帝一樣,死在工作崗位上。帝舜任用二十二個賢人治國,國家機構完善,各個部門都建立起來了,司馬遷動情地評論說:“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意思是:黃帝草創國家,到虞舜手里,國家機構完善了,國法家規都有了章法,虞舜治家治國都做出了表率。

(二)夏商周三代承傳,天子與諸侯共治天下

夏商周三代,天命轉移,開國之王雖以力取,而力只是輔助因素,祖上積德累善,以德服人才是主要因素。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得人心者得天命,失人心者失天下。國家疆土日益擴大,民眾繁衍日益增多。封土建藩,一國之王與分封諸侯共治天下,西周的封土建藩制度完善,達到鼎盛。

1.夏王朝的承傳

大禹治水得天下。大禹,又稱夏禹,名叫文命,是黃帝第四代孫子,鯀的兒子。帝堯命鯀治水,鯀用堵塞辦法治水,九年后更是洪水滔滔,堯流放鯀到羽山,讓禹接著治水。禹用疏導辦法治水,十三年中三過家門而不入,全年奔跑在山林川澤。禹整治全國土地,劃分九州,丈量田地,分出九個等級,繳納租賦,可以說是整治了全國水土川澤,立下萬世大功。全國九州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

治水、修路,是歷代王朝的國家工程,直到當代仍然如此。天旱、水災、山崩、地震是不時發生的自然大災害。治水防澇抗旱,減緩自然災害。修路便民商旅,加固國防。大禹受堯命治水,劃定九州,制定貢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的國土整治與戶籍建立,功績卓著,贏得民心。舜禪讓于禹。禹登帝位,第十年東巡到達會稽山,大會諸侯,死葬于會稽山。又一個死在工作崗位上的古代帝王。

禹死,禪位伯益,但天下之民不朝拜伯益,而朝拜禹之子啟,于是啟繼位,開啟了家天下傳子的王朝,這就是夏朝。夏朝從大禹到夏桀國亡,王位承傳,父死子繼,或兄終弟及,共傳十四代十七王,歷經471年,當公元前21世紀至前17世紀之間。

2.商王朝的承傳

商湯之德,惠及鳥獸,滅夏桀而有天下。商的始祖叫契,舜封契于商,湯有天下故稱商,后裔盤庚遷殷,所以商朝又稱殷,合稱為殷商。

契十四世傳至湯,湯始居亳,即商邑,在今陜西商縣。湯建立商朝,遷于南亳,在今河南商丘市。湯到野外捕鳥,網開三面,禱告說:左、右、前,三面都可逃命,只有不怕死的進入一面。后世成語“網開一面”,反用其意。當時諸侯稱贊說:“湯德至矣,及鳥獸。”

夏桀推行暴政,湯興兵討伐,在有娀氏故都(在今山西永濟東)打敗夏桀,桀逃至鳴條(在今山西運城安邑鎮北),湯又在鳴條打敗夏桀,夏桀死在鳴條。湯又打敗三?(在今山東定陶),于是踐天子位,平定海內,建立商朝。

商朝由湯至殷紂王歷十七世三十一王,據《殷歷》記載為458年,《竹書紀年》記載為471年,《三統歷》記載為600年,當公元前17世紀到11世紀之間。

3.周王朝的承傳

(1)周之始祖后稷。后稷,名棄,帝嚳之子,母曰姜原,出外見巨人跡,心里高興,踐巨人跡而生棄,以為不祥,棄之于小巷,牛馬路過,都避開嬰孩不踐踏;又棄之于山林,被山林中人拾到路上;又棄之于水渠之上,一群飛鳥落下用羽翼覆蓋嬰孩取暖。嬰孩多次遇險不死,姜原以為有神靈保護,抱回養大,取名為棄。棄成人后,喜歡種莊稼,帝堯任命為農師,天下之人得其利。帝舜封棄于邰,號后稷,別姓姬,是為周之先祖。

(2)周武王滅殷建周。后稷十五世傳至西伯姬昌。姬昌之子周武王滅殷建周后,尊其父姬昌為周文王。文王仁愛、敬老、慈少、禮下賢者,天下歸心,建都豐邑,在今陜西戶縣東。文王死后,其子姬發繼立,是為武王。武王以太公望為師,以其弟周公旦為輔,召公、畢公之徒為左、右臂膀。武王繼位的第九年在孟津大會諸侯,進行一場伐紂的軍演,兩年后,即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46年正式興師伐紂。二月五日黎明時,武王在殷都朝歌(今河南安陽市)近效牧野誓師,有戰車三百五十乘,士兵二萬六千多人,敢死勇士三千人,紂王動員十七萬軍人抵抗。紂王之師陣前倒戈,紂王兵敗,自焚而死。武王一戰滅紂,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其后成王在河洛伊三川匯合處營建洛邑,即今河南洛陽市為陪都。武王把戰馬放在南山的南面,把耕牛放在桃林之地,放棄干戈,解散軍隊,昭示天下太平,不再有戰爭。

(3)周公輔成王,治禮作樂。武王滅殷后兩年,即周武王十三年病逝,太子姬誦即位,是為成王。成王年少,周公輔政。管叔、蔡叔不服,聯合武庚叛周,淮夷、徐戎也在東方起兵呼應。原來周武王滅殷后,把殷都王畿分為邶、墉、衛三國。邶為紂王之子武庚封國,墉為管叔姬鮮封國,衛為蔡叔姬度封國。邶、墉、衛三國,史稱三監,管理殷遺民。三監中,墉、衛二國又是監視邶國,即管、蔡監視武庚。管叔,文王第三子;蔡叔,文王第五子;周公姬旦是文王第四子。因此管叔是周公之兄,他不服其弟周公輔政,竟然策動蔡叔、武庚一起叛周。于是,周公東征,三年才平定了叛亂。周公誅武庚、殺管叔,而流放蔡叔。周公分殷遺民為二:其一,封微子啟(殷紂王庶兄)于宋,以續殷祀;其二,封康叔姬封于衛,是為衛康叔。康叔是文王第九子。叛亂的殷遺民,集中安置在洛邑。周公旦駐重兵在洛邑管理殷遺民及東方諸侯,護衛鎬京。

周公輔政,分封建藩,大封諸侯分治四方之民,又制禮作樂,進行制度及文化建設,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圣人。

周王朝承傳,從周武王到周赧王東周之滅,歷經三十一世,三十七王。周朝分為兩段:西周、東周。西周承傳十一世,十二王;東周承傳二十世,二十五王。西周為武王滅殷至周幽王,凡256年;東周為周平王至周赧王,凡522年。合計周王朝歷年778年,當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49年。

上述夏商周三代承傳,歷經近兩千年,三個朝代,天命轉移更替兩次,史稱湯、武革命,即“革膺天命,更授明命”。夏朝得天下以德,商、周兩朝既以積德累善而有天下,更伴隨暴力取天下。愈往后的朝代,暴力成份加重,戰爭愈益擴大,國家疆域增大,建制也日益復雜。西周文武兩代經營得天下,歷經道路更曲折,孟津軍演,牧野戰斗才滅了殷朝。建國后還歷經叛亂、平叛,再分封建藩,周天子與眾諸侯共治天下,史稱西周成康之治,刑措不用?!对娊洝ば⊙拧け鄙健贩Q頌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無二日,人無二王的觀念,牢固樹立。

(三)秦漢大一統承傳,皇帝集權

秦漢大一統是千年歷史大變局。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中央集權,皇帝至尊,奠定了大一統的基礎,被稱為千古一帝秦始皇。漢武帝鞏固了中央集權制度,內政用推恩制和平化解了分封殘余諸侯王,推行刺史六條問責制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獨尊儒術確立了先進文化的主流地位;對外打敗匈奴,開拓河西走廊,鑿空西域,奠定了中國今日之疆域,由是中華民族被稱為漢人。漢武帝雄才大略,與千古一帝秦始皇并稱,于是中國歷史有秦皇漢武,大一統的象征。

1.秦并六國與秦始皇巡游

秦朝的興起,從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始受封為諸侯到秦統一六國,歷經近六百年的發展,公元前771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朝的興起,整個歷史過程就是一部血腥的征服史,史稱“秦取天下多暴”。秦孝公時商鞅變法,用軍事編制整頓戶籍,其實質就是實施全民皆兵的政治。大戰役全國總動員。長平之戰,秦民年十五都被征伐上戰場。秦用爵位獎賞軍功,晉爵與升官,憑殺敵斬首的數量論功。秦軍一上戰場,熱血飛騰,刀尖所指,取人首級。《史記》記載,秦軍征戰六國殺俘一百六十七萬人,單白起一人就殺俘九十萬人,史稱秦為虎狼之國。雖然“秦取天下多暴”,但統一六國,結束戰亂,符合歷史走向,符合人民的心愿,最終強大的秦國取得了勝利?!妒酚洝酚昧藘蓚€本紀,即以《秦本紀》《秦始皇本紀》記述秦王朝的歷史。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建立中央集權政治,廢除分封制,中央最高統治者稱為皇帝,廢除西周謚法制度,皇帝死后不立謚號,每一任皇帝繼承以序號數字計算,嬴政自稱“始皇帝”,故史稱“秦始皇”。以后皇帝按繼承序號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傳之萬世,以至無窮。中央機構,皇帝之下設立三公九卿制度。丞相管理行政,太尉掌兵事,御史大夫為副丞相,司監察,稱為三公。下設九個部門,長官稱為卿,共九卿,為:奉常、郎中令、衛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漢改為大司農)、少府。地方分為郡縣兩級。全國劃為三十六郡,后拓地達四十四郡。這是秦王朝建立的大一統政治新型國家。

秦始皇在全國范圍修馳道,供皇帝巡行便利。秦始皇在統一全國的第二年起,十年之間持續不斷巡視全國,也就是從公元前220年到前210年?;实垩残惺庆柟陶嗟闹卮笈e措。秦始皇一路刻石頌功,宣示威德和政治措施,刻石文字,就是發布中央政令的一種形式。秦始皇二十七年,巡視西北地區,隴西、北地;二十八年,巡視東方以及東南、南方等地區,東上鄒嶧山、泰山、轉彭城、經泗水、渡淮水、衡山、南郡、長江、湘山祠;二十九年,東巡至陽武、之罘(今山東煙臺)、瑯邪(今山東高密、諸城),轉上黨而歸;三十一年,微服咸陽;三十二年巡視到碣石、北邊、上郡;三十七年,南巡云夢、九疑山、之罘、海西,返程至平原津而病,死于沙丘宮。

秦始皇巡行,深入社會廣泛觀察,為其各項改革、頒布新政提供決策依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先后立石、刻石九塊,收載了七塊刻石的內容,保存了秦王朝中央文件第一手的原始資料,有極高的文獻價值,從中可以梳理出秦始皇施政綱領和施政思想,以及具體措施。大要有六個方面:

其一,皇帝獨尊。經廷議奏請,改“王”為“皇帝”,命為“制”,令為“詔”,自稱曰“朕”。

其二,黔首自實田。保障社會底層黔首生活安定的生產資料。碑文明確規定:“黔首自實田”,“惠被諸產,久并來田,莫不安所”。

其三,全國歸一統。碑文曰:“存定四極”,“平宇海內”,“六合之內,被澤無疆”。實施辦法有四:一是廢分封,行郡縣;二是統一名物制度,即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錢幣,車同軌,書同文;三是淳化風俗,加強道德倫理教化;四是銷毀兵器,停止戰爭。

其四,發展經濟。碑文曰:“治道運行,諸戶得宜”;“上農除末,黔首是富”;“節事以時,諸產繁殖”;“男學其疇,女修其業”。

其五,實施法治。碑文曰:“秦圣臨國,始定刑名”,“普施明法,經緯天下,永為儀則”,“歡欣奉教,盡知法式”,“初平法式,審判職任,以立恒常”。

其六,政治思想,以儒為主,兼容百家。秦始皇二十八年東巡齊魯儒文化地區,“與魯諸儒生議”。碑文曰:“圣智仁義,顯白道理”,“光施文惠,明以義理”,“皇帝明德,經理宇內”等。秦始皇并不排斥儒學及諸子百家,具體表現在呂不韋編《呂氏春秋》,就是融匯百家思想于一爐的論著。到了秦始皇三十四年,廷議分封,引發政爭,李斯主張焚書坑儒,秦朝政治走上極端暴虐的歧路,導致秦朝二世而亡。

秦并六國,建立中央集權制度,推行郡縣制,李斯輔佐秦始皇,立有大功。秦朝二世而亡,李斯助紂為虐,大罪有三:主張焚書坑儒,實施法家暴政,其罪一;與趙高合謀,篡改始皇遺詔,殺太子立二世,其罪二;阿諛二世,行督責,逼反民眾,其罪三。李斯受五刑而死,被滅族,咎由自取。

2.西漢建立與漢武帝巡游

秦王朝建立的大一統皇帝制度,二世而滅,人們產生了惶惑,國家建制如何走向,繼秦之后,重新提上議事日程。項羽分封十八王,自稱霸王,效仿春秋五霸政治。春秋五霸上有共主周王室。五伯打著尊王攘夷旗號,尚能維持列國短暫的和平。項羽分封,滅了義帝,沒有共主,項羽宰天下不平,諸侯各就國,立即進入了“新戰國”時代。楚漢相爭,漢王劉邦堅持大一統皇帝制度,以弱抗強,戰勝了項羽,西漢建立,沿襲秦朝國家制度,去除秦朝苛法,實施黃老無為政治,與民休息。經過高、惠、文、景四代皇帝約七十年的發展,國富兵強。漢武帝繼位,雄才大略,外伐四夷,開疆拓土,內興功作,封禪制歷,把西漢推向極盛,鞏固了秦王朝建立的大一統皇帝集權制度,使千年歷史大變局的政治轉軌得以確立,由是漢武與始皇并稱。漢武帝伐匈奴,奠定了中國今日之疆域,意義重大。

漢武帝巡幸,據《漢書·武帝紀》記載,漢武極為頻繁地巡幸四方。離京師近距離的巡幸,西幸雍、祠五畤,東幸河東祠后土。漢武帝遠離京師的巡幸,主要在他任皇帝的下半程。漢武帝在位54年,前半程27年忙于征匈奴,只作近距離的巡幸。后半程27年,即從元鼎四年到后元元年,公元前113年到前88年,其間26年,漢武帝遠離京師巡幸四方達22次之多,差不多年年都在巡幸。此時漠南已無匈奴王庭,全國安定,漢武帝大規模巡幸四方,時間長的達半年之久。漢武帝巡幸重點有三:一是巡幸北方,總計十次,兩次北出長城,威震匈奴;二是封禪泰山十次,向上天祈福,稱成功;三是東臨大海八次③,冀遇仙人,求長生不老。帝王巡幸向臣民召示天子威嚴風采,沿途采風民情習俗,發布政教仁惠,宣示國家主權,是凝聚民心的紐帶。司馬遷極為重視帝王的巡幸記載,因為這是大一統的象征。從黃帝的四至到秦皇漢武的四至,這個變化就是從一統到大一統的發展,象征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五帝本紀》對五帝承傳帝王巡察四方,關愛民生,反復描寫,其實是召示社會在不斷的變革、進化發展中,三千年歷史,就是通古今之變,稽成敗興廢之紀,找到國家發展的規律,凝聚民心的制度與方略,避免改朝換代。社會走向大一統是必然的規律。

帝王巡幸,動靜太大,勞民傷財,也有負面影響。漢文帝謙讓,不巡幸,不封禪,得到司馬遷的高度評價。這并不是司馬遷反對巡幸,反對封禪,而是有多大能力辦多大的事,條件不成熟,不冒進,這才是本旨。文景時代不伐匈奴,是因為沒有勝算。文景二帝積極備戰,大規模養馬,儲糧于邊,為漢武帝伐匈奴創造了條件。

綜上所述,十二本紀所載三千年的王朝更替,核心是講國家的建構與發展,從黃帝統一到秦皇、漢武的大一統,家國一體的觀念,家國情懷的信仰,深深地注入到每一個中華民族后世子孫的血液里。

二 非兵不強,非德不昌

《史記》開篇《五帝本紀》在全書中起凡例作用。黃帝“修德振兵”取天下,即武備與民心是立國的兩大支柱?!短饭孕颉愤M一步升華為“非兵不強,非德不昌”④,本題作具體闡釋。

(一)非兵不強,武備是立國之柱石

司馬遷在《史記·律書》中把國家武備比作猛獸的爪牙,也就是立國的柱石,政權的核心。下分兩個話題來說。

1.《史記》具有戰爭史的規模體制

從戰爭的視角審視,國家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黃帝草創國家,靠戰爭起家⑤;國家的發展、壯大,依靠戰爭護航。所以司馬遷載述三千年歷史,通古今之變,記載戰爭具有鮮明的系統性,以反映歷史之變,使《史記》具有戰爭史的規模體制,旨在揭示歷史演變軌跡,頌揚秦漢大一統?!妒酚洝肺弩w,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均載有戰爭的內容,有史有論,自成體系。單從篇目字數的數量來看,戰爭史內容是《史記》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妒酚洝芬话偃迨f六千五百字。載有戰爭內容的篇目達八十二篇,重要的有五十八篇,字數十余萬字,約占四分之一的篇幅。這些篇目記載擅長兵略戰陣的帝王將相六十多人,兵家人物二十余人。全書記載戰爭五百余次,大戰役立年表載其目,本紀、世家、列傳記其事,有二百多次⑥,特大戰役五十八次,影響歷史轉折的戰役有三個時段的系列大戰役,省稱三大戰役:即戰國后期的長平之戰、秦漢之際的楚漢相爭、西漢盛世漢武帝伐匈奴,此役亦可稱漢匈大決戰。三大戰役,影響歷史深遠,另作專文闡釋。這里提及三大戰役,旨在說明,歷史轉折必有大戰役發生,也就是國家的發展,依靠戰爭護航。司馬遷述史,特別重視戰爭史內容的記述,因為這是國家發展、壯大的重要內容。

2.武備是立國之柱石

《史記》八書中原有《兵書》第三,亡逸。今本《史記》八書第三為《律書》,是后人分八書第四的《律歷書》為《律書》《歷書》以補《兵書》之缺。原《兵書》殘文保留在《律書》中,當是開首的“太史公曰”,故稱之為“律書序”,集中表述了司馬遷武備的觀點。綜合《史記》全書司馬遷對戰爭的記述,形成了系列的戰爭理論,我們稱之為司馬遷的戰爭觀??偫ㄋ抉R遷戰爭觀的要點有三個方面。

(1)認為戰爭是誅暴救危的自強工具,它既可以興邦、也可以喪邦,應當慎重使用。《太史公自序》云:“非兵不強,非德不昌。黃帝、湯、武以興,桀、紂、二世以崩,可不慎歟!”武備是立國之柱石,政權之核心。秦末,是沛公劉邦攻破咸陽,象征滅秦。但司馬遷不說劉邦滅秦,而稱項羽滅秦,因巨鹿之戰,是項羽滅了秦軍主力,生動地體現了武備是政權核心的思想,換用今語就是槍桿子出政權⑦。

(2)認為戰爭“行之有順逆”,頌揚順天而行的正義戰爭,反對逆理而動的非正義的戰爭?!靶兄许樐妗?,順者指順天而行的正義戰爭,逆者為反天而行的非正義戰爭。司馬遷給戰爭下了一個定義,他說:“兵者,圣人所以討強暴、平亂世、夷險阻、救危殆?!币簿褪瞧絹y、誅暴、御外、救危是正義戰爭。既不能籠統地反對一切戰爭,也不要盲目地支持一切戰爭,而要支持正義戰爭,反對非正義戰爭。司馬遷對戰爭的這種認識,是進步的,超越了前人。

(3)認為戰爭“用之有巧拙”,要興建功業必須詳參彼己,慎擇將相,認真研究用兵作戰的方略。司馬遷寫戰爭就是依據上述的戰爭觀為理論,立于治國平天下的政治高度來寫戰爭。上述三點,可概括為兩個方面:其一,軍隊是立國之柱石,政權之核心,國家養兵備戰,不可一日松懈,必須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其二,講求戰爭藝術,如何運用戰爭,戰之能勝。軍隊打勝仗,用八個字概括,就是:“兵銳將勇,出奇用智。”兵銳,就要有嚴格的訓練,賞罰必信,官兵一體,成為一支有素養的軍隊。廉頗用趙卒則勝,帶楚兵則無功,就是生動的例證?!秾O子吳起列傳》、《司馬穰苴列傳》,載述孫武練兵,吳起愛士,穰苴立信,這都是良將的治兵方略。他們帶領的軍隊,官兵一體,紀律嚴明,就沒有不打勝仗的。將勇,不是逞匹夫之勇,而是智勇兼備,所以慎擇良將,由良將帶兵是取勝的關鍵。俗話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司馬遷給古今眾多的兵家戰將作傳,高度評價司馬穰苴、太公、孫子、吳起等人的兵法學,“切近世,極人變”⑧,既切合近世社會的實用,又是人類最高智慧的結晶?!短飭瘟袀鳌酚涊d田單奇計破燕,司馬遷在《贊》里評論說:“兵以正合,以奇勝。善戰者出奇無窮。奇正還相生,如環之無端?!彼^“正”,是堂堂的攻守之戰,攻則無堅不摧,守則堅如磐石,這拼的既是“兵銳將勇”,而且還是良將用兵的“出奇用智”。所謂“奇”,就是不依正軌,不行常道,用奇謀智計取勝,斗的是兵略權謀。百戰百勝的將軍,總是智勇兼備,用兵置陣,正奇相依,變化無窮,如“環之無端”,無懈可擊。

總上所述,司馬遷的戰爭觀,用一句話概括,就是“非兵不強,武備是立國之柱石”。國家養兵備戰,訓練軍隊,任用良將,講求戰爭藝術,需要時敢于亮劍,敢于戰爭,敢于勝利。

(二)非德不昌,施政之本要關愛民生

孔子說:“臣聞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雹嵛摹⑽鋬墒质橇?。在國家觀中,武事指兵備,文事指施政。武備是立國之柱石,施政愛民是立國之本?!渡袝の遄又琛吩唬骸懊裎┌畋?,本固邦寧。”施政以德,就是關愛民生。黃帝統一諸侯,司馬遷用四個字:“修德振兵”來敘說,就是文武兩手。黃帝修德的具體措施,就是“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一句話概括:“關愛民生”,做出了榜樣。秦施暴政,二世而亡。西漢建立,崇尚無為,施政方針:“順流與之更始?!雹蹏沂┱蠢杳翊蟊娤胍玫降姆较蚴┬?。司馬遷總結的施政以德,主要有三個方面,具體內容,敘之如次。

1.崇尚德治,反對暴政

在司馬遷筆下,“德治”與“暴政”兩相對立,作者的褒貶傾向極為鮮明。⑩《太史公自序》對古圣先賢禹、湯、文、武稱頌為德治之君,說夏禹“德流苗裔”,周文王“德盛西伯”;對夏桀、殷紂、周幽王、周厲王、秦二世這些昏暴之君,貶抑為“暴”。司馬遷用這一政治觀念模式總結歷史經驗。在《夏本紀》中,他說“帝桀之時,自孔甲以來而諸侯多叛夏,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湯修德,諸侯皆歸湯,湯遂率兵以伐夏桀”。在《夏本紀》中說:紂王“好酒淫樂,嬖于婦人……百姓怨望而諸侯有叛者,于是紂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倍芪耐酢靶薜滦猩?,諸侯多叛紂而往歸西伯”。古代“虞夏之興”,“湯武之王”,因修仁行義,“德洽百姓”?,而桀、紂之亡,則是因暴虐不仁。中古春秋時期,“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而“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這里所說的本,就是仁義之本。近世楚亡漢興,也因“子羽暴虐,漢行功德”?。漢興百年之間,“諸侯或驕奢,忕邪臣計謀為淫亂,大者叛逆,小者不軌于法,以危其命,殞身亡國”?。所以司馬遷更明確地宣稱,他寫作《漢興以來諸侯王表》的目的,就是“臣遷謹記高祖以來至太初諸侯,譜其下益損之時,令后世得覽。形勢雖強,要之以仁義為本?!?司馬遷崇尚德治,反對暴政,但并不排斥“法治”,而只是認為“刑法”不是治政的根本,不能帶來太平,更不應酷烈。循吏、酷吏兩傳序論對照極為鮮明?!堆袅袀餍颉吩疲骸胺钏詫褚?,刑罰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備,良民懼然身修者,官未曾亂也。奉職循理,亦可以為治,何必威嚴哉?”《酷吏列傳序》云:“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濁之源也。”十分明顯,司馬遷認為暴力和法,是治政之“具”,不可缺少。但“具”只是手段,不是治政的目的?!皾h興,孝文施大德,天下懷安”,這才是目的。為政之道,是以“德治”導致天下太平。

“德治”是儒家政治的根本?!暗轮巍奔础叭收?,出發點雖然是為了鞏固封建統治,具體內容卻是輕徭薄賦,主張節制對人民的剝削,緩和階級矛盾。這一政治的理論基礎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司馬遷用古今的歷史事實來說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這一民本思想,可以說貫穿《史記》全書。但司馬遷并沒有到此止步。他不僅認識到了人民力量對歷史的演進起最后的決定作用,而且肯定人民的反暴斗爭,大聲贊美革命行動。

所謂“革命”,即變革天命,有道伐無道?!案锩痹~源有兩個出處。一是《逸周書·克殷解》,記載武王克商的告天之詞,曰:“膺受大命,革殷,受天明命。”一是《周易》卷五孔子所述《革卦·彖辭》曰:“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義大矣哉?!睉饑鴷r孟子更發展成為民貴君輕說,盛贊武王革命誅“一夫紂”?。漢代景帝時還發生了儒學博士轅固生與道家博士黃生展開的一場湯伐桀,武王伐紂是不是革命的辯論。黃生認為湯、武之舉是“臣弒君”,大逆不道。轅固生認為湯、武革命是“湯、武與天下之心而誅桀紂”???梢姟案锩笔窍惹刂翝h初儒家的一個進步觀點。但是,到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加強了大一統的思想控制,這時的儒家學說是以董仲舒的三綱五常為基準,原始儒家的民貴君輕說,已被束之高閣。在這樣的背景下,司馬遷不僅繼承了原始儒家民主性的精華,并發揚湯、武革命的觀點,又向前推進了一步,提出了反暴政的思想。司馬遷為陳涉作世家,把他與湯、武并論:“桀、紂失其道而湯、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陳涉發跡。諸侯作難,風起云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發難”?。項羽滅秦,司馬遷熱情地歌頌了他,為之立本紀;而項羽暴虐,同樣受到司馬遷無情的批判。《刺客列傳》和《游俠列傳》,大旨都是頌揚反暴的精神。所不同的是,《刺客列傳》反映的是政治斗爭,宣揚扶弱鋤強的正義精神。至于游俠,可以說是頌揚綠林義氣,宣揚下層人民扶弱救困的“仁義”道德。游俠的出現,是封建社會法制瓦解,匹夫抗憤的一種形式。游俠為受壓迫、受冤屈的下層人民伸張正義,而不惜犧牲性命,司馬遷歌頌他們,表現了他同情廣大人民的反暴愿望,這已經超出了傳統的儒家思想,受到正統史家的非難。但這正是司馬遷思想閃光的精華之一。

2.主張順民之俗,頌揚無為政治

無為政治在理論上是“因循為用”與“多欲滋事”正相反對。縱觀《史記》,司馬遷所歌頌的圣君賢相,皆“因循為用”;所抨擊的暴君污吏皆“多欲滋事”。五帝三王與漢初君臣都是“因循為用”的;三代末主與秦始皇、秦二世都是“多欲滋事”的。前者興盛,無為而無不為;后者衰敗,為所欲為而國破家亡。

司馬遷所講的“因循為用”,采自道家的思想資料,但卻與老莊之道有本質的區別。老子的“無為”,主張絕圣棄智,滅去人欲,要把歷史拉回到古樸的原始社會中去?。司馬遷所講的“因循”卻是順民之俗,給人之欲。他在《貨殖列傳》里明確地提出了欲望是歷史發展的動力的觀點,主張施政要隨從民俗。他說:“故善者因之,其次利導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因此,《貨殖列傳》一開篇就把老子的小國寡民主張作為批判的靶子引用。其實《老子》五千言中連一個“因”字也沒有。司馬遷從“無為”學說中引出“因循”是一種創新和發展。“因循”不是消極的率由舊章,無所作為;恰恰相反,而是“因勢利導”之“因”,積極地與時遷移。《論六家要旨》說:“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是用道家的語言,表達了法家的進化論思想。司馬遷把老莊申韓合傳,是發人深思的。韓非說:“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庇终f:“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司馬遷還說:“秦取天下多暴,然世異變,成功大。傳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變相類,議卑而易行也”??!胺ê笸酢背鲎浴盾髯印し窍嗥?。司馬遷所講的“因循”,其治政內容與韓非的隨俗施事和荀子的法后王是一脈相承的。

“因循為用”的政治實踐是漢初的無為政治,受到司馬遷的稱贊。漢初無為在指導思想上是“國家無事”“君臣無言”;具體措施則是約法省禁,與民休息。無為治國的原則,高帝在世時已經貫徹,如除秦苛法,開關梁,弛山澤之禁,十五稅一等等。漢高祖起自匹夫而得“天統”,原因就是他順民之俗,“承敝易變,使人不倦”。呂太后無為,“民務稼穡,衣食滋殖”。漢文帝“能不擾亂,故百姓遂安”,司馬遷許之為“德至圣”的仁君。蕭何為相,“因民之疾秦法,順流與之更始”。曹參因循,“天下俱稱其美”。文景之世的社會,在司馬遷筆下,被描繪成理想的社會。《律書》云:“太史公曰:文帝時,會天下去湯火,人民樂業,因其欲然,能不擾亂,故百姓遂安。自年六七十翁未嘗至市井,游敖嬉戲如小兒狀。孔子所稱有德君子者邪!”

3.反對分裂割據,主張大一統

秦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統一國家,但很快走向滅亡。對此,漢代諸儒完全否定秦朝的存在。司馬遷批評秦取天下多暴,但肯定秦統一之功,在《六國年表序》中有鮮明論述。韓兆琦在評《六國年表序》時說:“漢代學者拘于偏鄙之見,詆毀秦朝是‘余朝閏位’,說什么漢是‘上繼周統’,這種不顧事實的狂悖之言,深為太史公所不取。司馬遷厭惡秦朝的嚴刑酷法,深責其焚書殺士的倒行逆施;而對其‘法后王’,對其通權達變的規模方略,有其心悅誠服處。故而在此序中力排眾議,揭出而表彰之?!?司馬遷說“秦取天下多暴,然世異變,成功大”,這給秦在中國歷史上的功績給予了大膽的肯定。由此,我們也不難看出司馬遷主張大一統的進步的政治思想。同時,司馬遷之為漢承秦制造輿論的用意也是十分鮮明的。

政治上,司馬遷表現出對削藩的歌頌。他在《太史公自序》中闡明了給晁錯立傳的緣由:“敢犯顏色以達主義,不顧其身,為國家樹長畫。”在司馬遷眼中,“陗直刻深”的晁錯數上書孝文“言削諸侯事”,以及錯又上書景帝“請諸侯之罪過,削其地,收其枝郡”,目的是為了避免“天子不尊,宗廟不安”的事件發生。晁錯是一個替國家樹長畫的忠臣。但晁錯這樣做,卻引起了諸侯的痛恨,以及丞相申屠嘉和袁盎等諸大臣的不滿,必欲將晁錯置之死地而后快。丞相申屠嘉因未能如愿,竟至于“怒”而“發病死”。然而吳楚七國最后還是以誅錯為名反叛,又有竇嬰、袁盎“進說”,錯終被“衣朝衣斬東市”。在紛繁的政治斗爭中,司馬遷使晁錯的政治品格和理念在嘉、錯、盎三人的矛盾中脫穎而出,繼而借鄧公和景帝的對話來為晁錯平反?!对魂隋e列傳》記載了這段對話如下:

上問曰:“道軍所來,聞晁錯死,吳楚罷不?”鄧公曰:“吳王為反數十年矣,發怒削地,以誅錯為名,其意非在錯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禁口,不敢復言也!”上曰“何哉?”鄧公曰:“夫晁錯患諸侯強大不可制,故請削地以尊京師,萬世之利也。計畫始行,卒受大戮,內杜忠臣之口,外為諸侯報仇,臣竊為陛下不取也?!庇谑蔷暗勰涣季?,曰:“公善言,吾亦恨之?!?/p>

這里,可以說司馬遷是在此運用“寓論于序事中”的手法,借鄧公之口頌揚了晁錯“削藩”的政治遠見,又借景帝之悔意為晁錯昭雪。

司馬遷反對分裂割據,頌揚大一統的政治觀是符合歷史的發展進程的。司馬遷在《貨殖列傳》中說:“漢興,海內為一,開關梁,弛山澤之禁,是以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眹业慕y一,政治的穩定,這是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前提。所以司馬遷對漢政權的統一和強盛,是備加贊頌的?!妒酚洝芬园簱P的情調反映西漢盛世,頌揚偉大的時代,歷史觀和政治觀都是進步的。

三 四海一家,各民族皆黃帝子孫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由多民族組成的國家。周初分封時就有許多內附的“夷狄”之國。例如吳太伯之勾吳、楚子荊蠻都不是華夏民族。周襄王后是翟人之女,三家分晉的趙襄子之母也是翟人之女。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是漢族和各個少數民族共同創造的歷史。在多民族組成的國家中,如何對待少數民族,也是國家觀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儒家的正統思想一再宣揚“夷夏之辨”,以中原華夏民族為冠帶之國,貶稱周邊各少數民族為夷狄之邦,用以區分種族貴賤。因此,我國周邊民族被貶稱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視為荒服之地。司馬遷的民族觀,四海一家,各民族皆黃帝子孫,顛覆了狹隘的“夷夏之辨”民族觀,獨步史壇。下分三個話題來闡釋。

1.司馬遷首創民族史傳

司馬遷在《史記》中首創民族史傳,寫了《匈奴列傳》《南越列傳》《東越列傳》《朝鮮列傳》《西南夷列傳》等五篇少數民族史傳。各篇史傳獨立成篇,詳今略古,著重敘述漢武帝時期各周邊民族與中原王朝融匯的歷史過程。

司馬遷筆下的民族史傳有一個共同的主題,或者說是司馬遷立下的定義、分界,也可以說是司馬遷在載述歷史發展過程中升華的理論,即東西南北各個少數民族均為天子臣民,他們的歷史發展是走向融合與中原王朝走向統一?!短饭孕颉穼Υ俗髁嗣鞔_的表述,其辭曰:

漢既平中國,而佗能集楊越以保南藩,納貢職,作《南越列傳》第五十三。

吳之叛逆,甌人斬濞,葆守封禺為臣,作《東越列傳》第五十四。

唐蒙使略夜郎,而邛笮之君請為內臣受吏,作《西南夷列傳》第五十六。

“集楊越以保南藩”、“葆守封禺為臣”、“請為內臣受吏”等,鮮明地表現了民族一統思想。兩越、西南夷等等周邊民族,都愿在天子治下,并入中國版圖。司馬遷把民族史傳與名臣將相的列傳交錯等列?!缎倥袀鳌妨杏诶顝V和衛青、霍去病的列傳之間,《西南夷列傳》下連司馬相如列傳,這是因事相連。因為李廣和衛青、霍去病是征匈奴的名將,司馬相如力主通西南夷。司馬遷用這種因事相連的編列方法,表現了他的民族一統和等列天子臣民的思想。司馬遷的這種布局,反映了他那匠心獨運的史識義例。班固的《漢書》,不分內外,把國內周邊民族史傳也視為外紀,排在列傳之末與《西域傳》并列,說什么“西南外夷,種別域殊”,批評司馬遷把民族史傳與名臣將相列傳交錯等列為非,這是進步民族史觀的倒退。正是班固的批評,更加彰顯了司馬遷進步的民族思想的難能可貴。

2.司馬遷民族一統思想的基本內容

司馬遷首創民族史傳是基于他進步的民族一統思想。這一思想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其一,民族等列思想;其二,中國境內各民族皆黃帝子孫;其三,承認周邊各民族有同等的“革命”權利。

(1)民族等列思想。所謂民族等列思想,指司馬遷的進步思想在于打破“種別域殊”的內外之別,把民族區域納入統一的封建帝國版圖之內來敘述,視各民族皆為天子臣民,并從直觀中覺察了各個民族實體的客觀存在,而必須記敘他們的歷史。

各個民族實體有著各自獨特的標識而互相區別開來。現代民族實體的科學定義是斯大林概括的。他說:“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共同的語言、地域、經濟生活、文化習俗四大要素是區別各個民族的標志。當然,我們不能以斯大林的這個定義去衡量我國古代史學家,這樣做是一種不切實際的苛求。司馬遷也沒有從理論上來闡述區別各民族的四大要素。但是司馬遷實錄歷史,他從直觀中覺察了各個不同民族之間的區別,分別立了五個民族史傳,這不能不說是司馬遷民族實體思想的反映。這表明司馬遷已經注意到了各民族有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經濟生活以及共同的文化習俗。這些民族不斷地走向進步,走向與中原華夏民族建立的王朝日益加強聯系和一統的道路。所以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點題說:“佗能集楊越以保南藩”,作《南越列傳》;甌人“葆守封禺為臣”,作《東越列傳》;夜郎、邛笮之君“請為內臣受吏”,作《西南夷列傳》。

(2)中國境內各民族皆黃帝子孫。這是司馬遷從傳說和歷史中提煉出的民族一統理論。《史記》在許多篇章中都有所闡發。

勾吳與中國之虞為兄弟——“太史公曰:余讀《春秋》古文,乃知中國之虞與荊蠻勾吳兄弟也?!?

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

越王勾踐禹之苗裔——“越王勾踐,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

東越王勾踐之后——“閩越王無諸及越東海搖者,其先皆越王勾踐之后也,姓騶氏?!?

匈奴夏后氏之苗裔——“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狁、葷粥,居于北蠻,隨畜牧而轉移?!?

司馬遷的這些敘述是有意識地采自傳說,用以表述他的民族一統思想的歷史依據和理論?!妒酚洝窋⑷熳蛹傲袊兰?,皆歸本于黃帝子孫,這顯然是宣揚大一統和民族一統觀念。從唯物史觀來看,司馬遷的這種理論是不科學的。我們也絕不會像三國時的譙周那樣,以書呆子氣去一一考實。要知道,司馬遷撰史以“成一家之言”,他寓論斷于序事之中。他的民族一統思想也是在序事中帶出。如果不了解這一史例,我們就會苛責前人,也無法理解司馬遷的思想。

(3)承認周邊各民族有同等的“革命”權利。這里所謂“革命”,是指革故鼎新,變革天命,就是推翻失去天命的暴君,擁戴獲得天命的仁德之君主登基,改朝換代。武王伐紂、陳涉首難,司馬遷都稱之為“革命”。秦亡后,楚漢相爭,項羽暴虐,漢王仁德,結果楚滅漢興。南方越族參加了秦漢之際人民反暴政的斗爭,司馬遷作了肯定的記載。《東越列傳》記載東越反秦佐漢,參與中原的政治斗爭,司馬遷特別加以記載。表現了他承認周邊各民族有同等的“革命”權利的思想,這是值得肯定的。

3.民族治理:故俗治,毋賦稅

司馬遷所處時代是漢武帝大有作為的西漢盛世,也是中華民族走向融合統一的盛世,由兩個條件促成。其一,各民族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走向民族一統。其二,漢武帝向周邊民族地區推廣郡縣制度,造成了促進民族一統的政治形勢。司馬遷躬逢其時,參與其事,元鼎六年,司馬遷奉使西南夷設郡置吏,對民族歷史積累了實地的考察經驗。因此,司馬遷民族一統思想的形成有著當時的歷史背景,絕不是偶然的音韻天成。漢武帝施行的民族治理,“故俗治,毋賦稅”,就是司馬遷在西南夷地區首先施行的?!妒酚洝て綔蕰酚涊d說:

漢連兵三歲,誅羌,滅南越,番禺以西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且以其故俗治,毋賦稅。

“且以其故俗治,毋賦稅”,這一治理方針,當是司馬遷在西南夷設郡置吏時提出來的。即使放在當代也是十分先進的民族思想?!肮仕字巍保褪歉叨茸灾危鹬孛褡辶晳T,民族風情?!拔阗x稅”,不收少數民族地區的賦稅,實際是發展民族地區的經濟,讓民族地區富起來,民族兄弟過上好生活,感受到融入中原王朝大家庭的溫暖。

“故俗治,毋賦稅”,這一政策體現了對各民族人民習慣的尊重,還給內附各族人民帶來了經濟上的好處。漢武帝的主觀意圖是宣揚大漢威德,但客觀上符合人民的愿望,大大促進了民族間的融合感情。漢武帝又對各民族的上層人物實行籠絡政策,給他們封侯、做官。金日?是匈奴人,后來成了漢武帝的輔佐大臣之一。京師長安置有胡越羌騎,這也是一種政治恩遇,即各民族組成的部隊都有權利參與保衛京師,示四海臣民為一統。內遷的羌、胡、氐、匈奴等降民“皆衣食縣官”,置典屬國妥為安置。漢武帝的這一系列措施,鞏固了漢家的大一統天下,也促進了民族一統的政治形勢,這對于司馬遷形成民族一統思想也是一個重要的歷史條件。

綜上所述,司馬遷的大一統歷史觀,核心思想是家國一體,人人心中以家國情懷包容天下,一國就是一個家,四海皆兄弟,各民族日益走向融洽,走向大一統。所以,國家不允許分裂,國家只能有一個中央政府,中華民族都是黃帝子孫,黃帝是全民族共有的人文始祖,這是根植于人心中的信仰。保家就要衛國,強大武備是立國之柱石。這些就是獨特的中華文化。用一句話概括,大一統歷史觀維護一國就是一個家,絕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的形式圖謀分裂,這一規矩,司馬遷在《史記》開篇寫“黃帝紀”就立下了,已然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在今天,十四億中華兒女行進在復興中華文化的當下,重溫司馬遷的大一統歷史觀,具有無比重大的現實意義。

注釋:

①引文見《史記》卷一三〇《太史公自序》。

②這里的炎帝是神農氏炎帝的后裔,史稱“神農氏世衰”,即是炎帝的后裔,諸侯互相攻伐,侵暴百姓,黃帝練兵平亂。

③東臨大海八次,其中六次兼封禪。即封禪泰山與東臨大??傆嫗槭?。

④引文載《史記》卷一三〇《太史公自序》。

⑤《史記》卷一《五帝本紀》載,黃帝“修德振兵”,孤阪泉之戰滅炎帝,涿鹿之戰殺蚩尤,于是“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

⑥《史記》卷十四《十二諸侯年表》與《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兩表列載先秦時期的大戰役一百八十余次,加上秦漢之際與漢武帝伐匈奴的數十次,大戰役總計二百多次。

⑦項羽滅秦,司馬遷以曲筆形式反覆言之?!妒酚洝肪硎肚爻H月表序》曰:“初作難,發于陳涉;虐戾滅秦,自項氏。”《史記》卷三十六,《陳杞世家》曰:“伯翳之后,至周平王時封為秦,項羽滅之,有本紀言。”

⑧《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

⑨《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孔子對魯定公之言。

⑩《史記》卷五二《蕭相國世家》“太史公曰”評說蕭何施政說:“何謹守管籥,因民之疾秦法,順流與之更始。”

?《史記》卷一六《秦楚之際月表序》。

?《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

?《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

?《史記》卷一七《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序》。

?《史記》卷一七《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序》。

?《尚書》偽古文《五子之歌》。

?《孟子》卷二《梁惠王下》第八章、卷一四《盡心下》第十四章。

?《史記》卷一二一《儒林列傳》。

?《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

?《老子》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第十九章:“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第十八章:“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的這些政治主張,均受到司馬遷的批判。詳見《貨殖列傳》。

?《韓非子·五蠹》。

?《史記》卷一五《六國年表序》。

?韓兆琦:《史記選注匯評》,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81頁。

?《斯大林選集》上卷,第64頁。

?《史記》卷三一《吳太伯世家》。

?《史記》卷四〇《楚世家》。

?《史記》卷四一《越王勾踐世家》。

?《史記》卷一一四《東越列傳》。

?《史記》卷一一〇《匈奴列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午夜福利免费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播放| 日韩少妇激情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在线观看| 日韩av高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女人av社区男人的天堂| 国产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狠狠色成人综合首页| 红杏AV在线无码|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1pao| 国产美女视频黄a视频全免费网站| 91福利免费视频| 欧美午夜在线播放| 好吊妞欧美视频免费|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 久久久久国产一级毛片高清板| 免费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 麻豆国产精品视频| 制服丝袜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 欧美日韩高清|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精品| 成人在线亚洲| 欧美成人国产|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三区五区| 综合色在线| 国产Av无码精品色午夜| 一个色综合久久| 无遮挡一级毛片呦女视频| 亚洲va视频| 亚洲第一视频网| 露脸真实国语乱在线观看| 亚洲色图欧美一区| 国产精品女主播| 91福利免费|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站| 亚洲天堂首页| 久久 午夜福利 张柏芝| 就去色综合| 日韩一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特级欧美视频aaaaaa| 日韩中文精品亚洲第三区| 亚洲精品卡2卡3卡4卡5卡区| 婷婷色一二三区波多野衣| 免费看久久精品99|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1区2区3区| 色窝窝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综合亚洲色图| 久操线在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纯品| 色吊丝av中文字幕| 国产99免费视频| 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性视频久久| 97综合久久| 亚洲视频色图| 国产在线日本| 午夜日韩久久影院| 亚洲综合欧美在线一区在线播放| 国产www网站| 国产黄网永久免费| a色毛片免费视频| 强乱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国产91麻豆视频|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 黄色网页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区|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8| 国产精品免费露脸视频| 在线色国产| 茄子视频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自拍合集| 女人av社区男人的天堂| 一级成人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免费| 久久国产高潮流白浆免费观看|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香蕉922| 久久国产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