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婧 蘇州市產業技術研究院
目前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體系都是圍繞著財政部所頒發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而建立,然而在具體的實際工作,由于各個事業單位業務的不同,職能的不同,內部組織架構的差異等因素的存在,建立適應單位業務的財務內部控制體系與財務管理體系就非常重要了。一個全面的財務工作分為會計工作和財務管理工作,財務管理工作又包含分析和控制工作,全面的財務工作可以為單位規避掉很多風險。由于計劃經濟時代遺留的一些觀念和體制,目前事業單位財務人員,還是以會計核算工作為主;財務管理工作也僅僅是提交一些常規的報表。財務工作比較片面,財務人員參與單位經濟業務管理的深度和廣度不夠。本文將對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及對策進行探討。
有些事業單位財務人員和后勤行政人員同屬于一個部門,財務的審核內控工作無法落實到位。后勤行政部門負責著單位的采購、資產管理、人事、財務等單位日常運營工作。財務人員有時還要兼做資產管理與采購工作,單位內部管理混亂,經辦人員、審核人員、審批人員、保管人員沒有做到不相容崗位相分離。財務審核工作形同虛設。
有些領導覺得財務制度、財務流程只要合法合規就不會有財務風險,殊不知很多財務風險的發生均是在合法的條件下產生。比如一份采購合同的簽署除了律師審核外,財務人員也需要對付款條款進行整體把握,在合同合法合規的前提下,如果付款條款設置不合理,可能就會造成資產未到,錢款已付或者資產已到,錢款已付,但是質保條款由于沒有設置尾款而形同虛設。另外對于一些重大資金撥付,特別是民營國資合作的項目,財政專項資金的撥付條件往往也只考慮法律風險,對于觸發撥付的條件設置相對簡單;對于扶持資金的跟蹤管理意識薄弱,對于資金專款專用的考核機制把控不嚴。
眾所周知,企業的財務內部控制體系要比事業單位的財務內部控制體系全面很多,企業的財務內部控制工作貫穿企業經濟業務發生的始終,財務職能除了會計核算,更多的會側重于財務監督、財務管理以及對風險的把控。而在事業單位由于計劃經濟時代遺留下來的一些問題,對于財務工作的觀念還是停留在做好付款審核、會計核算等工作上。財務工作僅停留在事中審核、事中控制。財務人員也只能進行一些流程規范性、費用標準性的審核,財務工作比較比較片面、基礎。
事業單位財務工作和普通企業的財務工作相比還是有很大差異的,財務人員的會計核算能力較強,但是對業務的分析以及業務的了解能力較差。大家知道普通企業由于需要順應市場經濟的發展,涉及經濟業務類型眾多,相應的財務工作也會豐富很多,除了基礎的會計核算工作外,由于需要為企業管理層提供決策依據,為實現股東財富最大化這一目標而努力,財務人員除了具備財務知識外、還需要具備一定的法律知識以及必要的業務知識,更需要深入了解公司運營情況、了解公司主要業務以及各部門業務流程。只有通過業財融合才能切實的對項目進行財務分析、對利潤狀況進行預測、對投后項目進行跟蹤管理,把控財務風險。
進行單位業務流程以及組織架構的梳理,在個人工作職能設計上要把握不相容崗位相分離原則;在組織架構的設計上要充分考慮內控要求,對業務流程進行充分梳理推敲,避免同一個部門,一竿子插到底業務,將業務方案的制定、分析、執行、后期管控分部門進行。做到互相牽制、互相考核。涉及資金的業務應在制定方案時就將財務風險考慮在內,財務人員除了進行事中審核外,還需積極了解業務,在方案制定時提出專業的財務建議,單位領導層在進行決策時也應充分考慮財務風險。特別對于大額專項扶持資金的使用,財務人員應在資金撥付后對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必要的跟蹤分析,建立財務對接機制,定期形成相關報告提交單位領導層。同時單位領導層也應加強財務風險管控意識,只有領導層意識到財務風險的重要性才能自上而下推動單位財務內部控制體系的優化與執行。
根據單位主要業務內容及業務流程,加強單位ERP系統的開發,充分利用現代化手段,借鑒企業ERP系統,將信息化系統融入單位業務的各個模塊,將信息化系統作為承載單位業務的管道,將審批流程,內控流程作為信息化系統的閥門,將業務模塊與財務核算模塊、財務預算模塊進行無縫對接,真正做到閉環處理,通過減少人為因素達到內部控制制度的執行。
事業單位應充分利用內外部審計機構,除了對單位自身經濟情況、內控情況、資金使用情況進行定期審計外,還要充分利用社會審計機構對大額專項扶持資金的撥付進行延伸審計,跟蹤監控資金的使用情況,從而加強被扶持單位對財政資金專款專用的意識,防止財政資金以不合法的渠道落入私人口袋或挪作他用,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保障國有資產的安全。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事業單位需要順應新經濟條件的發展,優化事業單位財務內部控制體系是個重要而漫長的過程,這需要充分的實踐與總結,同時也需要對現有體制的創新。這一過程更需要我們廣大的財務人員總結工作中的點滴,努力提升自身財務素養,從而發現問題,反映問題,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