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光 衡水市第四人民醫院
在經濟新常態環境下,醫療機構的財務管理工作顯得格外重要。財務管理工作屬于基礎類輔助工作,對于促進醫療機構可持續發展有著積極意義。但是,如果醫療機構缺乏完善的財務管理機制,就無法發揮管理工作的優勢與作用。而從當前的現狀來看,醫療機構財務管理也存在一些問題,只有將問題加以改善,制定科學合理的財務管理機制,才能滿足醫療機構發展所需。
財務管理工作在醫療機構中發揮重要作用,工作范疇既包含了醫療機構上層領導,又包含了下層員工。從董事會、管理層一直到基層人員都需融入管理過程中來,相互配合,才能達到管理目的[1]。然而,從當前醫療機構管理現狀來看,還存在管理意識薄弱的情況。尤其是管理層沒有意識到管財務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對財務進行管理時重視度不足。甚至到目前為止,依舊有少數醫療機構的財務管理方法較為落后,在管理理念上沒有得到及時的創新。當管理意識薄弱時,不但會直接影響醫療機構的財務管理效率,還會在無形中埋下巨大的風險。因此,在全新的經濟背景下,醫療機構必須扭轉這種局面,提高財務管理綜合意識。
內部審計屬于自我評價方法之一,通過內部審計可以判斷醫療機構的財務現狀,幫助機構及時制定問題解決對策,對財務環境加以控制。內部審計工作的完成和人員資格、可用資源、權限等有著直接聯系。但是,因為醫療機構中的人事、財源依賴性等原因,使得在落實內部審計工作時會受到較大壓力,針對存在的財務問題并不會深究。例如,當醫療機構的財務交易比較混亂時,內部審計工作只會對會計監督、復核等工作加以落實。從整體上來說,醫療機構的內部審計工作還存在較為嚴重的形式化現象,功能認知性不足,無法發揮內部審計工作作用,這也意味著內部審計人員專業水平有待提升[2]。
內部審計工作在財務管理中占據重要地位,同時,內部審計工作也可以對醫療機構的經濟活動情況加以監督。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不少醫療機構內部審計工作都流于形式,無法充分發揮工作作用。因此,在未來發展中,醫療機構需強化內部審計意識,內部審計是財務管理部門的工作之一,有著獨立性特征,因為財務管理層屬于非常設機構,因此,審計人員可以直接向醫療機構匯報審計情況,賦予審計人員足夠權利。對于審計人員來說,醫療機構應培養其專業意識與職業素養,確保審計人員的專業水平滿足新形勢要求,尤其是在審計人員的理念思維、技術水平、管理能力、法律知識等方面,都應有著優秀表現,從而給審計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有力支持。
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醫療機構的核心資源就是人力資源,從當前的現狀可以得出,一醫療機構在人力資源上只關注醫生和護士的配置,為了推動醫療機構整體可持續發展,醫療機構必須健全現有人力資源制度,確保人力資源制度的科學合理性[3]。一方面,醫療機構需健全激勵約束機制。激勵約束機制的存在有助于將員工短期行為轉變為長期行為,尤其是在經理層上尤為重要。通過激勵約束機制將經理層的工作積極性加以激發,并關注自己職業規劃,確保醫療機構整體利益得以保障;另一方面,需健全員工培訓機制。對于員工專業素質提升加強重視,減少技術失誤,提高整體工作水平。尤其是對于財務管理人員來說,更應當提高其風險防控意識和管理意識。
對于財務管理工作來說,完善的治理結構有助于削弱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確保管理工作達到預期目標。因此,醫療機構需轉變現有財務管理者選拔方式,切勿任人唯親,要以人才的真實能力為評判標準。并且,醫療機構還要制定有關的規章制度、法律條例,對財務管理人員的行為舉止加以約束,確保財務管理人員可以在崗位上兢兢業業[4]。與此同時,對于財務管理人員存在的工作問題,應及時指出,并監督改正,確保管理工作的順利落實。
在經濟新常態下,醫療機構財務管理問題日益凸顯,其主要在管理意識較為薄弱、內部審計形式化嚴重等方面有所體現。為了推動醫療機構的有序發展,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改善,制定科學合理的財務管理機制,適應新經濟環境發展要求。在實際的財務管理過程當中,可以通過加強財務管理內部審計意識、健全人力資源制度、完善財務管理治理結構等對策,打造適合、科學的財務管理機制,為醫療機構的經濟良性運行奠定扎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