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婷 馬濤 內蒙古建筑職業技術學院
近年來,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了《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校企合作應該在探索合作的深度上下功夫,學校的培養和企業的用人需求要無縫對接,這樣的聯合培養能夠讓學生具備過硬的技術技能和良好的職業素養。校企合作要想實現“雙贏”的局面,首先需要在教學理念和手段上進行改革,利用線上線下資源;其次在校企合作融合度上進一步探索,尋找雙方合作深化的途徑,學校和企業各自發揮優勢,為提升和突破職業院校學生的綜合能力發揮不一樣的作用。
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委提出的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中對校企合作的新方向進一步明確,現代學徒制從小范圍的試行到全面的推行,鼓勵企業和職業院校合作創新,利用企業自身的人、物、技術、設備、項目、管理等要素參與校企合作。從政策上引領推動建設一批能夠輻射、引領的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
在國家不斷的出臺關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關文件的背景下,如何有效的進行校企合作,是研究的重點。在校企合作聯合進行實訓的過程中,通過引企入職校加強校企合作,共同建立合理機制,讓實訓環節不再停留在文件里,引企入校共同建立實訓基地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探索。
校企合作的目的旨在工程造價專業學生在學校學習識圖算量等工程計價知識后,通過進入企業實習,能夠將校內學習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在崗位中具體工作的實踐技能。以往的實習實訓都是集中時間將學生分配到不同的合作企業進行跟崗實踐,受企業工作環境、日常工作等諸多限制,學生的實踐效果不穩定,同時實踐內容缺乏系統性。
將企業引進學校,合作共同建設實訓基地,既能解決學生實訓開展不方便、不系統的困難,又可以將學校的資源與企業的資源有效結合,同時企業可以通過入駐學校近距離的參與學生培養過程,有利于提前介入選拔符合企業需要的人才。學校從校企合作,共同發展的角度出臺了一系列的制度進行保障,引企入校共建實訓基地是可行的。
工程造價專業2019年引入2012年成立的內蒙古文和工程造價咨詢有限公司,將該企業(業務、管理、專業技術人員)引入進駐學校,建立文和算量工廠實訓基地,引進企業項目管理模式、企業文化等,由內蒙古文和工程造價咨詢有限公司技術骨干與學校共同制定教學計劃,在工程造價專業核心技能—工程算量的實踐教學內容上實施理實一體化教學,在企業技術人員指導下進行識讀圖紙,手工算工程量,學生學徒合一,作業成果合一,教師師傅合一,使學生的造價知識和技能更為扎實,更符合行業、企業用人的需求。促進了工程造價專業學生進行建設工程項目控制價編制與審計、預(結)算編制與審計、全過程跟蹤審計等各類造價業務的算量實訓能力的提升,尤其是綜合訓練的全過程,一直延續到頂崗實踐。
文和算量工廠的成立和入駐學校是引企入校的成功嘗試,在校企共建實訓基地的計劃中,初期文和算量工廠和學校的合作,主要集中在針對工程造價專業在各個課程和實習實訓環節中進行企業環境、項目實踐操作的實訓教學、演練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日常成立了算量工廠社團,開展算量大賽等活動,既豐富了學生的日常生活,也增強了學生的競爭意識,算量能力提升的很快。
后期長遠校企合作旨在校內發掘優秀人才,組建算量團隊,進行業務能力培訓、聯系各合作企業,將部分算量工作進行分包,作為文和算量工廠前期主營業務。慢慢以初期團隊成員為中心,推廣核心成員的成果與業績,輻射到優秀程造價專業學生,發動更多的學生加入算量工廠的團隊中,以老帶新的方式讓新成員更快的融入實訓工作當中。
通過文和算量工廠模式的實踐,可以發現引企入校共建實訓基地,不僅僅可行,而且實現了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實訓過程與企業實踐項目的同步,從校內培養到企業用人可以有效的無縫對接。
下一步企業入校,不僅僅停留在學生實習實訓上,還要加大教師的培訓力度,選派相關教師與企業工程師,共同完成實際項目;通過不斷進行交流學習,不斷提高教師的編制預算的水平,努力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這樣,在校內達到了外出培訓的效果。
學校與內蒙古文和工程造價咨詢有限公司合作,企業入校共建了文和算量工廠實訓基地,按照公司總部的模式進行管理,在學生實訓的項目上參與了市場化運作。全過程的培養,有效的降低了企業人才選拔中的成本,打通了畢業生就業的渠道;學生在項目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實訓,能夠通過實訓項目的內容、程序、方法,真正了解工程造價專業工作的本質。文和算量工廠的引入和運轉為引企入校合作共建實訓基地起到了較好的引領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