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妍 中國人民大學
隨著5G技術的出現和運用,其當下已經成為全球發展中討論的熱點話題。各個國家的金融行業也先后將重心轉移到了互聯網當中,各個國家都投入大量的精力來對互聯網金融技術進行研究,以期搶先建立全球互聯網市場標準。雖然5G技術的出現,并不能直接改變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模式,但這一技術可以幫助各類新興金融科技落地,優化現有的互聯網金融基礎應用,助力當今金融監管模式及服務模式的創新。從而提高中國金融監管的效率,發揮簡化金融監管流程及降低金融監管成本的作用。
在4g網絡時代,金融監管的模式就已經轉向了互聯網,但由于當時技術的落后所投入硬件成本很高,同時金融監管系統的安全系數也相對較低。隨著5G信息時代的到來,網絡網速的提升縮小了數據傳輸的速率,這也為當下金融監管模式的轉型提供了更好的技術支持。如今金融交易雙方能夠將交易數據傳送至監管機關控制的大數據云端,金融監管機關能夠直接調用云端數據來進行智能監管,省略了傳統監管過程中數據收集整理分類的人工監管流程,突破了監管地域時間的局限性,最大化的壓縮了各項監管成本,做到了更快捷更合理的進行金融監管,并處儲存相關監管數據。并且,5G技術的發展可以使金融監管的誤差更小、速度更快,對于以前監管服務覆蓋有難度,監管人員稀疏的偏遠地區,在如今的金融監管當中,監管機構無須再進行現場監管。只需要憑借5G通訊網絡運用技術軟件,對當地的金融機構實行遠程監管即可,確保了全國范圍內每筆金融交易都在金融監管之下進行,讓金融監管的力度更大更快捷,為金融業的發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如今的金融業務交易大都在互聯網上進行過或在互聯網上記錄,而雙方展開金融交易時,監管機構就能夠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的模式完善征信體系。這里所指的征信體系是憑借對法人、非法人等企事業單位或自然人的歷史信用記錄,和構成它的資質及品質的各種元素、狀態行為等綜合信息展開測算、分析、解析,從而得出其當前的信用狀態。判定是否有履行信用責任能力,所開展的一系列評估計算活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內,社會征信體系主要囊括了金融征信體系、行政管理征信體系和商業征信體系這三大板塊,而在網絡形式中,金融監管對于各機構及消費者的數據信息有了更高的管理要求,以往的信用評估模式所用的方法和數據信息,已經不能滿足當下的征信需求,現階段的金融監管需要通過大數據展開云計算,來通過技術手段快速的從海量的數據中提取相關的有效信息,并將更多相關的多元化數據納入到金融監管體系的借鑒當中。如其的社交網絡信息、搜索信息及相關貸款信息等都可納入其中,通過這些金融監管機構能夠運用科學的技術和手段對個人及商業機構。展開更為全面的信用評估,并運用到整個金融監管體系當中。同時消費者和金融機構間的交易開展前,雙方就可以通過互聯網軟件進行對方的信譽信息評估,從很大程度上降低金融違法交易事件的發生概率,為金融監管效率及效果的提高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現階段人工智能的普遍運用。也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金融監管運營模式的改變,如今的銀行,證券公司以及銀監會等金融機構,都已經將人工智能運用到簡單的業務處理當中,并依托此項技術,大大的降低了工作的風險和成本。金融通過互聯網拓展到的領域越來越廣,如今已經呈現出跨群、跨地、跨業及跨境這四個方面的發展趨勢,傳統的老式金融監管模式在如今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模式下已經顯現出了很多弊端,嗯金融,汽車金融,文化,金融等多方面的監管。甚至存在金融監管主體的空白,所以在金融監管模式的轉型路徑上,監管機構應當引進人工智能展開結合式的監管,通過網絡計算機技術來快速識別多元化的互聯網金融形勢下監管主體,加大對金融監管方面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發,針對我國新市場環境下金融領域法律法規編寫人工智能相關程序,提升人工智能監管的準確性及快速性,為互聯網金融監管全面化的實現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以往的金融監管過程中,都是在出現了金融違法交易后,監管機構才會對企業開展調查,來維護和彌補消費者的合法權利,維持金融市場的有序運行。但如今這種亡羊補牢的監管模式,已經為社會所淘汰。通過互聯網科技手段,金融監管部門可以針對金融的信用風險特征,通過大數據來進行啊計算和分析,結合金融風險案例的共同特征,及時的檢測如今金融交易過程中的數據是否正常,并通過計算機所建立的互聯網金融預警模型,對各類金融活動進行高強度的監測,并在其存在金融風險時提前預警,提醒相關金融監察機構及時展開調查和整改,最大化的降低金融風險,更好地確保金融業的健康發展。
伴隨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更多的銀行和金融機構開始發展金融科技。根據《2020年中國金融科技價值研究報告》中的內容可以看出。在2020年中,中國銀行投入科技金融相關費用突破了500億大關,整體金融資金投入與增幅均領先于其他行業,未來伴隨互聯網技術的成熟和金融行業的不斷發展,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資金必然會不斷增加。并且,由于金融科技本身存在的風險和漏洞,金融監管部門必須對其不斷的進行技術升級及優化,從而整機進入風險對于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影響。并且現有法律法規,針對金融科技方面的監管還不夠完善。針對區塊技術產生的數字貨幣、智能合約、股票清算等相關的立法食府空白,因此金融監管機構需要盡快出臺對金融科技方面的政策及法規,從而降低金融行業風險,確保市場經濟的平穩發展。
如今很多國際組織和發達國家的金融機構,都在積極探索將網絡科技應用在金融監管中的新方法和思路。早在2017年初,國際金融協會IIF就從發布過《應用監管科技應對金融犯罪》的相關文件,其中針對運用生物識別、人工智能及區域塊等監管科技,來應對洗錢、詐騙及金融犯罪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德國也針對不同場景的模式。德國也針對網上各類金融模式,采取了差異化的監管措施。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CA呼吁各利益相關方將大隊監管科技的開發及應用投入,并且還特別制定了“監管沙盒”這一新興的監管模式。從保護消費者及投資者的權益、嚴防各類金融風險角度,鼓勵更多創新方案有效實施。隨后很多國家都將“監管沙盒”這一方式運用到了互聯網金融的監管當中。而這些國外金融監管模式的轉型路徑,也為中國當下的金融監管模式轉型提供了有效借鑒,我們可以站在各國經驗的基礎上,與國外監管部門兒展開跨境合作,一同研發和探索金融監管的新路徑,優化升級現有的金融管理模式。
想要更好地發揮當下新技術在金融監管中的應用,提升金融監管工作的效率,各監管機構就必須不斷的提升監管人員綜合素質。
首先,要強化監管人員的職業素養。監管人員對金融機構進行監管前,必須做到對自身的監管,用嚴格的職業準則來要求自己,金融監管過程中若是監管人員違反職業道德將會對整個監管過程造成不利影響,要嚴格杜絕此類現象的發生。
其次,提升監管人員學習能力。金融科技大多依賴于互聯網技術得以實現,這就要求監管人員跟隨時代發展學習先進的技術,熟練利用金融科技提高監管效率,減少金融科技操作失誤帶來的風險損失。
最后,優化人才選拔制度。監管機構應結合人才市場發展規律,打造適應金融監管人才選拔的制度,通過合理的用人制度、獎懲制度、工作制度等留住更高素質的可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