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營 山東省新泰市小協鎮人民政府
伴隨著農業經濟不斷發展,逐步表現出多種經濟新常態,對于農業經濟效益的潛在影響值得重視。因此有必要總結新常態下農業經濟表現出的特征,探索提升農業生產經濟效益以及優化農業結構的路徑。
1.龍頭產業不突出。農業是我國基礎產業體系的重要環節,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農業事關我國十幾億人口“吃飽肚子”的問題,重要性可想而知。但是我國農業經濟整體存在發展模式粗放、產業共性強的特征,優勢產業對于農業經濟的帶動能力偏弱,進而導致農業經濟在我國經濟體系中的影響力下滑。在農業經濟同質化競爭的情況下,農產品開發深度明顯不足,導致市場上流通的農產品缺少特色。農產品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忽視農產品附加值的挖掘,仍然采用傳統的壓價競爭方式,對于農產品企業乃至農業經濟的發展都是不利的,在農業經濟體系內無法形成龍頭產業。農產品企業競爭同質化,不利于形成成熟的農業經濟產業鏈條,不同企業分工不明確,區域內農業產業協作意識薄弱,呈現出“群龍無首”的特征。優質的農業經濟狀態,需要龍頭企業發揮產業鏈龍頭效應,引導農業經濟向正確方向發展;缺少龍頭企業意味著農業經濟的引導力量不足。
2.發展模式存在缺陷。當前農業經濟發展仍以傳統模式為主導,農業生產模式和土地規劃相對落后。農業生產體系中沒有充分利用現代化技術,機械化生產在農業生產體系中占據分量較小,生產效能停留在較低水平。農業生產體系占地面積較大,土地資源利用也存在粗放型特征,沒有精心規劃生產范圍內的土地使用方案,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不高,影響農業經濟效益的提升。
3.農業結構分布不當。農業結構是決定農業經濟發展質量的關鍵因素,若要盡可能提升農業經濟的效益,必須要在農業結構方面投入較多精力,通過優化農業結構達到整合資源的效果。眾所周知農業經濟對于土地資源的依賴度較高,如果土地資源流轉效應不佳,意味著土地資產投資成本收回的周期被延長。另一方面,農業經濟發展需要高精尖專業人才的支持,在專業人才資源匱乏的情況下,導致農業經濟始終處于技術水平較低的狀態,農業結構的改革升級遲遲無法推動。
4.缺乏長遠意識。農業經濟發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在農業經濟發展進程中,缺乏長遠意識、只關注眼前利益的現象隨處可見。例如在投資農業經濟項目的過程中存在急功近利的現象,項目投資注重短期利益,忽視農業經濟的長遠發展。在急功近利投資導向的影響下,在農業經濟體系內存在大量同質性的投資項目,符合農業經濟長遠發展利益的項目少之又少;進而導致農業經濟體系缺少先進的設備,不利于農業經濟持久發展。
1.經營方法變化。傳統農業經濟體系以農業生產為基礎,通過農產品的交易體現經濟效應,經濟模式相對簡易,從事農業生產的市場主體規模小、分布散亂,以小規模的散戶經濟經營為主導模式。經濟新常態意味著農業生產的實施對象發生變化,相比于傳統的小散亂經營模式,新常態下農業經濟經營集約程度明顯提升,大規模農業生產在農業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農業經濟新常態意味著農產品的流通體系也發生變化,傳統農業經濟的農產品流通主要包括加工到運輸的全部過程,農業經濟新常態強調產銷對接,實現農產品的生產銷售一體化效應,促進農業經濟活躍度的提升。
2.供需結構改革。農業經濟新常態需要適應農產品的需求與供給結構的變化,民眾生活水平的提升,農產品需求不僅停留在數量層面,對于農產品的質量、品種都有較高的要求。農業經濟新常態不僅要滿足大米、小麥等糧食作物的需求,還要滿足農副產品的需求。農產品供給模式的變化主要體現在消費者層面,農業經濟新常態意味著我國農產品銷售范圍的擴大,傳統農業經濟存在依賴國內市場的特征,新常態下農產品的銷售呈現出國內國際市場并行的局面;農產品進口在我國農產品的供給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農業經濟發展需要農產品規模的擴張作為支撐,提升本國農產品的市場經營競爭力,優化農產品供給模式,充分與消費市場的需求相對接。
3.調控方式改革。農業經濟新常態注重市場的作用,發揮市場在調節資源配置方面的優勢。農業經濟的發展方向之一在于提升農業市場的經濟利潤,保證農業市場的有序性和健康性。因此農業經濟新常態對于從業門檻也提出更高要求,加大對農業市場的調控監管力度,變被動監管為主動監管,通過農業市場監督保障農業市場公平性,體現市場機制的優勢。
4.發掘資源價值。市場主體參與農業經濟的重要目的在于獲取產出和市場效益,為獲取市場效益需要投入多種資源。農產品市場的穩定運行需要農業生產體系的健康運轉,為農產品市場提供足夠的農產品。由于我國長期存在有效耕種土地面積小、人口數量較大的情況,深挖資源潛在價值、提升單位資源創造價值規模成為農業經濟新常態的要求,也對農業經濟產業升級帶來的機遇。農業產業升級換代要以提升資源使用效率、保護環境為根本導向,注重農產品生產與生態因素融合;與此同時擴展農業經濟的業態,將農業生態旅游、農業文化傳播等要素融入農業經濟體系中,適應農業經濟新常態。
1.機械化提速。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的主要農作物種類包括玉米、大豆等,在農業產業體系中加大機械化的使用力度,發揮機械化提升生產效率的作用。例如在農產品作物收割過程中使用機械化設備,單位面積農作物收割時間顯著縮短。與此同時也對農機產業的革新換代起到反哺作用,促進新型農業機械的研發。
2.提升畜牧業從業標準。畜牧業作為農業經濟的重要分支,目前以散戶養殖為主要力量,畜牧業從業主體分布散亂,產業發展處于較低水平,不利于畜牧業產值的提升。畜牧業市場需求存在一定局限性,以居民日常食用為主導需求,畜牧業產品的售賣效應偏弱,根本原因在于沒有充分利用農村豐富的自然環境條件。提升畜牧業競爭水平,必須要從畜牧業從業標準角度入手;將科學規范的經營理念與畜牧業生產體系融合,注重環保飼料、無公害飼養方法的應用,以科學的管理方法作為引導,保證畜牧業產區內部衛生環境安全,兼顧生產環境和生產質量的要求,提升畜牧業產品質量以及行業產值。
3.有效利用水資源。農業經濟發展必然離不開水資源,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無疑為農業經濟的發展注入新動能。在農業產業體系中構建水資源管理制度,為農業生產使用水資源指明具體的標準和方向。有關部門可以嘗試構建水生態文明示范區,宣傳水資源的重要性以及合理使用水資源的意義,引導全社會公眾建立節水意識。在農業生產區域內加大節水工程的建設力度,發揮節水工程在節約水資源方面的優勢。控制水污染也是有效利用水資源的重要途徑,針對水源地污染現象,采取修建生態修復工程方式,對污染水源環境進行修復,兼顧改善生態環境、保證農業生產的雙重需求。
4.樹立農民科學意識。農業經濟新常態強調科學技術的作用,最大限度降低對自然條件的依賴,培養農民的科學意識并提升農民使用科學技術的能力。農業科研機構應當發揮自身優勢,利用科研資源成立農民培訓基地,鼓勵農民進入培訓基地參與培訓學習,認識并掌握農業科學技術的內涵與使用方式。也可以將職業經理人模式引入到農業生產領域,在農業生產領域加大職業經理人培養力度,進而全面提升農民素質;另一方面要加強科研技術的投入,發揮技術對于農業生產的導向作用。
5.加強污染防治力度。農業經濟發展可能會造成污染,農業經濟若要可持續發展,加強污染防治力度至關重要。針對農業生產中存在的金屬污染,可以采取種植綠色植物的方式,抑制金屬污染的影響。對于農業生產活動中形成的污染物與廢棄物品要加強處理力度,與此同時提升農作物的質量,在施肥打藥過程中注意控制用量,與綠色農業的理念相吻合。
6.推動漁業健康發展。我國河流、湖泊資源眾多,有著良好的發展漁業的條件,成為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當前我國漁業發展還存在自由放任、無序競爭、不重視環境保護現象,很多魚塘在粗放發展模式的戕害下,逐步呈現出干涸、富營養化的狀態,魚塘可持續利用價值被不斷削弱,不利于魚類養殖的長遠發展。漁業健康發展需要技術力量的支撐,在改造池塘魚塘的同時加強水質監測力度,魚塘水質變化情況及時反饋到養殖人員和技術人員處;將自動控制技術引入到漁業養殖餌料投放過程中,提升餌料投放的科學性和規范性。此外可以嘗試物聯網技術與漁業養殖的融合,實現漁業養殖的現代化水平;還可以嘗試種植農業與漁業的融合,拓寬漁業發展思路。
1.優化土地管理制度。土地集體所有制的施行,有效保證農業經濟發展的集體用地資源,土地資源管理質量得到根本保證。在土地使用登記造冊的基礎上,將信息化數據庫模式引入到土地管理制度之中,加強對集體建設使用權的管理力度。通過訪問信息數據庫,可以掌握農業生產中的經營權利、土地使用權利分布情況,促進權利信息的共享。土地管理制度的優化要充分發揮數據信息的作用,對于國有土地和農村集體經營土地應當同等對待,實現多種土地齊頭并進、共同發展的效果,真正體現同權同價的理念。
2.優化水利、林業管理制度。對林業管理制度的優化應當關注到管理制度本身以及新型林業資源的培養兩方面,以現有林業資源為基礎,加大活動林、公益林等多種林業資源的培養力度,注重發揮社會資源的優勢,推動林業經濟發展。加快推進林場制度改革,不斷完善現有森林資源體系,實現林業管理體系的升級效應。水利管理制度的優化需要充分利用專業人員和民間資本,為水利工程的建設注入能量;鼓勵農民參與到水利管理制度改革進程,確保水利制度改革服務于農業經濟發展。
3.推動供銷機構改革。供銷機構是農業經濟的重要組織,推動農業經濟加速發展,供銷機構的改革勢在必行。供銷機構的改革應當采取“三位一體”的思路,打通各個行政級別供銷機構的溝通渠道,加強網絡機構的建設力度,將信息化模式引入到供銷機構運作模式中,促進供銷信息在農業生產銷售領域的共享互通,真正實現信息引導的效果。供銷機構改革中注重經營性、公益性服務的融合,采取構建服務平臺的方式實現供銷機構服務的多元化效應。
4.促進農村金融制度改革。將融資擔保組織引入到農業經濟模式中,選擇部分農民合作社開展資金試點,以促進合作為抓手,落實新型農村金融管理理念。注重信用機制與農業生產經營的融合,準確評價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資質信用與風險,提升農業經濟領域的抗風險能力;還可以嘗試建立互助保險制度,發揮農業保險作用。
農業經濟的不斷發展,意味著經濟新常態的表現還會更加深入;在農業生產經營體系中應當高度重視農業經濟利益因素,從農業生產和結構角度出發,積累提升農業經濟利益的經驗并探索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