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杉 中國石油共享運營公司西安中心
隨著商業環境的日趨復雜,企業需要通過財務轉型提升企業整體競爭實力,以確保在激烈的市場環境下市場地位的不動搖。目前,如何優化企業管理結構以及提升企業整體管理水平,是經濟技術快速發展環境下企業發展所面臨的重大挑戰。通過構建完善的財務共享模式以及實施業財融合,有利于企業提升財務管理水平進而實現財務轉型升級發展目標,這是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現代化企業管理發展的必然趨勢。
財務共享模式是信息化背景下企業財務管理實施的一種新的模式,主要是指以標準化的程序為基準,將企業內部重復財務業務進行集中化管理與款項支付,以此為基礎開展會計核算工作。
業財融合是以財務共享模式為基礎,將管理會計貫穿企業各項經濟業務活動過程中,從而實現業務活動與財務管理的有機結合。業財融合一體化的合理運用有利于企業內部財務信息和業務信息的實時傳遞與共享,促使企業能夠針對市場發展環境變化及時開展應對措施,為企業管理者和決策者提供精確化的信息數據,推動企業整體競爭實力的不斷提升,為企業實現穩健發展目標以及穩中搶占更大化的市場份額發揮重要推力。
第一,大多數的企業創始人都是通過熟練的技術和強大的業務能力來成立企業的,可是其對于企業財務管理,并沒有經過系統性的學習,缺乏相關專業知識;改革開放前期我國企業處于大量的人口紅利期,政府也頒布了許多的政策,重點優待企業鼓勵發展,再加上十多年的資本積累帶來的幫助,使中國的企業都“瘋狂成長”起來,從而導致了企業管理者沒有在企業文化與管理體系建設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第二,缺少系統管理思念。現在很多企業管理者都在盲目地使用國外或者大型企業的管理方法,過急地招募高級管理人員,忽略了與企業自身實際狀況的結合。過去的社會分工理念把注意力都過多地放在了自身專業性上面,而忘記了“一體化”理念,所有的員工雖然分工明確,但是都只做自己的專業內容,制定的管理制度也僅限于自己的專業內容,各個部門之間缺少溝通交流,這會致使每個部門的發展方向不一致,不均衡,最后導致企業的經營計劃時有失敗。
第一,財務管理人員自身的管理局限性。大部分財務人員都只是把自己局限在“基礎財務會計工作”的圈子,沒有強化訓練自己的職業技能;缺少大局觀與戰略意識,不清楚自己如何運用專業技能來為企業經營管理者提供更良好的建議和意見;缺少溝通能力和意識,不會將煩瑣的專業知識變通為一聽就懂的內容傳達給其他的工作人員,甚至也不理解財務管理的必要性。第二,管理工具過于傳統。Erp 系統沒有在企業里得到廣泛應用,即使有部分企業用了Erp,其功能模塊方面也使用有限。這就直接破壞了會計信息的完整性和實時性,企業的業務數據和財務數據無法實現高效的實時共享。
業財融合是一個系統工程,并不能在一朝一夕內簡單完成。部分企業管理者在開展業財融合的過程當中,對于業財融合還只是停留在一個模糊的概念,沒有對業財融合進行完整的學習與研究,開展業財融合也缺少科學的思路與方法。大部分企業的激勵模式只停留在“目標性”與“專業性”上,把太多的時間放在了部門的工作和指標結果上,沒有考慮到部門之間的聯系與工作的進程;難以調配各個部門之間的配合與積極性,也沒有辦法對個人的工作提供指導,也不能起到激勵作用。
業務體系與財務體系在企業無法有效統一,主要是因為企業自身所固有的運營模式,再加上業財融合一體化推進過程中涉及企業多方面的信息數據,阻礙著企業內部各職能部門之間信息數據對接、傳遞效率提升。因此,企業需要以中間轉換平臺為接口制定規范化的、統一化的信息標準,以確保業財融合進程的不斷推進。企業業務部門和財務部門需要在中間轉換平臺上及時上傳有關業、財信息,由平臺進行數據整合分析,實現業、財信息在內部的高效傳遞,提升企業業、財信息利用效率。中間轉換平臺的有效使用有利于企業各職能部門提升業、財信息共享效率,有利于企業開展高效的信息處理工作,為企業人員信息的準確性提供保障。
全面預算管理的有效實施有利于強化業務部門、財務部門以及企業既定發展規劃之間的內在聯系,加快企業業務活動與財務管理融合進程,并推動企業傳統管理格局的轉變。企業需要構建完善的全面預算管理體系,強化企業和職能部門之間的交流溝通效率,并及時發現企業管理活動開展中存在的各類問題且針對性的進行糾正。因此,科學合理化的預算編制活動開展有利于促使企業財務人員對業務活動的深入掌握,以及提升業務人員的財務理論儲備,為企業提升財務管理水平以及獲取更大化的經濟效益奠定基石。
企業受傳統財務管理模式制約,導致內部各職能部門在信息傳遞過程中存在著信息壁壘,阻礙著企業經營管理活動開展,不利于企業經濟效益獲取。同時企業現有的經營管理模式以及經營管理理念的差異性,也進一步造成企業在整合分析數據活動開展中全面性的不足,使得企業信息數據使用效率不斷降低。因此為了打破信息壁壘以及提升信息數據使用效率,企業需要建立統一標準的數據庫。一是編制編碼對照表,開展統一化的技術數據編碼工作,降低信息傳遞解讀難度;二是構建完整的數據連接渠道,實現數據源之間的順暢溝通;三是樹立企業經營管理程序,制定明確化的業務規范,完善財務憑證處理工作開展流程;四是進行高效率的數據交換,形成財務憑證數據,并以此為基礎進行財務信息數據整合、分析。以數據連接渠道為基準,強化企業業務系統與財務管理系統之間的內在聯系,規避財務信息與業務信息的重復多次錄入,推動企業信息收集準確性原則的貫徹落實。
企業的信息化建設是幫助企業未來發展服務的,信息化系統的管理和運用,可以使業務發展獲得利益最大化,保障企業戰略計劃的實現。而管理會計的合理運用可以幫助企業高速發展,使其在管理方面更加全面、精細。毫無疑問,這是企業信息化建設當中的“必需品”。精細化管理是企業發展壯大起來的一個基本要素,企業的內部管理是否完善直接影響到企業的未來發展,企業內部的管理安排是否合理也將直接影響企業的工作效率、經營利潤,所以應加大對信息系統的投入,使其為企業的戰略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保持業務和財務部門工作的密切交流,是實現企業業財融合的前提與重要保障。具體來說,企業要想建立和完善業財融合的交流溝通機制,首先需要培養財務工作人員的溝通理解能力,讓其能夠把深奧的財務專業用語通過簡潔易懂的詞語表達出來,讓業務人員能夠充分理解,實現財務信息的有效傳達。其次,企業可以經常在業務與財務部門之間開展各種形式的工作研討會,通過交流,及時發現企業在業財融合過程的問題,及時對工作中遇到的重難點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發現與探討,有效解決問題。
第一企業內部提升財務管理的具體要求。實現傳統財務部門職能的轉變和創新。從以前的事后分析、監管與操控轉變為事前的估算與準備。在此過程中,要擁有大局觀以及對未來的預測觀念,對事件做評價與指導;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參與業務活動和企業的經營管理當中,并運用專業知識合理規避業務活動帶來的財務風險。在業財融合過程中要充分體現財務部門的重要性,重新組建財務部門構架,合理安排不同難度崗位的比例,劃分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工作,避免一人多崗,提倡不相容崗位分離、內部輪崗制等。第二財務人員自己求變,財務人員要改變想法,主動把自己從財務會計轉變為管理會計,提高自己的格局,向企業制定的目標與管理一體化的方向發展。
企業在財務共享模式下實施業財融合,需要綜合素養較強的人才以及高效的溝通渠道提供保障。企業需要加大內部培訓提升力度,定期組織會計人員參與學習培訓活動,不斷提升會計人員業務知識儲備。幫助會計人員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道德觀,有效規避因人為因素造成的財務信息數據的真實性和實效性缺失。同時,企業還需要向業財融合運用效率較強的事業單位加大學習力度,為企業自身業財融合進程推進以及業財融合使用效率提升奠定基石。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企業數據整合、分析活動奠定了技術基礎。企業需要積極引入信息技術如云計算技術、人工智能技術以及大數據技術,與企業現有財務系統有機結合,為財務共享平臺職能作用的充分發揮提供重要保障。
企業為了提升業財融合實施效率應制定完善的監管制度,既對企業管理人員制定發展戰略規劃有關行為進行約束,又要全過程監管業務活動開展,從而推動業財融合的高效有序進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新會計準則的貫徹落實,實施財務管理轉型推動業財融合是新時代背景下企業發展的必然要求。財務信息共享模式是企業提升業財融合使用效率的重要條件,為企業加強各職能部門的信息交流傳遞效率以及提升財務管理水平有著重要影響。財務信息共享模式為企業業財融合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技術保障和制度保障。財務信息共享模式是一種新的企業財務管理模式,以及業財融合財務轉型在我國發展時間較短,現階段財務共享下的業財融合實施在我國仍舊處于初步摸索階段。因此我國企業需要積極利用財務共享模式提升企業各職能部門信息傳遞速率,持續性探索業財融合實施策略及有效路徑,有利于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以及財務成功轉型升級目標。
業財融合是一種新理論,但更是一種實踐。財務人員除了有理論、有技能,更要有行動。面對復雜的局勢以及巨大的阻力和壓力,只有擔起責任放手去實踐、去嘗試,不怕失敗、不怕挫折,才能真正將理論結合到實際,將理論轉化為行動,將無形的信息轉化為企業的價值,真正達成業財融合的最終目的,從而讓財務這個職業在新時代始終保持其活力和價值。企業的管理層需要努力地創造合適的氛圍,組建良好的團隊堅定企業的信念,在財務管理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策劃出完整的激勵機制,業財融合才有機會實現,而只有真正實現了業財融合企業才能有更進一步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