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燕 山西汽運集團雁北汽車運輸有限公司
對于企業來說,會計信息披露是一種約束性質的制度。從被披露的會計信息中,可以很直觀地了解到企業當前的運營狀況與資金資產情況,從而根據這些信息綜合判斷出企業的經營性質屬于盈利或是虧損。但從交通運輸業的政府補助會計信息披露情況來看,現階段交通運輸行業在經營與會計信息管理上還存在明顯問題。
政府對交通運輸業的補助主要有如下三種類型:第一種是法律法規明確規定該類企業享有政府補助;第二種是符合政策標準下誠信企業或者示范企業等,受到政府補助扶持的;第三種是行政安排性質的節能補貼、智能制造補貼等為了促進節能減排和智能領域發展的補貼性質。交通運輸業是一項關乎民生的重要產業,但它的經營特點是成本投入巨大且收益緩慢,因此政府補助交通運輸業的行為是出于政府機構對社會責任的體現。
交通運輸行業多數是國有性質的企業,有著很強的市場壟斷能力,因此在運營風險上有更嚴重的成本負擔。從近年來的企業會計披露信息中政府補助部分的報告情況來看,航空運輸與鐵路運輸的補貼額度僅次于石油與天然氣開采,這說明了交通運輸業受到政府補助力度遠比其他行業要大。為了政府能夠以政府補助會計披露信息為參考,更加合理地調劑補助資金與社會經濟資源的配置,使切實需要政府補助的企業分配到足夠運營的補助資源,這就要確保會計信息披露的合理性、真實性以及準確性。因此探究交通運輸業關于政府補助的會計信息披露問題,從推動交通運輸業的經濟發展的角度上來看是充分必要的。
據不完全統計結果,我國受到政府補貼的交通運輸企業與上市公司約占行業整體的81%,在對政府補貼的會計信息披露時發現,由于各個上市公司對日常經營活動的劃分不一致導致披露標準存在不統一的問題。如穩崗補貼,是政府為了鼓勵交通運輸業擴大生產規模保證就業崗位穩定的補貼費用,多數企業進行會計核算時,將該部分政府補助列在其他收益科目里,作為日常活動無關的政府補貼收益。但部分公司企業在對財務結構進行理解時,將該部分補助列為日常活動相關的營業外收入,進行會計信息披露時并無該部分補貼。實際中還發現,交通運輸企業對政府補助的披露位置不盡相同,有的企業分別在其他非流動性負債、其他營業外收益、遞延收益中對政府補助內容進行披露,而另外一部分企業單位在前者的基礎上進行對政府補貼內容的補充披露,但由于平時會計信息的記賬中將政府補貼計入過前者的會計信息披露內容中,出現重復披露。類似的問題還出現在非經常性損益等政府補助的體現科目中。由于企業對政府補貼披露的標準不統一,造成部分企業披露信息不全,或者是披露信息出現重復或錯誤,給政府補助的核實工作帶來了困擾。
交通運輸業企業在取得政府補助資金前,要經歷一系列漫長的補助申請、批復意見下達、資金籌集打款、資金到賬的程序,使交通運輸企業取得政府補助資金的真實時點變得不可考證,造成了政府補貼的會計信息披露嚴重的滯后。盡管有后期財務事項的整理,也并不能使政府補助的財務信息在會計報告中及時披露,也就是說交通運輸業政府補貼會計信息披露報告不具備時效性[1]。此外交通運輸業政府補貼除了貨幣資金形式外,還對通運輸業進行生產技術補助、生產材料補助等其他形式的補助。這些非貨幣形式的政府補助在會計信息披露中均是以歷史性的成本進行計量的,這種會計信息不具備時效性,使會計披露信息出現失真。在交通運輸業所披露的關于政府補助的會計信息中,只有一堆沒有參考價值的冷冰冰的賬目收支數字,政府與交通運輸企業并不能從中得到任何具有前瞻性的會計信息,也沒法根據披露信息了解到現行的市場行情,更無法進行補助資金額度上的合理調整。總的來說,政府補助的會計信息披露一個主要問題是:由于信息滯后導致會計信息失去了關于現行價值的參考作用。
交通運輸業對政府補貼進行會計信息披露的目的是:通過體現政府補貼在實際運營中的各項用途執行情況來使政府對經濟資源配比進行優化。但是由于引入了會計估計行為作為補足歷史價值手段,使關于政府補助的會計信息具備了人為可操控的特點。交通運輸業進行壞賬、固定資產折舊年限與凈殘值利率等會計信息的估計時,都是基于會計人員財務知識的主觀判斷進行的,失去了會計信息該有的精確性與中立性。其次,部分交通運輸企業開展用于拓寬交通運輸業務的工程建設時[2],在定額套取上混淆標準價格,夸大報價以謀取更高額度的政府補助,給政府進行監管補助資金的落實情況帶來了困難。如果存在交通運輸企業以謀取私利為目的,利用企業會計制度與會計準則的漏洞人為篡改會計信息,就會使會計披露信息失去它的真實性。政府也就無法通過會計披露信息報告分析出企業真實的運營情況,自然無法實現合理優化補助資金分配。也就是說,政府補貼因為會計信息披露的真實性不足,正在成為某些交通運輸企業進行經營外獲利的工具,對市場經濟環境的公平性與平衡性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在分析完善政府補貼會計披露信息存在問題的解決措施之前,首先需要分析出上文出現的種種問題的根本原因。本文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對政府補貼進行會計核算方法,與政府補貼的披露形式上,尚未形成明確統一的標準;第二,會計披露信息的內容嚴重滯后,導致披露信息不具備時效性;第三,現行的會計披露信息規范不滿足交通運輸業市場經濟現狀,在對交通運輸企業會計制度的監管體系與流程亟待完善加強。因此本文根據對交通運輸業政府補貼會計披露信息中出現的主要問題及原因進行分析后,提出解決問題的各項措施。
交通運輸業應當在監管部門和政府的綜合作用下,用凈額法代替原本的總額法對政府補助進行會計核算。通過出臺相關的政策,來統一會計信息的披露標準。采用凈額法進行核算時,需要在披露報告中詳盡地將政府補助中的沖減資產成本和沖減費用進行注明,使用凈額法進行沖減核算時,不會像總額法一樣在處理政府補助時存在漏項披露或重復披露。在涉及政府補助收支的項目中,將政府補貼按照:初期金額、本期新增金額、本期銷攤、期末余額等分為幾個子項,分別進行詳細披露[3]。此外還需要出臺相關的披露規范,作為交通運輸企業單位進行會計信息披露的參考模板。在統一化的披露模板中,應當明示具體的政府補助子項應當計入哪一類的會計科目中。如統一規定,將節能減排補助與燃油補助列入非盈利所得的經常性損益科目,不得再列入其它科目。通過統一會計信息披露標準來規范交通運輸企業單位的會計披露行為,便于政府進行政策扶持和市場管理。
為了更全面地了解到交通運輸企業對政府補助的應用落實情況,需要在會計實務中,將所有用于對沖減后企業資產負債的會計屬性計量,都采用成本重置法算出公允價值。公允價值是反映特點時間節點和經濟條件下市場對資產負債的定價,相比于歷史價值更具有時效性和參考價值。引入公允價值進行會計信息披露時,政府可以更直觀地了解到政府補助資產持有期間所產生的收益,更利于政府了解享受政府補助的企業公司實際運營情況,而采用了公允價格進行資產負債計量也使交通運輸企業內部財務信息更加真實可靠。
首先需要交通運輸企業在內部建立完善的財務管控制度,對企業包括資金、成本在內的一切經濟活動進行實時有效的財務控制。可以實行會計委派制度,由公司資產部門通過委派的方式將職業素養高、具備獨立的會計工作能力的會計人員下調到所屬單位進行會計核算,對所屬單位的一切經濟業務行為,尤其是涉及政府補助的部分實施財務監督[4]。企業內部需要加強內部人員的管控,財務部門需要與其他業務部門起到協調作用,避免財務風險。同時政府和相關部門也應當加大對交通運輸業的監管力度,以外部審計的方式對接受政府補助的交通運輸企業進行財務監管,可以委托第三方性質的會計機構進行財務審計,監管企業會計人員業務能力和會計信息的披露質量。其次應當完善會計法規,嚴格懲罰力度,從而在企業外部形成法律威懾機制,來保證政府補貼會計信息披露的真實性、中立性。同時加大對那些通過的舞弊行為造假會計財務信息實現“虛虧實盈,虛盈實虧”,以謀取更多政府補助的公司,政府應當停止對其的資金補助,將其列入失信企業并處以高額罰款,在企業外部利用法律的約束力形成監管機制。只有加強交通運輸企業的財務管控,才能使交通運輸企業進行會計信息披露真實可靠,政府才能根據交通運輸企業的實際運營狀況調配市場資源。
綜上所述,政府補助是交通運輸企業的一項重要經濟資源,解決交通運輸業對政府補貼會計信息進行披露時存在的若干問題,還需要通過統一披露標準,引用公允價值進行資產負債計量,和加強財務管控來解決。在這個環節中,需要政府做出合適的市場引導,以政策關懷來促進交通運輸業經濟發展和市場經濟和諧做好會計信息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