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云梅 許欣茹 劉葆瑞 劉德鈺 武漢科技大學文法與經濟學院
高校學術性社團是提高大學生科學文化素質、增強創新能力以及繁榮校園學術文化、傳播知識的一種有效模式。[1]多元化學術性社團成員有不同專業背景,傳統的學術性社團運行機制是以專業、課程為架構形成的“校—系—教研室”管理體制和教學、行政一體化的教研室組織模式,[2]與多元化學術性社團的建設不相匹配,亟須探索出適合多元化學術性社團組織運行機制的新模式。基于此,本文通過武漢某高校學術性社團的現實案例,結合其培養模式特點,探討高校多元化學術性社團建設與發展的新模式。以期達到促進學科交叉融以及學術性社團朝全面化、多樣化方向發展的效果。
學者對學術性社團的相關問題進行了大量探索和研究,涉及學術性社團經費、價值取向以及內部人才等,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從天津一高校的調查情況來看,高校學術性社團建設總體存在兩個問題:在經費上,學術性社團沒有單獨的經費支持,很難為學術性社團籌集經費支持;在指導老師上,社團所必須的專業教師數量較少,教師數量與精力并不能滿足社團開展活動的需要。[3]可見指導老師、經費是學術性社團建設面臨的兩大難題。
今天的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呈現出多元化的表現。社會問題促使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價值觀念趨于務實,在此情形下,他們更熱衷于將精力置于學習實用性技能上,而非需要艱苦、嚴謹、扎實精神的科研。[4]加之學生自身水平,這造成了學術性社團招新難的問題。
社團內部人才梯度不盡合理,參加社團的學生以一年級為主,二年級次之,三年級以上則是以負責人的身份參與,沒有形成“以老帶新”的局面;其次活動內容缺乏有效引導,[5]活動形式僅停留在參觀展覽、聆聽講座等表面性的活動,沒有扣住學術性主題,沒有注重活動的內涵和深度,使社團活動在低水平上停滯不前。
圖書館作為高校學習資源的聚集地,擁有豐富的紙質圖書和各類學術電子資源,涉及的領域多、學科覆蓋面廣,能夠很好地滿足全校師生在教學和科研的過程中對各類文獻信息的需求。高校圖書館豐富的學術資源不僅是學術性社團進行學術科研活動的基礎與起點,更是科技創新靈感之源。
開展學術研究需要相應的經費作支撐,依托于圖書館建立的學術性社團,運行經費可以由圖書館來提供支持,避免了社團成員到處拉贊助開展對外活動的尷尬局面,使得成員的時間和精力能夠集中到學術研究上。
參與學術性社團管理的圖書館員,科研能力較強,與各學院老師接觸機會較多,能夠通過其與各學院間的聯系,為團隊搭建學術科研社交網絡,讓成員能夠獲得更多學術交流的機會。同時,他們憑借自身的專業知識,能夠為社團成員提供多方位的基礎性學術指導,引導開展學術研究,提高多元化學術社團的研討質量、豐富學術成果、促進學術性社團的高質且有序建設。
學術性社團的建設必須要有一個穩定安靜的研討空間。多元化學術性社團人員組成比較分散,不適合在某個確定的學院建設社團的活動場所。圖書館作為高校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和聚集地,設有硬軟件設施齊全的學生自主研討空間,為社團的活動開展提供了最佳的場地。
為探索依托圖書館建設的學術性社團,2014 年,武漢科技大學老師和學生聯合組建了“武漢科技大學學術之家”(以下簡稱“學術之家”)。學術之家是一個以多元學科成員為主體,多元學術項目為驅動的大學生學術性社團。截至至2021 年,社團已累計獲得國家級賽事獲獎40 余項;專利100 余項,其中發明專利30 項;各學科學術論文60 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5 篇。以下就其培養模式、指導模式、管理模式進行分析探討。
1.以老帶新,培養人才
社團采用老成員一對一對接新成員的“師徒模式”。在專利申請、論文寫作以及科技競賽等方面,老成員以負責人的身份帶領新成員開展學術活動,傳授自身經驗。在實踐中,新成員遇到問題時向老成員尋求幫助。與單一專業的老師進行學術科研指導相比,該種模式具有更強的自主性,能激發新成員的能動性;傳授形式也更加靈活多樣,傳授效果明顯。
2.成果導向,實踐促學
社團的培訓不單以講座的形式進行的理論教學,更多是鼓勵成員參與創新創業實踐活動,讓成員在實踐中提高自我認知能力和科研能力。在參與項目過程中完善自身知識架構,學習新的技能。社團以成果為導向開展學術活動,并用歷屆取得的豐碩學術成果吸引新成員參與到活動中,激發學習熱情。
3.頭腦風暴,激發靈感
為給社團創造一種暢所欲言、自由思考的氛圍,誘發創造性思維的連鎖反應,學術之家每雙周舉行頭腦風暴交流會。會上成員就個人學術科研方面的想法進行交流分享。成員可以提出一些自己發現但尚未解決的問題在會上尋求解決方案,成員之間可以互相補充和完善已有的建議以使其更具有說服力,最后由全體成員共同投票選擇可行性的方案形成新的項目。項目負責人采取“誰解決誰負責”的辦法,以此激勵成員積極參與其中。
1.職能部門對接項目,促進科研成果產出
社團根據“業務”需要設立以論文、專利以及科技競賽為主體的職能部門,每個職能部門配備兩名在相關領域知識儲備完善、經驗豐富的負責人。對于新成員提出的項目想法經過職能部門評估可行性、創新性后確定其去留,對于可行的項目,則由相關的職能部門提供專業指導,保障項目順利完成。如想要申請專利需要撰寫專利說明書,而專利說明書多數需要繪圖,在新成員繪圖過程中遇到問題時負責繪圖的職能部門會提供協助。由專業的職能部門對接具體的項目,提高科研成果產出效率。
2.專業老師指導,促進創新人才培養
依托圖書館建設的學術性社團,對圖書館資源的利用程度普遍較高。一方面指導老師會組織開展信息檢索、信息素養培訓、文獻管理軟件學習等活動,傳授相關理論知識,提高成員的信息素養能力。另一方面社團成員通過參加信息檢索大賽,在論文寫作過程中巧妙使用文獻管理軟件等實踐活動對理論知識加以運用,最終使成員獲得較強信息檢索與利用能力,形成具有圖書館特色的學術性社團。
1.激勵方式多樣
完善的激勵機制在激發社團成員的潛力、促進科研成果轉換和造就良性的競爭環境方面起著積極作用。在外部激勵方面,在社團成員協作下完成項目申報、論文發表、專利申請等學術成果的,學校相關部門制定獎勵辦法,如在創新學分申請、獎學金申報、評優評獎、免試入學等方面對成員所取得的成果進行認定或予以獎勵。在內部激勵方面,不僅僅包含獎品、獎金等物質獎勵,還包含表揚、重視等精神獎勵。
2.保障措施多元
學術之家具備三個層面的支持:第一,社團指導老師專業多樣化,能滿足多元化學術研究需要。第二,社團不僅有理事會對成員加以指導,還有歷屆前輩為其提供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的創新方案。第三,學校鼓勵學生學術研究,并成立專項部門,設置獎金、學科保研等若干獎勵措施。第四,依托圖書館建立,日常的活動經費由圖書館承擔,項目經費得到保障。
社團成員具備自身獨有的追求目標,他們來自不同學院的不同專業,自學能力較強,能在社團的各類學術活動中彌補自身的不足。[6]學術性社團可以利用成員專業分布多樣,專業技能各有專攻的特點,發揮自身優勢,提高社團整體學習水平,鼓勵并組織成員在創新創業的學術研究實踐中將跨學科交流轉化為學術科研成果。
以老帶新的培養形式是一種較為靈活且易于接受的方式,但是老成員的經驗有限,難以對新成員給出高屋建瓴的建議。針對此種情況,指導老師應更加頻繁的對成員進行定期培訓,從專業的視角幫助團體成員加深對學術科研的理解,在組織學術性社團成員更多地參加學術比賽、論文寫作等實踐過程中,與項目指導老師進行交流,獲得圖書館員更多的指導。
學術性社團同其他性質的學生社團一樣,其成立、建設和發展多數是由學生自發、自治來進行,所以管理較為松散。[7]社團管理以成員的自我管理為主,缺乏考核與約束,存在部分成員始終游離在學術性社團組織邊緣,未深入參與學術科研活動等問題。完善社團骨干獎懲制度,通過優秀社團和個人的評選和獎勵活動,促進和督促社團及成員的發展。[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