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穎超 上海電機學院電子信息學院
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脫貧群眾精神風貌煥然一新,增添了自立自強的信心勇氣。脫貧攻堅取得的碩果累累,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探索高校資助與育人的遞進發展、多維資助模式的路徑,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由“他助”到“自助”到“助人”,對于進一步挖掘資助育人的價值、提升資助育人的實效具有重要實踐意義。
多維資助模式擺脫了單一的學生被動資助,是一個螺旋上升的發展過程,首先作為受助方,經濟困難學生需要一個穩定的學習生活環境,自立才能自強,先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從經濟、精神上給予他們支持,這是資助工作的基礎,也是保底工作,是較低層次的被動受助模式。其次,在解決后顧之憂的基礎上,提高受助學生的自我解困能力,不僅是經濟上能夠自謀出路,精神和能力上不受限于經濟上的短缺,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不斷提升和完善自身,不讓貧困成為絆腳石,而成為鋪路石,激發成長成才的內在動力,這是中層次的主動自助模式。最后,作為在經濟、精神等方面受助的同學,不能讓資助成為單行線,而是有去有回的循環線,就是要反哺學校、感恩社會和國家的資助,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帶動更多的學生去了解資助工作,更多地將愛心傳遞,比如有些高校開展的“我為資助代言”的主題活動,就是讓受助學生融入到家鄉建設、校園建設、社會建設中,將小我融入大我之中,這是高級的主導式助他模式。
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是高校資助工作的主要對象,構建多維的資助模式,需要在資助的內涵和外延上不斷拓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因為“囊中羞澀”,可能會誘發很多問題,在成長成才道路上比普通學生可能要付出更多努力,經歷更多艱辛。資助工作要精細管理,既不能讓學生因為家庭經濟困難影響到學業和生活,也不能讓各項資助成為學生的“庇護傘”,形成依賴,因此,參與式資助就顯得尤為重要。讓學生參與到資助工作中來,從被動受助到積極自我解困,從而在解困過程中不斷打開內心,豐富自己、提升自己,既能解決經濟問題,也同時能夠塑造健全人格、提升綜合能力。
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作為資助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提升資助與育人的契合度,比如提供勤工助學崗位、培養資助工作學生干部、組織開展公益活動等等,都能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平臺,引導學生樹立自立自強的信心。在日常的工作和活動中,定期開展崗前培訓、交流座談,指導學生具體工作開展方式,讓學生更好地進行自我認知、自我完善,學會日常事務處理和待人接物的規矩原則,將“扶貧”和“扶智”結合,將“解困”和“發展”結合,實現學生從被動資助到主動自助的跨越式發展。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作為高校資助工作的主要對象,既是服務主體也是實踐主體。高校在開展資助工作時,應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引導他們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時常進行自我反思,積極規劃在校生活。另一方面,學校提供足夠讓困難學生進行表達自我、展現自我價值的平臺和機會,比如開展演講比賽、知識競答、主題海報設計等等,增強評價反饋,擴大宣傳效果,讓更多的師生看到這些同學的成長,增強他們的自我效能感,進而擴大資助工作的輻射面。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具備一定能力后,能夠激發內在的感恩回饋意識,將愛心傳遞,自主組織或參與一些社會志愿服務活動或者投身社會實踐當中。如上海電機學院學生暑期回到家鄉組隊參與到家鄉的脫貧攻堅工作當中,不論酷暑、不辭辛苦地進行貧困戶信息登記排查,實地調研考察等工作,積極宣傳國家的扶貧政策、學校的資助政策等,勇做資助工作的代言人,從一個貧苦家庭的靦腆小伙成長為扶貧團隊的精英領隊人。
“三全育人”即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對于資助工作而言,不論是“他助”“自助”,還是“助人”,最終的目標還是“育人”。多維資助模式是在實現這一目標基礎上進行深化,將資助和育人進行深度融合,使學生在解決經濟后顧之憂的同時,在學習、工作、生活等方面都能夠更加充實和豐盈,能力得到鍛煉,素質得到提升,更加有利于育人實效的持續增強。
構建多維資助模式,除了資助工作者和學生自身的共同努力,也需要高校進一步將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嵌入和落實于資助工作當中,充分調動職能部門、二級學院以及校外資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一步保障資助育人效果的遞進式發展。同時,既要加大加強調查研究和理論學習,也要不斷把握工作規律,總結工作經驗,圍繞學生的個性要求和共性需求,開展精準施策和分類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