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繁簡 沈陽職工大學
隨著現代化工業的不斷深入發展,我國機械制造設備與工藝越來越先進,不論是機械設計、產品研發,還是精密加工能力都取得了較大進步,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與支柱產業。從整體情況來看,中國制造業的發展態勢良好,具有一定抗擊能力,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說,精密加工技術落后、焊接技術不橫豎、產品自主開發能力以及創新能力薄弱等,嚴重制約了傳統制造業的優化與升級。基于此,我國研發人員應重視機械設計創新,在精密加工技術上投入更多精力,為科研成果轉化創造良好環境。
大數據時代的來臨,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迅猛,相關衍生產品層出不窮,比如AI系統、智能機器人等[1]。中國現代化工業建設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引入了各類先進技術,人工智能就是很重要的一種。機械設計與人工智能的有效融合,加速了我國制造產業走全面自動化道路的步伐,工作人員只需在系統中事先輸入好各類技術參數,智能系統便可以自動開展統計分析與決策制定。人工智能的應用,可以有效降低人工勞動強度,提高機械制造的生產效率與生產質量,為企業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
現代化機械制造技術被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軍工國防、輕工化工、醫療設備等多個領域,這些領域對于產品質量要求較高。在機械設計階段,應對設備工藝以及加工精密度給予高度重視,以滿足市場需求,大力發展機械制造產業。
傳統機械加工工藝會產生大量的粉塵等污染物,對環境造成污染,與落實可持續發展觀的要求不符。因此,隨著科技的創新發展,機械制造工藝逐漸由粗放向精細化轉型,開始向綠色機械加工發展。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綠色發展,扮靚美麗中國”的指導思想深入人心[2],現代化機械加工產業貫徹綠色發展的決心堅定,為裝備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機械加工產業應專注節能降耗,積極引入綠色生產技術及加工工藝,不但探索、創新生產模式。
現代化機械設計內容繁雜,與熱能、電能的應用有著緊密聯系。在傳統的機械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大多數使用二維圖,機械產品的設計細節無法得到全面、細微的描述,為機械產品的加工與使用埋下安全隱患。面對上述問題,工作人員應使用CAD、UG、Proe等機械繪圖軟件,繪制三維立體圖,彌補平面圖的短板,詳細標注機械產品的內部結構與相關尺寸。三維制圖軟件,通過建模全方位體現機械設計工藝,可以直觀發現設計瑕疵,高效避免機械設計錯誤。與此同時,還可以在三維模型與二維平面圖之間自由轉化,實現無紙化辦公。當下,CAD等制圖軟件已經在機械設計領域普及,機械設計人員在產品設計后,可以通過模擬測試等手段,檢測設計模型是否符合制造標準,在滿足相關生產需求后,方可下發車間,投入生產加工。
以自動化數控為例,首先在CAD軟件中進行設計制圖,針對零件、工藝以及排版等制定設計方案并進行最優化選擇,生成效果圖后,再將設計圖紙導入CAD中。緊接著利用DXF編輯圖紙,利用自動生產功能批量生產圖紙[3]。此時,可以通過仿真技術在電腦中展示設計圖,并獲取相關技術參數,模擬機械加工工藝軌跡,針對設計瑕疵對模型進行微調。在機械加工的過程中,設計人員可以利用設計軟件及時訂正修改生產流程,檢驗軟件精確性。需要注意的是,如無特殊情況,原則上不可輕易更改設計。
精密切削技術對加工設備的機密性要求較高,主要應用于各類中小型機械零件加工中。在具體施工過程中,應借助機床等機械設備,通過定位技術,提高產品加工效率與加工品質。
超精密研磨技術在機械制造中,主要應用于加工集成電路基板硅片領域。由于硅片具有精細特征,對機械加工技術與加工工藝的要求非常高。因此,在借助超精密研磨技術的同時,還應采用原子級拋光技術來配合。就目前而言,傳統的拋光技術顯然已經無法滿足集成電路基板硅片的使用需求。隨著科技的進步,現代化信息技術已融入到工業生產的方方面面,技術人員研發了各類研磨技術以及研磨工藝[4],并在超精密研磨技術中獲得了廣泛應用,為我國精密加工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可靠推助力。
近些年,微納米技術蓬勃發展,超細微技術在微小型零件加工中得到廣泛應用。微納米技術的應用,促進機械設計目標向精細化發展,生產出的精密儀器受到社會高度認可。同時,還有助于提高機械加工效率,保障產品品質,推動裝備制造業向智能化、信息化、高效化發展。
模具成型是影響中國機械制造業長遠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該技術普遍應用于電氣模具零件領域。為全面發揮模具成型技術的優勢,提高模具產品性能,相關技術人員應積極引入先進技術,不斷優化工藝流程,切實可靠地提升產品質量以及加工精密度。
隨著微型電子元件的大范圍應用,我國的電器電子行業基本被微型體系電子元件占領。機械加工產業也在不斷發展微細加工生產技術,結合電子產品迭代更新的速度與頻率要求,合理規劃電子產業零部件市場的終極目標。機械設計人員應與時俱進,著力于微細加工技術的優化與升級,遵循各行各業在微型精密零件等領域的加工標準規定,有效提升產品制造工藝質量。
綜上所述,在機械設計與加工過程中,相關技術人員應注重機械工藝技術的創新,實現機械設備與新型生產技術的有效融合,合理利用精密加工技術,不斷提高中國制造的生產效率以及產品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