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霜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的組建以及各地文化和旅游機構改革的完成,開啟了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新篇章。2019年兩會,文化與旅游融合成了各界關注的焦點。在此背景下,各地開始大力發展文旅產業,以文化豐富和提升旅游的內涵,以旅游帶動文化發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創造發展新格局。
文創產品作為文旅產業融合的重要載體之一,肩負著推廣地區文化的作用,在文旅融合發展中極具意義。文創產品設計來源于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蘊,傳承著文化內涵,既是不同地區的文化名片,更是新時代文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河南地處中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是黃河流經的重要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文化積淀。近年來,隨著河南經濟文化發展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越來越多的外地游客選擇到河南游玩,旅游業發展迅速,文創產品市場也隨之擴大。但是,由于河南文創產業起步晚,文創產品缺乏設計指導,導致文化內涵挖掘不深,產品設計單一,同質化嚴重等問題。以河南博物院的旅游紀念品商店為例,2018年營業額為120萬元,僅僅是故宮博物館4天的營業額,呈現“空間很大,做得很差”的尷尬局面。
總體來看,河南黃河文創產業主要有這樣三種類型,一是以歷史文化為主(博物館、名勝古跡等);二是以傳統技藝傳承為主(朱仙鎮、神垕鈞瓷等);三是以文化創意為主(二砂創意園、良庫工坊等)。雖然這三種類型的文旅產業模式有所不同,但遇到的問題卻較為相似,主要集中為以下三點:
1)文創產品設計深度不足,文化內涵挖掘不夠。大部分文創產品仍處于簡單的復制粘貼階段,對文化內涵的表現流于表面,我省擁有源遠流長的黃河文化,豈是幾個器皿造型、裝飾紋樣能夠體現的?講好黃河故事,重在對文化內涵的挖掘,需要設計理論基礎和設計實踐的共同作用。
2)游客參與度低,設計體驗感差。省內大部分黃河景區仍然維持著走馬觀花式的傳統旅游模式,游客融入感不高。隨著近年來網絡技術和自媒體的發展,諸如網紅打卡地等新興旅游方式層出不窮,能否通過文創產品體驗設計使游客產生更深層的旅游體驗(例如傳統技藝的參與、歷史劇表演的參與),做到體驗游、深度游,是提升文創產品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3)文創產品體驗實效性短,設計延續性不強。現有的旅游方式導致大多數游客在旅行結束后熱情迅速消退甚至淡忘,旅行就變成了一種短時效性的活動,即使很多游客購買了旅游紀念品,但由于這些產品的設計單一,同質化嚴重,很可能再次被遺棄在角落。如果能夠通過設計創新保持文創產品的時效性和延續性,在游客旅游結束后還能回憶感受到旅行時的愉悅,那么對于提升文化旅游體驗必定具有重要意義。
由此可見,只有在系統性的設計指導下,文創產品才能完成從過去孤立單一的造型創新到互動性、體驗性、延續性的設計創新的轉變。
加拿大設計師Trevor van Gorp在《情感與設計》一書中提到:所謂情感化設計,就是指為了抓住用戶注意、誘發情緒反應(有意識的或無意識的),以提高執行特定行為的可能性的設計。即是說,產品在用戶使用的過程中不再是被動的,而是可以提供一定的情感反饋,來吸引用戶注意,促進用戶與產品間交流互動,拉近用戶與產品間關系的一種設計方法。
在情感化設計中,產品不再只有冷冰冰的實用功能,而是更關注使用者的情緒、意識,制造互動、體驗,拉近產品與使用者間的情感關系。相關研究比如經濟學家丹·艾瑞里提出了“宜家效應”,即是指人們在參與組裝宜家產品時付出的勞動越多,對產品投入的情感就越深(不舍丟棄)。現階段情感化設計仍處于研究發展階段,應用于文旅產業的較少,較為成功的比如迪斯尼樂園的體驗式場景互動等。
首先通過數據收集和資料調查,對河南黃河文創產品設計發展現狀進行歸納總結,深入細化并作出調研計劃。針對三種文旅產業類型進行實地調研:
1)歷史文化類,主要調研對象為各大歷史博物館和古跡景區,例如河南博物院等,針對現有文旅產品市場進行深入調研,其中包括歷史文化內涵挖掘與設計表現現狀調研;游客旅行方式和感官體驗調查;市場推廣和設計技術支持調研等,力圖通過調研提出可行的研究方向和設計切入點。
2)傳統技藝類,主要調研對象為省內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小鎮及景點,如朱仙鎮(木版年畫)、神垕鎮(鈞瓷)等,針對當地傳統技藝現狀進行進行調研,包括傳統技藝的發展與傳承;游客參與傳統技藝推廣的方式與體驗;當地文旅產品市場現狀和設計發展空間等,力圖從提升游客參與體驗的角度提出設計切入點。
3)文化創意類,主要調研對象為省內各大文創基地,如二砂創意園、良庫工坊等,針對現今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現狀進行調研,包括游客游覽方式和創意參與方式;創意產品設計趨勢與設計延續性;文化創意與旅游觀光設計結合和市場推廣等,力圖從旅游文創結合,提升設計品質角度提出設計切入點。
對調研結果進行梳理并歸納總結,提出現狀痛點和發展機遇,為后續設計理論研究結合做好前期準備。
這一階段以情感化設計理論研究為主,通過資料收集,國內外相關案例分析,用戶分析研究等方法對情感化設計理論進行深入研究,并結合我省黃河文創產品設計現狀進行設計可行性分析。
情感化設計理論根據使用者和產品間的關系將設計分為三個層次:
1)本能層次設計——在這一層次中,設計的原則是先天的,注視、感受和聲音等生理特征起主導作用。好的產品應該從第一眼就令人們產生愉悅的情緒而不用經過思考。這種感官上的刺激直接影響了產品設計的方式,那么文創產品設計應該從哪些環節入手值得思考。
2)行為層次設計——在這一層次中,我們關注的是產品是否好用,或者說是否滿足了用戶的需求,這種需求可能是實體的也可能是虛擬的,近些年隨著體驗經濟和自媒體技術的發展,文創產品或許可以挖掘更深的用戶需求,例如設計參與或是產品自造。
)反思層次設計——在這一層次中,我們關注的是用戶對產品的整體印象,追溯使用某一產品以往的回憶并重新評估。諸如使用情緒,自我控制,情景回憶等都屬于反思層次。這一層次對于文旅產品設計時效性和延續性影響較大。試想,是否有一件文創產品在旅行結束后仍能通過某種方式(如情景再現)喚起旅行者的回憶和情緒?這是傳統文創產品很少關注的一點,具有極大的設計發展空間。
通過對情感化設計理論研究,結合河南黃河文創產品設計現狀,進行可行性分析,為下一階段提出設計策略做準備。
1)針對調研現狀,結合情感化設計三層次理論,尋找切入點,嘗試提出現存設計問題——如本能層次與感官刺激如何影響文創產品設計?行為層次和旅游體驗和設計參與如何進行結合?反思層次可否與回憶情景效應發生反應?如何提升文創產品設計時效性與延續性?論證之后提出具體的設計策略和指導方法。
2)針對某類文創產品,結合情感化設計方法,進行設計實踐,并形成設計方案。研究框架圖:

近年來,河南省一直在加快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正成為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轉變發展方式的必然選擇。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需要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尋求深度融合發展的突破口。文創產品作為文旅產業融合的重要一環,在地方文化推廣、帶動產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情感化設計理論在設計領域仍屬較新的設計理論,仍在不斷發展進步,且應用于文創產品設計的更是鳳毛麟角。我們應抓住文旅融合發展機遇,在文創產品設計中引入情感化設計理論,結合省內黃河文創產業發展現狀和行業特點進行深入研究,力圖提出符合時代發展的、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創產品設計策略,并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實踐,為河南黃河文創產品設計提供理論支持和設計策略參考,填補文創產品行業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