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孫吳,溫度適宜,感覺涼爽。一大早,縣扶貧辦主任付軍就來到位于城關鎮——孫吳鎮鎮南村的藍莓產業園來“遛早”,自打開春以來的近半年時間里,來藍莓園看看成為他每天的習慣,看著他和“藍莓大王”趙軍精心“侍弄”的藍莓長勢喜人,眼角眉梢都掛上了笑。說起這建成不到半年的藍莓產業園,付軍如數家珍,就連趙軍都不禁調侃:“趙主任比我對這藍莓還上心呢!”
趙軍負責的藍莓產業園,是孫吳鎮的扶貧開發現代農業科技項目,由孫吳縣扶貧開發服務中心依托孫吳鎮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優勢,投入專項資金319萬元進行了基礎設施建設,趙軍的宏軍糧食種植合作社又投入資金500萬元,用于發展藍莓、草莓和特色蔬菜產業種植。
近年來,孫吳縣委、縣政府緊密聯系孫吳實際,蹚出了一條獨具邊疆特色的產業扶貧之路,帶動貧困戶脫貧的同時引領孫吳向鄉村振興的美好生活邁進。
藍莓產業園克服疫情嚴重影響于2020年建成并投產實屬不易,產業園占地4.89萬平方米,現有日光溫室2棟、日光大棚25棟,在黑龍江省首創實行無土基質栽培,保證生產的有機藍莓具有高品質,同時又滿足了市場競爭個性化需要;產業園還采用智能溫室監測控制系統,實現了卷膜、控溫、控濕、灌溉、施肥等全程自動化、信息化管理,肥料利用率達到99%,既減少了人工成本,又大幅度提升了產品質量。藍莓產業正在逐漸發展成為具有孫吳特色的新興產業、園藝支柱產業和脫貧富民產業。目前,宏軍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已經與北京藍月莊園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達成了長期訂單營銷藍莓、草莓、果蔬合作意向,同時還拓展了其他營銷訂單。預計可實現產值282萬元,純收入171萬元。孫吳鎮政府和宏軍現代農業科技藍莓產業園區已經簽訂為期8年的合作協議,每年將帶動周邊群眾40余人實現長期務工增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及其子女12人,人年均務工收入達萬元以上,年扶貧綜合收益率超過6%。

趙軍(右一)正在介紹他配制的藍莓營養液。 甄真/攝


漢麻產業基地及漢麻產品。(圖片由中共孫吳縣委宣傳部提供)
孫吳縣緊緊抓好產業扶貧這個“源頭活水”,在選樹產業帶頭人上下功夫。孫吳縣地處邊疆地區,人口少,人均土地可達45畝,農民構成多以老年人為主,近幾年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留守農村的老年人也都在農閑時間選擇到城鎮居住,因此季節性“空心村”大量出現,宅基地閑置不用。在全縣識別出的5627名貧困人口中,80%是因病因殘致貧,農村產業扶貧發展活力缺乏。為此,孫吳縣根據當地實際,扶持了多位千萬級合作社帶頭人,采用“宅基地換產業”的方式,為合作社發展爭取土地資源,利用空閑宅基地發展庭院經濟,貧困戶在得到異地安置動遷款的同時,通過把土地流轉給合作社還能獲得年終分紅,不務農的農民選擇外出打工還可以額外獲得務工收入,農民真正得到了實惠,合作社也因此擴大了經營范圍,實現雙贏。
合作社帶頭人除了利用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幾萬畝進行種植農作物外,還從事多種經營,養殖安格斯牛,在農田里大搞“立體生態養殖”,河蟹、魚、鵝與稻田形成了一幅和諧共生的美好鄉村畫卷。昔日的貧困村,如今搖身一變成為人們心之向往的“世外桃源”。
作為邊疆縣,眾多的“邊民”貧困人口如何脫貧?面對這樣的提問,付軍給我們算了這樣一筆賬:
在孫吳縣,貧困人口年平均收入2019年可達10800元,2020年有望突破12000元。孫吳縣地處邊疆,相對內陸地區人員較少,人均占有耕地面積多,縣扶貧辦想盡辦法拓展貧困戶增收渠道,通過發展專業合作社,實現土地全流轉,每年人均可得到5000元;指導貧困戶種植玉米、大豆等作物,可獲得國家補貼2000~4000元;引進光伏發電項目,每年人均收入500元;通過發放小額貸款,扶持貧困戶創業,人均收入2000元;利用閑置宅基地發展庭院經濟,年均增收500元;外出務工獲得勞務性收入年均5000元;政策性低保人均1000元……
孫吳縣充分抓住國家實施第二輪扶貧開發整村推進、邊疆少數民族村開發政策的有利機遇,向上爭取資金進行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脫貧攻堅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結合脫貧攻堅工作,堅持政府引導、合作社推動、政策支撐、黨員帶頭、群眾參與五措并舉,一手抓整屯搬遷,一手抓調產就業,走出了一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發展好”的宅基地換產業脫貧攻堅新路子。
按照“山上抓產業、山下抓就業”的思路,積極引導合作社進入小型村屯,把騰出宅基地作為產業項目用地,發展種植、養殖、加工等產業,引導搬遷群眾就地入社務工或外出務工,實現了多方受益增收。
孫吳縣還依托獨特的物候條件和良好的產業基礎,特別是其他地方不具備的日曬夜露、自然生物脫膠后形成雨露麻的生產條件,大力培育發展漢麻產業,2016年,孫吳縣被授予“中國漢麻之鄉”稱號,并成功舉辦“中國漢麻發展·孫吳論壇”,開通孫吳漢麻網站,籌建漢麻博物生活展館,申請“孫吳漢麻”地理標志,建成了漢麻產業加工園區,打造名副其實的漢麻之鄉。孫吳縣鼓勵指導成立漢麻合作社,按照“合作社+扶貧戶”發展模式,引導新型經營主體由單一農業生產向“種+銷”一體化轉變,實現漢麻產業以銷定產、適度規模發展。漢麻產業的發展推動了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也加快了產業扶貧進程。

實現可控溫的無土栽培藍莓培育大棚。 甄真/攝
脫貧攻堅關鍵在人,鄉村振興更要依靠人才。為爭取產業扶貧能人巧匠,孫吳縣各級部門和領導干部都想盡辦法做到聯系上、請回來、留住人。
“藍莓大王”趙軍的創業歷程可謂命運多舛,曾經憑借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和敢想敢闖的精神,趙軍積累了人生的第一筆財富,但是由于一時的短視和整個市場環境影響,他一度欠下千萬元債務。痛定思痛后他東拼西湊自費去清華大學學習工商管理,又遠赴山東省學習藍莓栽培技術,自我鉆研開發出了無土栽培藍莓技術。學成歸來的趙軍在外縣開始了“逆襲”。孫吳縣是趙軍的家鄉,付軍聽說趙軍的經歷后決定把這個“能人”請回孫吳,讓他的事業在家鄉重新出發。起初趙軍猶豫過,但是孫吳縣能夠提供更優厚的土地政策,并解決資金和銷路問題,在一次次的爭取下,趙軍重回家鄉,在這里開始建造他的“藍莓王國”。從“請回”產業帶頭人到因人施策規劃項目,從產業園選址設計到跑項目最終建成落地,藍莓產業園的誕生見證了孫吳縣探索“智慧農業、脫貧攻堅”的艱辛歷程,也成就了付軍和趙軍這對“扶貧合伙人”的“革命友誼”。
2020年開春突遇低溫,趙軍的藍莓產業園也牽動著縣委、縣政府的心,在有關部門的幫助下,藍莓產業園大棚穿上了御寒的“棉衣”,平穩度過低溫期,保證了延時出苗,為藍莓產業園發展迎來明媚的春天。
不負春光不負人,孫吳扶貧產業正是做到“選好了帶頭人、找準了產業、留住了人才”,才在孫吳大地上演繹出一個個新理念、新技術、新作為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