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聰,宋鑫智,李宗紅
(1.德州市潘莊灌區運行維護中心,山東 德州251200;2.禹城市水利局,山東 禹城251200)
潘莊灌區位于德州市西部,屬全國大型黃河灌區,總面積5 867 km2,用地面積58.51萬hm2,設計灌溉面積33.33萬hm2,有效灌溉面積26.47萬hm2。承擔德州市8個縣(市、區)工農業生產和城鄉生活供水任務。潘莊灌區于1971年動工開始興建,1972年5月1日提閘放水,總干渠長度91.3 km,現有建筑物175處。潘莊灌區是山東省重要的糧食生產地區,近幾年年均生產糧食400萬t,為德州市城市和農村引水安全提供了有效保障,為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
截至2015年底,潘莊灌區實施15期續建節水改造項目,總投資44 672.15萬元。實際完成投資3.45億元,主要實施內容為:總干渠工程完成護坡襯砌59.949 km,護底襯砌13.008 km,堤頂整修61.017 km,配套建筑物84座;干渠工程完成渠道襯砌17.7 km,配套建筑物共63座。
2016—2020年,潘莊灌區運行維護中心實施了五期續建配套節水改造工程,完成投資累計6.84億元。完成總干渠管理道路整修36.177 km,渠道工程80.476 km,新建改建各類配套建筑物312座。
實施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以來,新增供水能力9 063.9萬m3,減少了引、輸、配水過程中的水量損失,提高了德州市水資源的科學調配與合理使用,改善了灌溉條件。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由0.480提高到0.516,改善灌溉面積1.8萬hm2。總干渠護底工程,鞏固了堤防安全,保證了總干渠的輸水能力和挾沙功能;總干渠節制閘全部改造完成,提高了水閘過水能力,消除了安全隱患,進一步提升了建設標準和灌區形象;灌區管理所辦公、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調動了職工隊伍積極性。項目實施后,極大改善了灌區的灌溉條件,提高了灌溉水利用效率,進一步擴大了灌區的有效灌溉面積,實現了德州市糧食生產的“保豐增產”目標。
灌區需要改造的方面很多,如何把有限的資金使用好,使其發揮更大的效益,在項目選擇上主要堅持以下原則:一是將惠及民生的水利工程作為首要目標,針對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把人民群眾直接受益的工程作為建設的優先對象;二是正確處理工程建設增長的數量和質量、速度和效益的關系,不僅僅為搞工程而搞工程,緊密結合灌區運行管理單位實際,追求運行管理單位水費增收和農民增效最大化,力爭當年投資當年見效;三是地方政府必須大力支持,灌區群眾要熱烈擁護,以確保工程建設有一個良好的施工環境。
潘莊灌區“十三五”期間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每年投資都在億元以上,工程內容涉及齊河、禹城、平原、夏津、寧津5個縣(市),工程內容點多面廣,時間緊、任務重。在工程建設實施期間,灌區提前謀劃工程建設,一旦投資計劃下達,立即組織編制實施方案;提前謀劃工作,與有關水利部門和地方政府溝通協調,為順利開工建設創造良好環境。工程開工后,結合灌區現有管理體制,與有關縣市水利部門聯合,抽調工作能力強、業務骨干人員,組成建設現場管理機構,加強現場建設管理,改變了由灌區運行維護中心單獨組織現場管理機構的模式。
在工程建設期間,認真落實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投標制、建設監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實行工程質量責任追究制,并分解任務,層層抓責任落實,簽訂工程建設責任狀,嚴格進行獎懲,強化責任管理,保證了工程安全順利開展。
建管處組織各參建單位成立了“環境保護領導小組”,明確環保目標,完善環保體系并編制了環境保護措施方案。降低了工程施工期間對周邊居民生活環境的影響,同時保證了工程建設順利實施,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
經多年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建設,潘莊灌區基礎設施水平大為改善,但受限于當時經濟、技術條件,部分工程的建設標準較低。現有工程由于較少考慮生態與景觀效應,與周圍環境及美麗鄉村建設不相協調,與現代灌區還有一定差距。
據相關資料統計,灌區總干渠的滲漏損失占引水量的11%,此外,渠道滲漏抬高了附近地下水位,導致了土地鹽堿化。總干渠以下各級渠道除少數干渠局部進行了襯砌外,均未采取防滲措施。而且,當前田間工程資金投入嚴重不足,田間固定渠道仍以土渠為主,粗放用水比較普遍。雖然按量收費到縣(市、區),但到田間還是按畝收費,農民節水意識差。因此,在水資源日益緊缺的現實情況下,灌區節水潛力較大。
一是水源短缺引發一系列水環境問題。特別是近年的連續干旱,地下水超采、河道徑流量減少、污水排放量大于徑流量,導致地下水位不斷下降,地下水開采難度增加、地下水污染等危害。二是土壤沙化問題突出。引黃必引沙,在灌區進行引水的同時,也引入了大量泥沙。據統計,自潘莊灌區復灌以來,累計引進泥沙近3億m3,2010年以來年均引進泥沙355萬m3,造成渠道周邊特別是沉沙池區風沙嚴重,給當地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環境帶來不便。三是灌區建設與美麗鄉村建設融合度不高。灌區渠系太多流經農村地區,渠系建筑物普遍型式老舊,缺少美感;渠道防護林帶種植結構單一,景觀效果不高。四是缺少對潘莊灌區發展歷史、引黃文化、農耕文化、傳統文化的系統性挖掘整理,缺乏展示設施,水文化傳承能力不足。
灌區應從以服務農業為主向全面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轉變。隨著灌區現代化進程的推進,灌區應由單一的灌排工程管理向工程、供水、安全和生態綜合管理轉變。
加大續建配套實施力度,以此減少渠道滲漏,提高農業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同時,可以通過控制地下水位的抬高,避免土壤次生鹽堿化的惡化。
保護、傳承、弘揚好灌區文化、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同時也是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潘莊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的實施,不僅為農業發展提供了灌溉水源,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還補充地下水源,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為區域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實踐證明,繼續開展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是新時代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