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健,紀躍鸞,宮 琳
(1.威海市水務局,山東 威海264200;2.威海市水利事務服務中心,山東 威海264200)
威海市位于山東半島東端,山丘區面積占總面積的68%。農村經濟主要來源為經濟作物種植及海產捕撈,其中內陸鎮(街)以種植蘋果、櫻桃、大姜、茶葉等經濟作物為主。沿海鎮(街)以從事漁業捕撈及海產品加工為主,農村經濟條件相對較好。威海市共有行政村2 601個,人口103.4萬,其中共有省定扶貧工作重點村180個,建檔立卡貧困戶1.56萬戶。2016年以來,威海市共投資1 663萬元,對存在飲水安全問題及工程改造提升需求的138個貧困村綜合采取抗旱打井、改造村內供水管網、配套凈水設施等改造提升措施,提升了貧困村群眾飲水條件。經過多年持續努力,威海市180個省定貧困村已全部通上自來水,1.56萬貧困戶飲水全部達到安全標準。
1)壓實脫貧攻堅工作責任。威海市水務局將水務扶貧工作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來抓,編制了《打贏脫貧攻堅三年行動工作方案》,全面開展水務扶貧工作;累計召開扶貧專題會議26次,傳達省、市相關工作要求,通報各市(區)工作進度;開展農村飲水安全扶貧工作培訓6次,累計培訓310人次,提升了黨員干部的綜合素質和攻堅能力;主要負責同志和分管負責同志持續開展農村飲水安全保障工作,親自帶隊深入一線,分赴各市(區)開展專題督導檢查15次。
2)切實發揮行業職能優勢。威海市水務局立足職能,充分發揮水務行業扶貧惠農一線優勢,在政策許可范圍內,積極優化調整農村飲水安全、移民扶持、聯系村幫扶等項目規劃,將貧困村、貧困戶作為優先考慮對象,予以政策傾斜。2016年以來,威海市水務局每年組織各市(區)開展統計調查并編制年度脫貧攻堅工作方案,對存在飲水安全問題及工程改造提升需求的138個貧困村,因地制宜采取抗旱打井、改造村內供水管網、配套凈水設施等改造提升措施,切實提升貧困群眾飲水條件。
3)深入群眾逐戶走訪調查。2019年以來,威海市組織發動全市水務系統力量,組成200余人的工作隊伍,先后2次對全市貧困戶飲水情況進行“地毯式”入戶摸排,通過實地查看、溝通詢問、調閱資料等方式,全面摸清貧困戶飲用水水量、水質、方便程度和供水保證率等情況,為農村飲水安全扶貧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撐,也為制定農村飲水安全“十四五”工作規劃奠定了堅實基礎。
4)因地制宜確定整改措施。威海市貧困人口分布范圍較廣,致貧原因多種多樣,多年形成的生活觀念和飲水習慣難以在短期內有效轉變,為確保在全面解決貧困人口飲水問題的同時,不打擾貧困群眾生活、不影響生產,威海市因地制宜確定整改措施,堅持“通水入戶為主,多種措施共同保障”的原則分類開展問題整改。對于貧困戶所在村無飲水工程的,立即納入工程建設計劃,并優先施工;對所在村列入拆遷計劃或正進行飲水工程改造的貧困戶及時采取臨時措施,保障其在搬遷、改造完成前正常生活飲用水需求;對常年外出居住不需通水入戶的貧困戶,由村委負責出具證明;對因不愿繳納水費而拒絕接入村莊供水管網的,通過解釋引導使其認識到當前飲水方式存在的風險隱患,實現通水入戶;對于遠離村莊聚居地難以通水入戶的,配備抽水電泵或壓力罐等保障其飲水安全。
1)群眾飲水安全得到充分保障。經過多年改造提升,威海市實現了單村供水消毒設備和直飲設備從“零星配套”到“同步全覆蓋”。農村飲水水質保障取得新突破,全市180個省定貧困村全部通自來水,1.56萬貧困戶全部達到飲水安全標準,貧困群眾飲水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2)有效帶動水利行業整體扶貧。一是實施貧困移民扶持保障工程。投資1 162萬元用于貧困移民項目,安排項目入股資金483萬元,貧困移民獲得分紅收益130萬元。二是實施水利扶貧工程。投資1 380萬元改善39個貧困村群眾的農田灌排條件;投資668.94萬元,在貧困村興修小型水庫11座;投資497.88萬元,實施病險塘壩除險加固22座。
3)脫貧攻堅措施得到進一步深化。威海市水務局扎實開展脫貧攻堅各類專項整治,在按照要求完成各項扶貧規定任務的基礎上,開展了一系列具有行業特色的舉措。先后開展飲水安全重點村水質檢測、農村飲水安全扶貧檔案資料梳理、安全飲水不穩定村莊查漏補缺及貧困人口飲水風險動態清零工作,進一步鞏固了各項水務脫貧攻堅成果。
4)扶貧宣傳保障體系日趨完善。威海市聚焦民生熱點,創新宣傳形式,持續營造良好的水務扶貧輿論氛圍。聯合威海日報、威海電視臺、威海廣播電臺推出“全力保障城鄉供水”系列報道,全方位、多維度宣傳報道扶貧開發工作中采取的一系列推進措施,宣傳水務扶貧成效;開展“農村飲水安全精準扶貧直通車”活動,走村入戶普及農村飲水科學知識,現場解決群眾疑難問題,為農村飲水安全扶貧工作開展營造出了良好工作氛圍。
1)強化工程長效運行。針對威海市目前“規模化供水為主+單村水源備用+消毒+直飲機”的供水模式,進一步創新管理運行機制。實施成立專業化管理機構、落實農村水價制定及水費收繳政策等措施,逐步建立起區域農村公共供水工程統一運營、統一收費、統一維護的管理體系,實現工程長效運行。
2)確保自來水“應通盡通”。堅持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的原則,根據實際情況,因戶施策,采取自來水入戶為主,多種措施相結合的方式開展貧困戶飲水問題再清零。對于因村內道路硬化、排水工程改造、戶內管路老化等原因新出現飲水問題的貧困戶,建立整改工作臺賬,優先實施通水入戶;對因所在村未通自來水而使用電泵取水或引山泉水的貧困戶,加快開展村莊自來水工程建設,全部接入集體供水管網。
3)探索推行專業化管理。采取公司化運營與政府購買服務相結合的方式,以市(區)為單位探索設立農村公共供水公司。積極總結完善農村飲水工程產權明晰、運行管理、水費征收等方面管理經驗,探索實行區域農村飲水工程專業化管理、企業化運營和市場化運作;各開發區在城區供水企業對村外供水管網管理的基礎上,探索建立鎮(街)供水服務組織負責村內供水管護的補充式管理模式,確保農村供水工程從“水源頭”到“水龍頭”全過程規范化管理。
4)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繼續將貧困人口飲水安全作為農村水利工作重點,建立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動態管理機制,密切關注貧困戶的飲水情況,對因各類突發狀況造成的飲水問題,第一時間予以解決。定期開展脫貧人口飲水安全情況調查,堅決杜絕因出現飲水問題而返貧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