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瀚文 天津工業大學
新能源,從較為廣義的意義上來說,涵蓋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核能等非傳統形式的能源。在眾多新能源行業中,光伏行業的優點不言而喻,一是相較于地熱能與核能而言,其資源獲取難度較低,并且覆蓋范圍較大;二是與風能,潮汐能等自然能源相比,光伏的產能更加穩定;此外,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光伏發電成本已經與傳統煤火發電的成本相差無幾,從這一方面來說,光伏發電可能更具有發展價值[1]。
綜上所述,本文認為光伏產業的發展前景較為廣闊,其有望在未來30年持續維持高關注度。
為了更好地提出產業發展的研究策略,本文認為有必要對我國光伏和新能源車相關產業的發展現狀做一個綜述,接下來將采用SWOT分析的方法剖析光伏產業現狀和機遇。
1.政策優勢
在大力推動智能制造與新舊動能轉換的背景下,天津市不斷高質量發展,全力構建包括了智能科技產業,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航空航天、高端裝備、汽車和石油石化這四大優勢產業的“1+3+4”產業體系。從上半年經濟指標顯示,工業戰略新興產業比重已經達到25.3%,超過1/4,去年占比是20.8%,一季度是21.1%[4],產業結構在不斷優化。
2.經濟優勢
天津的經濟發展前景可觀,作為國家的中心城市和北方第二大城市,在經濟實力上有好的競爭力。2019年,全市生產總值為14104.2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4.8%,增速比上年加快1.2個百分點[5]。GDP位居全國第十位,在環渤海經濟圈中位于第二。
1.R&D經費投入不高
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的投入量對行業的技術創新有著推動作用。從R&D 經費的資金來源構成看,天津市能源產業規模以上企業研發資金來源主要是企業自有資金。2018年天津市政府對能源產業研發投入的支持高于平均水平,但從時間上來看,政府資金無論是投入占比還是投入的絕對量,其穩定性較差一些,由于一般研發周期都較長,需要持續穩定的經費支持,經費投入大幅的波動不利于研發項目或產品開發的持續進行[3]。
2.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
能源消費結構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每種能源的消費占全部能源消費的比例情況,是天津市能源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參考。隨著天津市政府對清潔能源使用的重視和推廣,煤炭消費逐年下降。2018年煤炭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下降到33.3%,但天津市仍舊是以煤炭消費為主,對能源結構的優化仍有比較長的路要走。同時,在清潔能源的消費所占比重上,天津市相較先進地區依然有不小的差距。
1.政策傾斜
在收集我國近年對于能源產業的發展政策后,我們可以看出國家對于新能源的投入愈發熱切于天津市自身而言,天津市政府制定了相關政策扶持新能源產業,在《天津市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中,規定了包括財政、土地、節能、電力消納等諸多方面的優惠政策,力圖打造天津成為“新能源之城”。
2.國內產業格局的變動
隨著東南沿海地區諸如長三角、珠三角的經濟不斷發展,其地區內勞動力成本、土地使用成本都在不斷地上升,部分企業很有可能本著降低成本,增加利潤的態度,將目光從已經趨于飽和的南方城市轉向北方,這一點是極有利于天津的眾多產業的,因為天津位處環渤海腹地,港口建設領先其他城市,同時背靠北京,在戰略思路,社會體制方面都處于同等城市中的領先地位,很有可能吸引大量投資,幫助天津能源產業戰略轉型。
近年來,隨著“經濟圈時代”這一名詞影響力的不斷增強,人們愈發覺得構建一體化經濟圈十分重要,于是以青島為首,煙臺、威海、日照等諸多沿海城市組成的膠東半島經濟圈也日益受到了山東人民重視,在2019年10月12日下午,山東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了《關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實施方案》《關于加快膠東半島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指導意見》。這意味著,山東將加快膠東半島經濟圈一體化發展進程,很有可能為京津冀經濟圈埋下了威脅與挑戰。
在進行了對天津光伏產業的分析后,本文也提出了一些建議:
近年來,我國能源領域新型標準體系建設取得顯著進展,但包括天津市在內的一些地方政府對能源產業標準的體系建設還顯得比較不足,在新能源行業的標準制定不完善,能耗限額標準覆蓋的能源領域不全面[2]。能源領域產業體系的建設有利于加速天津市的產業結構轉型和強化能源機構的監管效率,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推動綠色清潔能源的發展。
濱海新區位于天津東部沿海地區,環渤海經濟圈的中心地帶,總面積2270平方公里,人口263萬人,是中國北方對外開放的門戶、高水平的現代制造業和研發轉化基地、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宜居生態型新城區,被譽為“中國經濟的第三增長極”。
近年來,濱海新區愈發成為中國北方能源產業的集散地,吸引了如豐田、大眾等眾多優秀的能源行業,與此同時眾多以動力電池、太陽能發電等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也在新區得到聚集,形成了新能源產業集群。加強濱海新區的帶動優勢,有利于天津以光伏產業為首的新能源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