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冰,張 盼
(沂源縣水利局,山東 沂源255000)
沂源縣是典型的山區農業縣,平均海拔高度400 m,素有“山東屋脊”之稱,先后被列為全國高效節水灌溉試點縣、全國中小河流治理重點縣、全國水土保持監督管理能力建設縣、全國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試點縣。共建成水庫114 座,建成飲水安全工程415 處,規模化灌溉工程373 處,“五小”水利工程9 萬余處。2013 年,沂源縣被水利部確定為國家級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示范縣;2014 年被省水利廳確定為省級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試點縣。2017 年2 月,沂源縣省級小型水庫管理標準化縣創建工作,通過省水利廳的驗收。
沂源縣縣委、縣政府立足全縣水利專題研究,專門成立了由分管副縣長任組長、縣水務、國土、財政等部門負責人及各鎮(街道、經濟開發區)主要負責人任成員的沂源縣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沂源縣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工作實施方案》《沂源縣深化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工作實施方案》;組織縣、鎮、村三級工作人員對全縣小型水利工程現狀進行了調查核實,建立健全了工程基本檔案,明確了工程產權;將全縣水庫和中小河全部劃定了管理和保護范圍;對于涉及公共安全的水利工程如水庫、塘壩、河道等,進一步強化了安全管理責任,實行行政首長負總責下的分工負責制,并將各級管理責任人名單登報公示,接受社會監督;成立了水利工程養護公司和農民用水者協會,聘用水庫管理員和村級水管員;通過建立健全縣、鎮、村三級水利工程管養組織,及時解決群眾水利事務訴求、發現和解決工程問題。
針對聯村供水、鎮集中供水資金短缺、工程老化、管理落后的實際,積極整合資源,推進城鄉管理一體化進程;大力推行供水協會管理模式;推行河長制,實行管護分離模式;靈活采取多種小農水管理模式。
定期開展各級工程管理人員培訓,編印發放工作規程、工作指南等手冊,為每名水庫管理員制作了工作指南卡,每處工程均明示了《管理操作規程》等各項規章制度;對工程實行經常性檢查、定期檢查和特別檢查;制定了《沂源縣小型水庫管理考核辦法》《沂源縣河道河長制管理工作考核辦法》和《沂源縣村級水管員管理考核辦法》,考核結果與管理單位的年度政績考評、與管理人員的獎補資金及聘用相掛鉤。
建立了新型農田水利信息管理系統,加強田間自動化灌溉管理,實現了手機自動控制灌溉和農業水肥一體化的科學實施;設置了有線視頻監控及圖像傳輸站,并利用PTYT 集群調度功能,開發建立了科學高效的“沂源水庫管理系統”,對工程管理進行現場調度、視頻傳輸、信息上報、GPS 定位等。
由省、市、縣三級財政落實管護經費,嚴格考核兌現了管理員獎補資金及工程維修養護經費,并為每名管理員辦理了意外傷害保險;自工程管理體制改革以來,為水庫安裝了太陽能路燈、視頻監控系統、界碑界樁、水位尺,對水庫閘門啟閉機、水庫大壩路沿石、排水溝、護坡等設施進行了改造和維修養護,對水庫管理房及啟閉機房進行了統一粉涮,標注警示,為水庫配備了辦公桌椅、鐵車、鐵鍬、雨衣等防汛管理用具;采取重點河段縣財政投入,其余河段流經鎮辦投入的方式,按照工程管理考核結果,落實河道管護經費;在縣財政設立了小農水工程維護專項資金賬戶,引導工程管理主體進一步加大投入,掀起了興修水利工程的高潮,讓部分年久失修、帶病運行的小型水利工程恢復了生機,發揮了效益。
1)基層水利監管力量不足,管理缺位。水利工作重心在基層,水務站作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主體,既要管好水利工程,又要完成鎮黨委的中心工作,技術力量短缺,精力分散。
2)水利公司、供水協會、農民用水協作等組織有待進一步強化。各鎮供水協會分會發展不平衡,隨著現代水利的大發展,供水協會、水利公司的職能需要進一步加強,在充分發揮水務站監管指導的前提下,真正實行水利管理的政企分開,實現水利運營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良性循環。
在沂源縣工程管理中,集中供水管理、協會管理、單村管理并存,使全縣工程管理標準不一、管理水平參差不齊,工程效能發揮不一致。
集中供水受地形地貌制約比較嚴重,沂源縣是山區縣,人口居住分散,高低落差較大,客觀上限制了集中供水的發展。
沂源縣農村供水工程基礎設施薄弱,多數管道老化失修,計量設施不精確,特別是公益類的集中供水工程,大都保本微利運行管理,工程改造資金缺口大,致使工程不能很好的持續發揮效益。
一是進一步加強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建設,理順管理體制,解放發展水務站生產力,配足水利技術力量。二是健全農民用水戶協會管理組織,強化供水協會的管理,充分發揮基層水利的監管、指導作用,積極引導農民用水協作組織的發展。
在改革中,需要進一步理順工程產權所有者籌集、財政適當給予補助的工程管理保障機制,建立維修資金,強化水費的征收與管理,按照協會章程、規章制度定期張榜公布水費收支情況,加大社會對水利工程運營的監管力度。
一是健全各類供水協會組織管理制度,對工程統一管理標準,統一水費計收、使用,統一考核辦法,統一水管員培訓,堅持鄉鎮工程管理例會培訓制度,以此提高全縣工程管理的整體水平。二是加大水利工程管理考核結果的應用。完善工程管理考核辦法,定期督查考核,嚴格獎懲落實。
積極推廣西里鎮水利工程有限公司管理模式,強化水務站的監管、指導職能,將轄區內所有水利工程,統一納入水利工程公司,管養分離,實施公司企業化運作,加強水管單位的運營管理。
因地制宜,積極創作條件,整合現有水資源,變單村供水為集中供水,實施農村供水的企業化、專業化管理,實現農村供水安全、工程高效能。同時,在明晰產權、經營管理權的基礎上,因地制宜采取承包、租賃、農民用水戶協會管理、專人管理和委托管理等多種形式,靈活轉換工程運行管護體制。
總之,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管理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應當積極推動和發展小型農田水工程管理模式改革,以不斷適應農業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需求,使其能更好的發揮社會效益,促進地區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