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秋英,趙桂花
(1.齊河縣水利局,山東 齊河251100;2.禹城市水利局,山東 禹城251200)
德州市李家岸灌區始建于1970 年,1971 年建成通水,位于黃河下游北岸、德州市東部,因渠首引水閘位于齊河縣李家岸村而得名,是德州市最早興建的引黃灌區,也是山東省第三大引黃灌區。設計引水能力100 m3/s,設計灌溉面積為21.43 萬hm2,有效灌溉面積17.13 萬hm2。供水范圍包括6 個縣(市、區)的47 個鄉鎮(辦事處),控制面積3 648.6 km2,占德州市總面積的35%,灌區總人口210 萬。
李家岸灌區依地勢而建,由人工開挖渠道與自然河道串聯構成輸水體系,最遠輸送距離200余公里。現有總干渠1 條、干渠11 條、支渠196條、建筑物1 074 座,以總干渠為骨架,干(支)渠呈“枝狀”排列,基本形成引、輸、蓄、提的供水體系。灌區自1971 年6 月建成引水至2019 年底,累計引水273 億m3,年均引水5.7 億m3,已發展成為德州東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命脈工程,也為引黃濟滄、建設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態功能區奠定了堅實的工程基礎。
李家岸灌區實行分級管理體制。李家岸引黃總干渠設計長度108.8 km。其中,上游段為人工填筑渠道,長47.3 km,一般稱地上總干渠,由市級專管機構實施管理;下游段借用自然河道,長61.5 km,一般稱地下總干渠。地下總干渠及干支渠以下工程,由屬地縣級水利部門實施管理。
1971 年灌區通水后,實行專管與群管相結合的管理體制,按每公里1 名護堤員配備管理力量。2006 年,實施管養分離改革,根據渠道長度核定管理經費,由縣級引黃管理單位包干使用,負責堤防工程管護,護坡維修、機電設備養護等,仍由市級負責。工程管護仍處于內控水平,監管責任不明確,管理規范化程度低,違法墾殖、傾倒垃圾、破壞工程等問題時有發生。
針對工程管護任務繁重、管理力量不足、管理水平低等問題,2016 年,灌區探索實行工程養護購買社會化服務。在充分調研和分析測算的基礎上,形成了工程養護購買社會化服務調查報告,得到上級主管部門批準。2017 年在灌區開展試點。按照先易后難、先簡后繁的原則,先期重點對堤防整修、綠化養護、渠道保潔等納入試點范圍。2018 年進一步將護坡維修、機電設備養護、信息化設備維護等,全部實行了第三方社會化服務。
李家岸灌區將渠道、堤防、建筑物、測水設施、信息化設備、機電設備、交通限行設施、警示標志標牌、綠化苗木等,應實施養護的,全部納入養護范圍,并細化分解養護標準。如堤防,進一步細化為堤頂、堤肩、堤坡,其中堤坡養護標準為無垃圾、雜物、雨淋溝、洞穴、陷坑,草皮高度不超過15 cm。
通過公開招標或競爭性談判,擇優確定具有一定養護經驗的獨立法人單位承包實施,簽訂承包合同,業主可通過合同約定實施管理,徹底實現了管理與維修養護的分離。近年來,大部分水管單位建立了信息化管理平臺,但專業人員缺乏,更應該由專業公司實施維護管理。
灌區研究制訂了詳細完善的考核辦法,明確考核程序、計分辦法。每項養護內容均量化賦分,一季度一考核,根據考核得分率支付承包費,并約定連續兩個季度考核不合格的,終止合同。同時,為增強考核的可操作性,按照渠道長度劃分為若干考核單元,某一單元考核不合格,不會造成整個承包段不合格,也使整改更有針對性。
堤防整修、綠化保潔等日常性項目,實行日常監督與定期考核相結合的辦法。但護坡維修、機電設備維修等計劃性項目,存在不確定性。對計劃性項目,管理單位根據實際情況,下達維修任務,由承包單位具體實施完成后,再由管理單位驗收認定。
經過3 年的實踐,灌區主管單位逐步探索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監督管理辦法,工程養護專業化、規范化程度大大提高,工程完好率達到95%以上,違法破壞、亂倒垃圾等管理混亂局面得到總體性扭轉,引黃干渠成為地方生態建設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改革前,工程養護由主管單位制定計劃,基層站所職工實施,主管單位驗收,處于內循環狀態,易造成質量不合格、工程量不實、財務支出不合規等問題。改革后,實行合同管理,管、養雙方責權利明確,有效解決了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問題,徹底實現了管養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