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勝 貴州省市場監管專業技術人才開發中心
標準化人才是指從事或者參與標準的制定、修訂、實施、管理及服務等標準化工作,并具有一定資質的人員[1]。貴州相較于發達地區,標準化人才培訓起步較晚,培訓內容也需進一步完善豐富。
1.各級市場監管部門組織的培訓。組織基層標準化工作人員、承擔相關標準化試點示范區建設任務的工作人員、省級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工作人員、相關部門從事標準化工作人員等,開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宣貫、地方標準制定、修訂、實施、管理及服務等的培訓學習。
2.參加市場監管總局組織的培訓。根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年度教育培訓計劃安排,結合各地標準化工作實際情況,在全省范圍內選派市場監管系統或系統外有關人員參加總局舉辦的標準化知識方面的培訓。
3.部分單位和企業自行組織的標準化培訓。部分單位和企業結合自身情況,立足于本單位職能職責和企業發展需要,邀請農業、工業、服務業以及社會事業等領域的標準化專家進行培訓。
4.有關協會、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及中介機構組織的培訓。根據行業和社會人員需要,向社會發布培訓通知,相關人員自行報名參加標準基礎知識、標準制修訂、申報立項、標準編制等方面的培訓。
1.標準化人才培訓規劃性不夠。標準化人才培育除需要塑造知識體系外,還需要將知識與產業實際進行深度融合和創新[2]。在樹立“大市場、大質量、大監管”的背景下,標準化人才支撐服務作用顯得尤為必要和重要。標準化人才培訓途徑多且比較零散,沒有相應的標準化人才培訓規劃,導致培訓體系不健全,培訓內容關聯性不夠強。
2.標準化人才培訓針對性不強。在開展的標準化人才培訓中,培訓對象既有標準化行政工作人員、也有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人員,又有撰寫標準專業技術人員,但培訓內容基本一致,導致培訓針對性和實用性不足,標準化人才差異化培訓做得不實,培訓深度和廣度有待進一步加強。
3.標準化人才培訓實效性不足。一直以來,標準化培訓內容相對固定,專業性知識更新培訓缺乏,加之培訓時間較短,內容不夠豐富,存在培訓與使用脫節的現象,短時間提高標準化技術能力的效果有限,標準化人才能力提升效果不佳。
1.創新工作思路方法,構建標準化培訓長效機制。隨著新時代的到來,對標準化人才要求越來越高,必須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觀念。標準化人才培養通過對標準化知識進行系統傳播,讓標準化人才掌握標準化基本原理與基本方法,涉及的內容廣泛并對技能方面提出更高要求[3]。應逐步建立健全標準化人才培訓工作機制,凝聚合力制定標準化人才培訓規劃,搭建新平臺拓展新領域,加快標準化人才培養打造。深度融合理論與實踐學習,運用高效能學習模式,進一步提高培訓質量和效果。
2.科學設置培訓內容,切實提高培訓針對性實用性。立足標準化人才培訓實際,提前謀劃培訓工作,結合各單位各行業特點和培訓需求,科學設置培訓內容。圍繞新時代標準化工作要求,不斷更新培訓理念,立足貴州標準化人才培訓實際,豐富標準化人才的知識面,增強學習的系統性和全面性,以幫助標準化人才不斷更新知識體系,在提升針對性的同時更加著眼未來,使培訓內容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更加突出標準化人才的專業性和綜合性,服務高質量發展。
3.立足標準化發展要求,打造標準化培訓精品課程。深入研判標準化人才培訓實際,打好標準化人才培訓的“組合拳”,拓展培訓深度和廣度,完善標準化人才培育體系,加強對外溝通合作,全力提升標準化人才培訓的師資水平,打造培訓精品課程。培訓形式要多樣化,綜合運用講授式、研究式、體驗式、案例式等教學方法及遠程培訓、在線學習等不同途徑[4]。緊扣標準化工作實際,實現培訓內容由粗放型向精細型轉變,順應標準化人才成長規律,因材施教、按需施教,突出標準化人才培訓的特色化、專業化。
4.更加注重學用結合,強化培訓成果有效運用。引導相關部門將標準知識培訓納入考核培訓內容,將標準化知識培訓納入組織部門、黨校干部教育培訓、公務員及事業單位新進人員培訓內容,強化相關人員的標準意識。教學評價是指依據一定的原則建立的與培養目標、培養方案、培養方式相適應的評價方法與標準,以保證培養目標的落實和完成[5]。把培訓學習的成效作為一個重要考核指標,不斷豐富完善自己的標準化知識體系,讓學習不僅僅成為能力提升的手段,更是習慣,更好地滿足新時代對標準化人才的需求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