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科 中國市政工程西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由于目前二次供水設備的建設和管理多元化,監管職責不明晰,運行維護責任不到位。造成二次供水設備有很多問題,如跑冒滴漏嚴重、水質污染風險高、治安隱患多。同時,社會經濟迅猛發展,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居民對供水質量和供水系統可靠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城市未來發展的角度考慮,二次供水作為智慧水務、智慧城市的一部分,有必要統籌安排。本文將就二次供水改造的電氣自控問題進行分析,簡要介紹電氣自控設計中需要特別注意的幾個問題。
老舊小區泵房因無人管理,大多在負一層、負二層。泵房臟、亂、潮濕,環境差,甚至有些經常被水淹,電氣施工不規范。上述這些問題不僅污染水源,還有很大的用電安全隱患。所以電氣改造內容相對簡單,就是考慮泵房的不利環境,在設計階段考慮安全、節能、環保、衛生。施工時應規范施工,避免電氣用電危險。
1.《民用建筑電氣設計標準》GB 51348-2019規定,住宅小區的給水泵房、供暖鍋爐房及換熱站的用電負荷不應低于二級。在設計時,應充分考慮老舊小區現有的負荷等級是否滿足要求。在為單、多層建筑新建二次供水泵房前,應落實電源引入情況和距離,滿足相應規范要求。
2.現場有些配電柜無基礎落地安裝,電力電纜隨處布置。因此在改造的過程中,應規范布置設備。建議提高配電柜、控制柜的防護等級,且有不小于200mm的設備基礎。作者建議電纜采用熱鍍鋅橋架的敷設方式,方便日后維修管理。除此之外。照明燈具應選擇防水防潮型,在滿足照度的情況下控制功率密度,降低能耗。
3.目前很多老舊小區二次供水的水泵采用直接啟動的方式,全頻運行并無變頻調速功能。造成用戶水壓不穩,電能損耗巨大。因此建議在改造時配置變頻器。變頻器具有調速功能,且自帶功率因素補償,大大降低了電能損耗,節省電費降低了運行成本。
4.對二次供水設備與消防設備同處一室的泵房進行改造時,不要對消防設備區域進行修改,不要更改原消防的用途。在改造完成后對二次供水改造相關設備設施進行接地,與原有接地網牢固焊接,實測接地電阻不大于1Ω。
隨著智慧水務的推進,在二次供水的改造過程中,有必要統籌考慮。落實相關標準、技術、衛生和安全防范等。二次供水是智慧水務中重要的一個環節,而自控系統對于監測設備運行情況至關重要,可顯著降低泵站運行費用、減少二次供水設施的養護維修費用,達到節水節能、降低綜合能耗的目的。
1.現場很多二次供水設備采用廠家自主研發的控制器。各個廠家采用的標準不一樣,控制器質量參差不齊,擴展性能差,功能單一。為日后接入總調度指揮中心帶來很大難度,不利于智慧水務的建設。PLC具有可靠性高,抗干擾能力強,配套齊全,功能完善,適用性強等優點。因此作者建議均采用PLC控制器,提前布局,這也符合國家提出的統一標準的要求。PLC機柜內應配置交換機、UPS電源等。
2.二次供水的自控系統能夠時刻檢測出水管壓力。根據檢測壓力和設定壓力的差異,通過PID調節變頻器頻率,保證用戶端恒壓供水。根據總調度指揮中心的需要,還應采集進水管流量、壓力,據此判斷是否有漏損。除此之外,還需測水箱液位、出水管水質等數據。
3.二次供水設備大多采用罐式無負壓和箱式變頻兩種方式。設置水箱的供水設備或因清理水箱不及時、不干凈污染水源,影響居民身體健康,與人民的美好意愿相違背。因此作者建議在箱式供水設備出水管設置水質監測,可以看到水質的濁度、PH、余氯等,水質監測需要檢測的項目可根據當地安全衛生部門實時調整。水質監測設備應選擇符合國家標準、水司認可的產品。
4.泵房還應具有視頻監控系統,設置紅外智能高速球形攝像機,提供實時的視頻監控圖像。工作人員可在辦公室監控設備的運行狀態,并及時處理緊急事件,實現真正的“無人值守”。監控主機選用工控式硬盤錄像機,設計錄像保存時間為一個月。各地安防部門要求不一樣,應合理設置硬盤大小,確保存儲時間符合相關標準。
5.除視頻監控外,入口處還可設紅外對射,裝設報警主機。對闖入者、蓄意破壞供水設備者通過報警主機傳達至總調度室,將二次供水安全提升到和國家反恐戰略同高度。
6.注意電氣干擾問題,若必須將電氣元器件和PLC放置到一個柜子內,應用隔板將其分開;采用電氣元器件在上,PLC在下等方式,減少電氣元器件對自控系統的干擾,使自控系統平穩運行。在同一橋架敷設時,應將動力電纜和控制電纜用隔板隔開。
7.因泵房在地下室,環境封閉,下去之后手機無信號,無法發送短信和上網,且視頻傳輸需要的流量多。因此作者不建議采用無線通信方式,宜采用光纖的通信方式,在改造時應預留管道。在配置自控系統時應預留以太網通訊接口,方便日后調度指揮中心和各小區泵房的通訊,實時采集生產數據,為用戶提供更好的體驗。
綜上所述,二次供水設備改造雖然簡單,但二次供水環境區別很大,現場情況復雜,當地要求、標準不一樣。設計人員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完善電氣自控內容,不局限于文中所述方案。設計人員應細讀國家政策,根據各專業、業主要求,充分考慮各方面內容,助力智慧城市,解決好城鎮供水“最后一公里”的水質安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