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林 馮櫟鈞 郎小波
奇奇,在宇宙的某個角落,有沒有一個外星球可以讓人類生存呢?
你身體里有著干貨滿滿的硬盤,都找不到答案嗎?
我的硬盤比起茫茫宇宙,不過是滄海一粟。
要我說,看看我們今天的欄目就有答案了!
學會像科學家一樣思考
古生物學家的研究顯示,生物大滅絕平均每2 600 萬年發生一次,恐龍的滅絕就是其中之一。人類在遙遠的將來也有可能會遭遇這樣的災難。為了延續人類的火種,我們必須探索太陽系外的類地行星,尋找第二個家園。
可是,在廣袤浩瀚的宇宙里,除了地球,我們還能不能找到人類賴以生存的其他星球呢?
有人會說,宇宙空間不是大得很嗎,那里有數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資源枯竭的時候,我們不能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嗎?
科學家已經證明,至少在以地球為中心的40 萬億千米的范圍內,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星球。人類不能指望地球被破壞以后再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
——《只有一個地球》
在探索宇宙的初期,人們對宇宙的了解還遠遠不夠,但這并不妨礙對它的猜想和假設。有了設想,再付諸實踐,去發現,去證明。如此一來,我們的設想便能得到回應,我們對宇宙的了解就會更進一步。
大膽猜想,小心求證,是科學家在探索未知時最常用的方法。但是,結果也有不盡如人意的時候。在展開進一步的探索之前,繼續大膽地猜想吧!
不錯,科學家們提出了許多設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
——《只有一個地球》
既然不能移居到其他宜居星球上去,那是否能建造移民基地呢?設想—論證— 再設想,循環往復,未知宇宙一層層神秘的面紗慢慢被揭開,人類的探索之路也走得越來越遠。
這樣的探索推動了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無論是把無人或載人的飛船送到太空,還是在太空中建立空間站,這些過程往往伴隨著技術的突破。
沒了地球,怎么辦?
要是真如《只有一個地球》中所擔心的那樣,地球不再適合居住,那我們該怎么辦呢?看看科學家都給我們提供了哪些“靠譜”的方案吧。
方案一?找個近的“暫住地”
如果一時間找不到適合移居的星球,或者即使找到了,一時半會兒也去不了,那么暫時的解決辦法就是先住到空間站里去。我們以正在太空里圍著地球轉的“天宮”空間站為例,看看現代科技下的空間站,都有哪些結構吧。
當然,如果真要達到能夠“移居全人類”的標準,“天宮”空間站還得升級,升級,再升級才行。不過也沒關系,在地球的近鄰——月球上建立基地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瞧,咱們中國的科學家已經行動起來了,他們在地球上建立了一個模擬實驗系統——“月宮一號”,用來驗證人類在月球上建立基地的可能性。好消息是,這個系統支持科學家完成了一整年的密閉生存實驗。
“月宮一號”實驗系統
載人飛船:用于天地間往返運輸航天員,是空間站的“班車”。
廢物處理間:凈化廢水,處理垃圾。
植物艙:種植了十余種植物,能給艙內提供食物、氧氣和水分。
實驗艙:用于開展艙內和艙外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是航天員的“實驗室”。
“天和”核心艙:空間站的控制和管理中心,擁有完整的可再生生命保障系統,可凈化廢水,制造氧氣。航天員主要在這里工作和生活。
貨運飛船:運送航天員所需的生活物資和科研設備,是空間站的“快遞員”。
綜合艙:提供日常生活的空間,包括臥室、廢物處理間等。
方案二?尋個遠的“新家園”
1 光年就是光在真空中1 年所走過的距離,為9460730472580.8 千米。你算得清地球和開普勒-452b之間的距離是多少千米嗎?
目前,人類飛得最遠、速度最快的航天器是“旅行者1 號”,其飛行速度相對太陽約為每秒17 千米,即使以這樣的速度,飛完1光年也需要大約1.76 萬年的時間。那它飛到開普勒- 452b 需要多久呢?
大家知道嗎?科學家們一直沒有放棄探索宇宙,尋找類似地球的星球。2015 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宣布發現了與地球非常相似的系外行星——開普勒-452b,它被科學家們看作是“第二個地球”。
開普勒-452b 直徑比地球大,公轉周期比地球長,年齡也比地球大,因此被戲稱為地球的“大表哥”。開普勒-452b 正好位于恒星的宜居帶——行星系統中適合生命生存的區域。在該區域,行星有可能擁有與地球相似的表面溫度,并可能存在液態水。但由于距離實在太過遙遠,科學家只能依據一些數據對開普勒-452b 的情況做出估計和猜測,它是否適宜人類居住,仍然是一個未知數。
一項根據開普勒太空望遠鏡觀測到的數據進行的新研究告訴我們,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可能有多達3 億顆潛在的宜居星球。不知道這算不算是一個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