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泓
遠古照相館新鮮開張啦!我是大家的遠古攝影師老江。我將為大家帶來最震撼、最新奇、最有趣的遠古身影,并給大家講述這些身影背后的故事。
中生代最厲害的動物是恐龍?并不完全是這樣。在一些特殊的環境里,飛行在天空中的翼龍也可能登上霸主之位。在白堊(è)紀末期的歐洲就生活著一種堪稱“陸空之王”的超級翼龍——哈特茲哥翼龍!
哈特茲哥翼龍是真的大。從嘴尖到腳尖,它的長度接近10 米。與它相比,最高的長頸鹿也就8 米左右。落在地面上的時候,它的腦袋距離地面超過4 米,放到現在剛好可以透過二樓的陽臺伸到我們的客廳里。它的翼展估計在10 至13 米之間,比一輛公共汽車還要長,也比許多戰斗機的翼展都要長。當哈特茲哥翼龍在天空中飛行的時候,就像一架飛機在慢速飛行。
巨型的腦袋
哈特茲哥翼龍腦袋的長度,超過了目前發現的所有恐龍。腦袋上很可能有一個向上凸起的頭冠,能夠附著大量肌肉。哈特茲哥翼龍的嘴里沒有牙齒,眼睛相對腦袋來說小得可憐,但據說視力非常好。
粗壯的脖子
哈特茲哥翼龍的化石并不完整,古生物學家在修復它的時候參考了其他翼龍。當哈特茲哥翼龍的頸椎骨化石被發現后,古生物學家發現這些頸椎骨又寬又短,完全不同于其他翼龍又細又長的頸椎骨。
哈特茲哥翼龍的大腦袋尤其夸張,足有3 米長,最寬處達到半米,相當于一條獨木舟啦。今天,地面和天空中所有的動物都長不出如此壯觀的腦袋,唯有海里的大型鯨類能與之媲美。
從外形上看,哈特茲哥翼龍的腦袋前面尖后面寬,前端是巨大而堅硬的角質喙,讓它看上去就好像是加大號的鶴或者鸛。正所謂“大嘴吃四方”,哈特茲哥翼龍的大嘴巴正是它覓食的工具。
許多人看到哈特茲哥翼龍的第一反應就是:這個家伙的腦袋這么大,站起來的時候不會向前栽倒嗎?頸椎骨的化石證明哈特茲哥翼龍的脖子粗壯有力,支撐腦袋并且保持身體平衡完全不成問題。
吸血鬼的老鄉
哈特茲哥翼龍的老家在哈特茲哥盆地,它也因此得名。哈特茲哥盆地位于羅馬尼亞中部的特蘭西瓦尼亞地區,這個地區因為吸血鬼德庫拉伯爵的故事而聞名。
群島上空的惡魔
哈特茲哥翼龍生存于距今6 600 萬年前白堊紀末期的歐洲,當時的歐洲與今天完全不同。白堊紀末期的海平面比今天高得多,海水淹沒了歐洲大片的低地,將原本相連的大陸分割成一座座被海洋包圍的島嶼,各種恐龍就生活在這些島嶼上。島嶼的面積有限,食物也相對稀少,所以恐龍們的體形紛紛變小,這種現象被稱為“島嶼矮化”。
經過“矮化”改造,白堊紀末期的歐洲群島變成了恐龍世界里的“小人國”,這里大部分恐龍的平均體長只有2 至3 米,就算是個頭最大的馬扎爾龍和沼澤巨龍,它們的體長也不過6 米左右,體重僅數噸,而它們生活在大陸上的親戚們體長可達30 米,體重可達60 噸。
飛行高手
飛行靠的是翅膀,哈特茲哥翼龍的翅膀就是連著翼膜的肉翼。像其他翼龍一樣,哈特茲哥翼龍前爪上的第五指極度加長,然后與后肢連上堅韌的翼膜,就變成了飛行用的雙翼。為了飛行,哈特茲哥翼龍的前肢變得特別強壯,集中了身上四分之一的肌肉,所以可以拍打雙翼。不過它們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空中滑翔,這樣更省力。
哈特茲哥翼龍能夠駕馭風,在天空之中任意翱翔,當然它們終究是要回到地面上來的。這么大的“怪物”又是怎樣起飛的呢?今天的多數鳥類因為擁有靈活而有力的翅膀和普遍較小的體形,所以能夠輕松地原地振翅起飛。哈特茲哥翼龍肯定是不行的。為了能夠順利從地面上起飛,哈特茲哥翼龍發明了一套“連蹦帶跳”的起飛方法,它們先盡全力向前奔跑,當速度足夠快的時候用力一跳,同時展開寬大的雙翼,這個時候只要用力拍打雙翼就能夠順利升空啦。起飛對于哈特茲哥翼龍來說,可是件頗費體力的事兒。
與變小的恐龍相比,哈特茲哥翼龍真的是龐然大物,而且是危險的龐然大物。哈特茲哥翼龍可是純粹的肉食性動物,而變小的恐龍們則成了它們的食物。哈特茲哥翼龍會在島嶼上空盤旋,用目光如炬的雙眼尋找獵物。當發現目標之后,哈特茲哥翼龍就會從天而降,發起突然襲擊。如果獵物較小,它就直接叼起來吞到肚子里;如果獵物較大,它就會用長槍一樣的角質喙進行刺殺,然后再吃掉。
島嶼對于哈特茲哥翼龍來說就是自助餐桌,它們可以在不同的島嶼之間飛來飛去,尋找能夠填飽肚子的食物。對于生活在白堊紀末期歐洲群島上的恐龍來說,最大的恐懼竟然來自于空中,沒想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