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軍
《水滸傳》的“阮氏三雄”聲名遠播,咱們的“茶氏三雄”也不遑多讓。這三位同屬山茶科,老大茶樹,采葉能喝;老二茶花,開花能賞;老三油茶,結籽能榨油。讓我們從老大茶樹開始,來看看它們的故事吧。
茶樹開的花一般稱“茶樹花”,而不稱“茶花”。因為在山茶屬植物中,還有一大類是專門栽培用來觀賞花朵的,它們的花才被稱為“茶花”。與只有數枚單薄花瓣的茶樹花相比,茶花的花瓣多、花朵大、顏色豐富,是非常受歡迎的觀賞植物,咱們下期就能認識它。
茶葉是茶樹為人類做出的最大貢獻,它是典型的革質葉。在人工培育下,茶樹的品種非常復雜,幾乎不可計數,茶葉的味道也因此各有不同。
茶樹的果實小小的,比花更不起眼。如果直接用茶樹的種子來培育新茶樹,茶葉的品質就難以保證,所以人們通常采用扦插或嫁接等方式來培育新茶樹。
從形態上,茶樹可分為喬木、小喬木和灌木。茶樹的原始形態是喬木,在野外能長至數十米高。灌木形態的茶樹主要是人工培育的。為了方便采摘,人們會頻繁修剪枝葉,讓茶樹保持1 米多高的灌木狀態。
在茶園里,我們一般是見不到茶樹花的,因為開花非常消耗養分,會影響茶葉的產量和品質,茶農往往會通過平衡施肥,控制茶樹開花。
如果去茶場參觀,大家一定要留神藏在茶葉上的茶毛蟲。它們身上帶有毒毛,會讓觸碰的人皮膚紅腫,又癢又痛。茶毛蟲體形不大,常常幾十甚至上百只聚集在一起啃食茶葉,場面讓人不寒而栗。
中國人與茶的緣分
茶樹的老家在中國,喝茶是中國人重要的生活習慣。如果要追溯中國人是什么時候和茶結緣的,或許歷史學家也難以給要追溯中國人是什么時候和茶結緣的,或許歷史學家也難以給始,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就已經有了茶葉的身影。不過,那個時候的茶葉不是用來制作飲品的,而是作為一種藥材加入藥湯之中。
大約在先秦時期,茶葉開始從藥房走上餐桌,人們會在粟米羹中加入茶葉,或者用茶葉來煮湯,并加入蔥、姜和鹽。那么,他們為什么不像今天一樣直接將茶葉泡來喝呢?這是因為新鮮茶葉本身帶有一股濃郁的青草味,這種味道喝進嘴里可不好受,那時的人暫時還沒找到去除它的辦法。
唐朝的時候,人們學會了先把茶葉蒸熟,然后壓成餅。這樣做雖然會讓茶葉的香味變淡,但青草味也會減輕。唐朝人喝茶,會先將茶餅烘干后磨成粉末,然后沖入沸水,攪打起沫。這種喝茶的方法后來傳入日本,并保留至今——你吃過日式抹茶蛋糕嗎?蛋糕上綠色的粉末,就是唐朝制茶工藝流傳至今的結果。
到了明朝,人們學會了用低溫來炒制茶葉,這樣能快速蒸發掉茶葉的水分,帶走青草味,并保留茶葉的醇香。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泡著喝成為中國人最主流的喝茶方式。
還有一種喝茶方式不得不提,那就是現在隨處可見的奶茶。據說,奶茶起源于印度,是一種以茶葉為主,加入牛奶和香料之后制成的飲品,后來被英國人帶回歐洲進行了改良,并逐漸演變為我們今天喝到的各種奶茶。
為何大家都愛茶
在植物大家庭里,茶和可可、咖啡合稱為世界三大飲料,可見人們對它的喜愛程度。但是,喝過茶的“可可豆”可能會問,茶明明是苦的,特別是爺爺泡的濃茶,真是比藥還苦,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人喜歡喝茶呢?說到底,最關鍵的原因在于茶葉里含有人類喜歡的東西——咖啡因。
咖啡因的主要作用是興奮中樞神經,同時強化心臟的搏動,在一定程度上還能促使肌肉自由收縮,增加肌腱的力量,從而提高身體靈活度, 增強運動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咖啡因不屬于競技體育中的興奮劑,所以運動員是可以喝咖啡因飲料的。除了讓人興奮,咖啡因還能在短時間內增強人的認知能力。科學研究發現,當成人的咖啡因攝入量在200~400 毫克之間的時候,人體的警覺性以及注意力都有明顯提升。
這么多好處加在一起,難怪大人們都愛喝茶呢。不過,對于身為兒童的“可可豆”們來說,喝茶并不是一個好習慣。茶喝多了睡不著這件事,相信有“可可豆”已經深有體會,更重要的是,茶葉中的一些成分會影響我們對鈣、鐵、鋅等微量元素的吸收,進而影響我們的生長發育。平時,我們就偶爾吃吃茶葉蛋吧,來上一份龍井蝦仁或茶香牛肉也不錯。
知道多一點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紅茶”“綠茶”,甚至還有“白茶”“黃茶”“青茶”等。這些茶葉并不是由不同的茶樹生產的,而是因加工工藝的不同產生的。理論上,任何茶樹的葉子都能被加工成這些茶葉。
叫茶不是茶
生活中,我們還會遇到一類茶,但它們其實不是茶樹的產物,比如苦丁茶。苦丁茶主要包括兩大類。一類是冬青科冬青屬植物的葉子,如大葉冬青,這類苦丁茶的茶葉比較大,又稱大葉苦丁茶;另一類是木樨科女貞屬植物的葉子,這種苦丁茶的葉子是細碎的,又稱小葉苦丁茶。
苦丁茶的苦味,主要來源于其中的黃酮類化合物,這是一類目前研究得火熱的植物化學物質,因為它們具有抗氧化的能力。也正是因此,苦丁茶被一些人吹捧為純天然保健養顏飲品。但事實上,這種說法目前是沒有任何科學實驗支持的。如果家人有喝苦丁茶,特別是冬青苦丁茶的習慣,我們一定要告誡他趕緊改掉,因為長期飲用冬青苦丁茶,有導致肝臟和腎臟損傷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