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強文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詩人李白小時候不認識月亮,那么,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人們究竟是怎么認識月亮的呢?告訴你吧——
古朗月行(節選)
◎ [ 唐] 李 白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
月中陰影是什么?
這個問題,古人的答案里面有觀察,有聯想,有想象。
樹影
看著月中的陰影,古人想象那是月亮上的一棵桂樹留下的。這棵桂樹高達五百丈,大約相當于現在的1.67 千米。而在佛教傳說中,月上的陰影是一棵叫“閻浮”的樹留下的,這棵樹長在地上。地上的樹能在月亮上留下陰影,這棵樹該有多高大呀!
蟾蜍和玉兔
月亮上住著蟾蜍和玉兔,這可不是古人的憑空想象。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告訴我們,這兩種“月球生物”或許就是古人根據月中陰影的形狀想象出來的。
陸地和水面
唐代的筆記小說《酉陽雜俎(zǔ)》中說:“月中蟾桂地影也,空處水影也。”我們可以理解為,月亮上所謂的“蟾蜍”和“桂樹”是月球的陸地,其他明亮的地方是水面。這種說法,似乎有點兒“科學”的味道了。
月球表面的凸起
同樣是在《酉陽雜俎》中,作者還記錄了另一種說法:“月勢如丸,其影,日爍其凸處也?!边@句話不但指明月亮像丸子,是個球體,而且還指出了月影的形成原因:月球表面凹凸不平。在沒有遠程觀測工具的古代,這種說法非常接近科學答案,無疑是超越時代的。
番外:月光哪里來?
古人知道月亮的光來自哪里嗎?《酉陽雜俎》中說了“日爍其凸處”,也就是來自太陽的照射。這個常識,古人最晚在西漢時期就知道了。成書于公元前1 世紀的《周髀(bì)算經》中就說:“故日兆月,月光乃出,故成明月?!?/p>
關于月亮的現象
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節選)
◎ [ 唐] 李 白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都說“月有陰晴圓缺”,古人是如何看待月亮以及和它有關的現象的呢?
月亮是什么狀態
我們知道,月亮是固態的,但北宋科學家沈括不這樣認為。他認為,月亮和太陽都是有形無實的“氣”。這是因為在他的認知中,太陽和月亮處于天空的同一平面上,只有都是“有形無實”的狀態,才能在相遇時不相互阻礙。
月亮的形狀
月亮高掛夜空,單憑肉眼,我們很難看出它是個球體。古人通過一個簡單的實驗,就破解了月亮形狀的奧秘。這個實驗,記錄在北宋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中。沈括給球形彈丸的一半涂上粉,模擬陽光照射,然后發現,從側面觀察,涂粉的一半呈月牙狀,從正面觀察呈圓形。由此,他證明月亮也是球形的。
天狗吃月亮
“天狗吃月亮”是自古以來的傳說?據專家考證,很長時間內,古人眼中吃掉月亮的可不是天狗,而是蟾蜍,一只住在月亮上的蟾蜍。如果月亮品行不端,這只蟾蜍就會出來啃食月亮,讓它殘缺無光。還有傳說記載,這只蟾蜍可是嫦娥變來的——這是對她偷吃仙藥的懲罰。到明清時期,天狗吃月亮的說法才逐漸流傳開來。
月食的真相
那么,古人知道月食的真正成因嗎?其實,東漢天文學家張衡已經給出了較為科學的解釋。他認為,月食是因為大地、月亮和太陽處于一條直線,太陽光被大地擋住了。這種說法看起來跟現代科學的解釋已經相差無幾了。只不過,他的這種認識是基于“渾天說”的,也就是大地居中,天體在圓球形的天空中圍繞大地運行。
翻看古籍,我們會發現很多有趣的東西。一方面,古人受限于觀察手段的落后和知識的匱乏,很難得出科學的結論;另一方面,他們往往又會展現出驚人的智慧和無窮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