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李 蘋

“一轉眼,在敦煌已有57年,我這一生就做了一件事,就是守護和研究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11月20日,2020年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暨宣傳月啟動儀式在清華大學舉行。敦煌研究院榮譽院長樊錦詩先生作的“守一不移 奉獻敦煌”報告,感動了莘莘學子。
“那是一個激情燃燒的年代,刻苦學習,努力使自己成為國家需要的人才,是當時北大學子共同的夢想。”樊錦詩,1958年就學于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1963年畢業,被分配到甘肅省西部戈壁沙漠中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工作至今,為敦煌石窟的保護、研究,奉獻了一生的心血和精力。
“莫高窟及藏經洞超越時空的非凡魅力,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杰出代表乃至世界文化的絕世瑰寶。但是在改革開放之前,敦煌文物研究所職工過得是住土屋、喝咸水、點油燈、沒有電、沒有衛生設備的艱苦生活。”樊錦詩講述著自己扎根戈壁荒漠的心路歷程:
物資匱乏,環境閉塞,荒蕪人煙。在敦煌工作一段時間后,特別是結婚生子以后,不止一次產生離開敦煌的想法,可是在敦煌呆的時間越長,就越會對敦煌產生不可割舍的感情,特別是當認識到敦煌莫高窟無與倫比的尊貴價值,想起前輩們當年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為敦煌開創了事業,他們視敦煌石窟如自己的生命,為敦煌奉獻一生。樊錦詩越來越認識到敦煌莫高窟的保護、研究和弘揚是一項非同一般的崇高事業。
“1984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改為敦煌研究院。一晃20年光陰已經流失,然而自己還沒有為莫高窟做多少工作,內心特別著急。”樊錦詩向學子們闡述了她直面挫折,勇于修正,如何交出真正合格的石窟考古報告的艱辛路程:
敦煌石窟考古工作的難度和復雜性,是一般人難以想象的。留存至今的洞窟,具有800到1600多年的歷史,每一個都是內容豐富、輝煌燦爛、各呈特色的博物館。
做一部記錄洞窟全部遺跡的石窟考古報告是極為復雜的工程,歷經40多年的曲折、反復、失敗和挫折,樊錦詩才得以主持完成多卷本《敦煌石窟全集》考古報告的整體規劃和分卷考古報告撰寫的體例。
由樊錦詩領銜運用文理交叉、多學科結合編寫出版的《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報告》,是莫高窟永久保存的科學、完整、系統的保護檔案資料,被譽為是國內第一本具有科學性和學術性的石窟考古報告。通過數十年的努力,敦煌研究院已經成為國內外最大的敦煌學研究實體。
在樊錦詩的推動下,敦煌研究院運用數字敦煌資源庫使敦煌藝術走出石窟,走出敦煌,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使數字敦煌檔案不僅服務于敦煌石窟保護,而且服務于社會,服務于人民。特別是在此次疫情期間,敦煌研究院推出的“云游敦煌”,許多人在家中就可以通過“云游敦煌”看到敦煌,感受藝術之美,體會傳統文化的智慧與力量。
在報告的最后,樊錦詩感人至深地說:“能在敦煌研究院為偉大的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服務一生,是我的榮幸。我是一個大大咧咧的人,對于生活中的飲食、穿衣、住房、名利都不在乎,我心中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敦煌石窟。能為敦煌石窟做一點事是我最大的安慰,最大的喜悅,最大的幸福。雖已年過80,只要還能為敦煌石窟做點事,我仍將盡微薄之力。”
|人|物|簡|介|
樊錦詩,1938年出生,祖籍浙江杭州。自1963年從北京大學畢業后,扎根戈壁沙漠57年,潛心于敦煌石窟的考古研究,為敦煌莫高窟這一人類寶貴的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作出了杰出貢獻,被譽為“敦煌的女兒”。
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長,現任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研究館員,《敦煌研究》期刊主編,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