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項 錚

電動自行車已成為我國的“國民交通工具”,但電動自行車也逐漸成為一個巨大的道路安全隱患。數據顯示,在我國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中,涉電動自行車事故死亡人數上升最快。
12月2日是我國第九個“全國交通安全日”,在日前召開的“電動自行車道路安全與傷害預防”研討會上,專家們呼吁國家立法強制電動自行車騎乘者佩戴安全頭盔。
據工信部統計,2019年我國電動自行車產量2707.7萬輛,社會保有量近3億輛,居世界第一位。與此同時,電動自行車引發的道路交通事故越來越多。
中國疾控中心慢病中心鄧曉介紹,電動自行車造成的交通事故占非機動車交通事故80%以上,是名副其實的“馬路殺手”。2019年-2011年間,駕駛電動自行車肇事導致的道路交通事故約有12萬起,平均每小時電動自行車肇事2.5起,造成3人傷亡以及5000多元財產損失。
電動自行車相關的危險因素一是超速,二是駕駛者不戴頭盔。研究顯示,電動車時速每增加1公里,道路交通事故造成傷害危險增加3%。與時速低于30公里/小時的汽車碰撞,行人有90%的存活機會,如果時速高于45公里,行人存活機會低于50%。
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定,電動自行車最高時速不得超過15公里/小時;2019年電動自行車新國標要求,電動自行車設計速度最高不超過25公里/小時。然而實際生活中,大量電動自行車行駛速度超過30公里甚至超過40公里。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交通管理學院教授劉建軍表示,“超速行駛會降低駕駛人的反應時間和操控能力,緊急情況下靈機處置的時間縮短。在電動自行車引發的交通事故中,大多數由電動自行車超速行駛造成。”
顱腦損傷是道路交通傷致死的重要原因。
一旦發生碰撞事故,電動自行車使用者多是頭部先受撞擊。相關研究顯示,騎電動自行車者大部分是頭部受傷,1/3經歷了某種外傷性的腦損傷。
專家建議電動自行車騎行者佩戴頭盔。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施立棟副教授表示,電動自行車騎行像是“肉包鐵”。沒有外殼保護,一旦發生交通事故,騎乘人將直接面對危險。“如果短時間內無法解決電動自行車超速問題,建議騎者佩戴好頭盔。”
今年4月起,公安部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一盔一帶”安全守護行動,江蘇、浙江等地也紛紛出臺法律法規,針對電動自行車頭盔佩戴制定了相關規定,如對違者處以警告或罰款等。
“我們預估如果每一個騎行者正確佩戴頭盔,一年可以挽救2500—3500人的生命,全國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可減少5%左右。”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政策規劃室主任戴帥說。
目前,電動車駕駛者佩戴頭盔普及度不高,專家認為主要原因是全國立法層面沒有明確提出強制性要求,推進立法時遇到權限問題,所以無法強制騎行者佩戴安全頭盔。
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施立棟表示,目前我國的《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里面,都沒有明確規定電動自行車頭盔佩戴的強制性要求。“目前,在地方上推動電動車頭盔立法還存在合法性困境、法制不統一以及配套措施不完善等問題。應盡快推動立法,緩解目前地方推動其合法性時存在的缺陷。”
施立棟建議,立法中要考慮并完善頭盔生產及銷售標準、外賣快遞等重點行業的監管、相關保險以及頭盔寄存等問題。“電動自行車很難全部適用機動車的管理制度,但是可以參照機動車、摩托車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