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義強
(陜西省涇惠渠灌溉中心,陜西 三原 713800)
涇惠渠灌區位于陜西省關中平原中部,古都西安的北面,是一個從涇河自流引水的大(Ⅱ)型灌區,灌區東西長70多千米,南北寬20 km,總面積1180 km2,設施灌溉面積145.3萬畝。灌區灌溉歷史悠久,農業生產水平較高,雖然灌區耕地面積僅占全省的2.5%,但是其糧食總產量卻占全省糧食的5.8%,自古以來就有關中“白菜心”之美譽,是陜西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灌區灌溉渠系現有干渠5條,總長80.06 km,支渠20條,長299.8 km,田間有斗渠538條,長度1195.56 km,農渠4787條,長度2042.07 km。渠道不僅是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方法,同樣是灌區發展的重點工程。隨著灌區續建配套、小型農田水利財政資金等項目的相繼實施,重點工程的渠道及配套設施都有所改善,田間渠道經過農發項目、高標準農田項目資金投入,大部分已進行襯砌。田間斗渠以下的末級渠道在建成后,將移交到農民用水者協會進行管理和維護。
(1)養護
為避免末級渠道發生老化、受損,并延長使用年限,需要在斗、農渠道和建筑物工程現狀的基礎上,通過一定措施進行日常保護。雖然日常保護工作量不大、程序簡單且技術含量低,但涉及的工作面廣、需要的養護人員多,且要求養護人員有耐心并足夠細心。
(2)維修
由于末級渠道疏于管理,損壞時有發生,維修工作必不可少。其維修類型可以分為兩種:第一,歲修。在進行每年的灌溉任務時,渠道工程局部會出現缺陷、損壞等問題,為避免這些問題影響工程未來的安全運行,必須對整個渠道進行維修和養護。歲修的工程量與投資較大、覆蓋的工作范圍較廣,也需要有一定技術措施。第二,搶修。在渠道運行過程中,突如其來的工程隱患不可避免,例如斷裂、倒塌等。這些安全問題一旦出現,就需要管理人員及時進行修補,由于實際發生險情的情況不同,搶修工作的工程量也不固定。為保證工程效益,搶修時要在第一時間就排除隱患、保證工程的正常運轉,在停止放水以后,渠道可以進行大修。
(1)日常養護
日常養護的工作,分為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由于雜物對樹木造成的擁堵及人為破壞,在渠道日常工作中,內部的樹木、雜物堵塞及人為的破壞無法避免。為減少由這些破壞帶來的損失,就要求管理人員嚴格執行規章制度同時做好對周邊居民宣傳,在水流的高峰期和險情易發地段進行密切的監控。除此之外,良好的責任承擔能力,對工作負責、熱愛工作的態度也必不可少。一旦發生上述問題后,應及時作出相應的措施并對有關人員進行勸告制止。第二,清理渠道淤積。渠底由于水草生長和運行使用導致的淤積是經常出現的問題,因此,工作人員應該下鄉加強對渠道沿線村莊進行渠道知識的普及,可以進行文化講座或者發送有關知識手冊等方式使群眾了解渠道工程的重要性,從而減少將垃圾倒入渠道中。另一方面,要根據渠道的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工作措施,及時清淤除草,保持渠道的暢通。第三,安全巡查。按照工程管理要求,管理人員應每天對渠道進行必要的安全巡查,放水期間還應該加強巡查次數,在發現影響到渠道運行安全的活動時需及時制止。對于險段附近的灌木,清障工作必不可少,不僅要能及時發現安全隱患,更要了解與掌握相關情況的發展。
(2)搶修養護
在灌區用水的高峰時段,發生險情需要搶修時,會有施工時間不夠的問題。在渠坡坍塌初期,渠道的運行安全不會有較大隱患,為保證工程輸水能夠進行安全、正常地運行,可通過下列臨時性搶修措施進行加固。
1)混凝土現場澆灌。用袋裝滿土當作臨時圍堰,對發生坍塌或破壞的部位現澆混凝土,當混凝土完全凝固后進行拆除。
2)挖方渠排水。對渠道周圍排水溝的分布情況進行充分了解掌握,一并引入排水渠,防止水流泛濫對渠坡的穩定性造成不利的影響。
(3)歲修養護
當本年度的渠道工程灌溉任務結束以后,需要對渠道工程進行全方位檢查,及時發現存在的安全隱患并修繕,為保證灌區的供水正常以及運行暢通,需要進行的整治措施主要包括:
1)減少渠堤滲透
①防滲襯砌。當含砂量較多、淤積較深且質量差的渠道發生滲漏時,采取混凝土防滲襯砌處理措施。
②開挖回填。渠道內不免出現木頭、樹根腐爛和動物筑巢等情況而影響渠道正常運行從而導致滲漏的發生。對渠道進行開挖,找到出水的位置,進行修復后再對渠道進行高質量的還原。
③綜合整治。當跨渠交叉涵管位置發生滲漏時,一方面是因為涵管的破碎,需對涵管進行及時的加固處理,直到滲漏停止。另一方面因為交叉涵管與渠道間的接觸滲漏,要及時開挖土方并找出滲水位置,然后進行符合施工要求的回填。將上述措施與混凝土防滲進行充分結合,對跨渠涵管渠道上、下游范圍進行混凝土現澆,以此起到防滲護底的效果。
2)渠道建筑物養護
渠道建筑物養護包括生產橋、水閘、引水口的日常養護,以及歲修期間對其修護。替換掉存在危險的生產橋橋板,對生產橋進行限高、限載措施,可以減輕大重量貨車對橋體的危害;對于水閘,主要是表面的防腐處理,對老舊配件、機油、黃油進行更換等;對于引水口,主要是對其兩側邊墻進行檢查,查看是否滲漏、倒塌,與渠道銜接底部是否漏水。
(1)增強信息化建設
信息化建設是渠道工程管理內容的重中之重。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盡早將灌區管理信息化、自動化以及數字化。為實現網絡傳輸,在渠道沿線位置安裝攝像頭,由此可以實現對渠道的自動、不間斷監控,能夠及時發現險情,快速搶修。同時在重點位置,安裝自動水位測報儀。信息化的完成,可以大大降低有關人員的工作量,保證水資源的供應。信息化對工作人員的要求較高,要大力進行人才培養。
(2)做好日常維修養護
第一,充分了解水工建筑物、灌區渠道的具體情況,制定與工程相匹配的工作安排,對養護工作責任和任務分工明確,加大督查力度,保證養護的質量與效率。第二,定期檢查渠道機電設施、建筑物等設施,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整改,保證其運行的穩定性。在工作時間內對重點渠道要增加巡查人數和力度,保證居民用水質量,提高渠道水利用系數。
(3)完善管理模式
利用現階段的“兩化”建設,對工作管理模式進行完善,根據渠道運行模式,對資源調配、水費征收等工作要按時完成。對技術經濟指標考核和評優評級工作使用工程承包責任制,對水利工程的維修養護運行機制進行完善,體現了水利工程管理的科學性和規范性。還需要加強有關部門的合作,實現責任與分工的明確。
在灌區水利工程中,末級渠系與工程效益發揮的好壞密切相關,其地位和作用無法替代。在渠道運行中,為了保證其長期運行的安全和穩定性,以上各個方面的維修與管理工作都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