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蕾,李苗苗
(濱州市水利局,山東 濱州256600)
作為河長制落實的最后一公里,提升農村河湖的管理保護水平,是加快新農村建設、加快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的重要保障,是河長制從全面建立到全面見效的重要指標。本文深入分析了濱州市農村河湖管理現狀及存在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工作建議,以期為推進河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構建美麗河湖、健康河湖提供參考。
河長制實施以來,濱州市已有544條河渠湖庫納入河長制湖長制管理系統,構建了全覆蓋的四級河湖長組織體系,設立了市、縣、鄉、村四級河(湖)長4 376位,河湖整體面貌持續好轉,水事違法現象得到有效遏制,水污染防治成效顯著,水環境質量不斷改善,水生態持續向好。但一些地方政府部門存在重建設輕管理的問題,很多農村河湖未納入河長制管理,河道管理范圍難界定,河道治理難度大,出現無人管、無錢管、無法管的“三不管”現象。同時,受各種因素影響,農村河湖開發利用程度通常較低,缺乏與新農村建設、農村水利現代化、科學管理相適應的長效模式[1]。
河長制實施以來,各縣(市、區)結合自身實際,探索了四種農村河湖管理保護模式。
1)縣級政府統一管理模式。由縣級政府牽頭,統一落實管護資金和管護隊伍開展農村河湖管理保護。沾化區與沾美環衛有限公司合作,設置河道保潔員98名,財政列支60余萬元,實施縣級以上河道清潔、管護。陽信縣成立了10余人的專業管護隊伍,開展集中巡查養護,財政批復管護費31.2萬元。該運行管理模式下,資金和隊伍均有良好的保障,管護隊伍統一招聘、統一培訓、統一管理、統一上崗,是一種較好的管護模式。
2)縣鎮級政府合作管理模式。由縣級統一落實資金補貼,各鄉鎮(街道)落實工作隊伍。鄒平市落實巡管員28名,各鄉鎮(街道)落實維護保潔單位16個、保潔人員160人,落實維護保潔經費175萬元,每季度由第三方機構進行考核。博興縣設立36名專業巡管員,各鄉鎮(街道)落實170名鎮村級河管員,由鄉鎮統一管理,縣、鄉兩級共同負擔費用。該運行管理模式下,實現了縣鄉兩級統籌管理,但由于各鄉鎮(街道)自行落實管護隊伍,缺乏統一考核標準,尤其是對管護人員的管理培訓參差不一,區域差別很大,工作成效差距較大。
3)鎮級政府統一管理。由各鄉鎮(街道)按照標準要求,統一落實資金和管護隊伍,縣(市、區)定期督導考核。惠民縣由各鎮街依托農村城鄉一體化管理模式成立河湖管護隊伍,全縣落實河湖管護員221名實施管護,每季度由縣政府組織考核。此模式受各鄉鎮(街道)領導班子能力、村集體的經濟能力、河湖管理人員素質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各鄉鎮(街道)管理水平參差不齊。
4)縣鎮政府共同管理。縣、鄉兩級共同管護的模式,是縣級政府統一落實管護資金和管護隊伍,對河道突出問題實施集中管護,各鄉級政府利用環衛一體化等模式對河湖開展日常管護,實現縣鄉“雙管護”。濱城區落實河管員60人,財政列支60萬元經費,同時,各鄉鎮(街道)也都落實管護資金,管護人員。
河長制實施以來,濱州市連續三年重拳清理河湖違法事項,累計清理河湖違法事項4 187處,但在遠離村莊的一些農村河湖,由于行業監管不到位,打擊力度不夠,處理不夠徹底,仍然存在一些隱患,甚至存在“燈下黑”“捂蓋子”。
河湖岸線利用管理規劃和管護范圍劃定是建立健全監管有效的河湖管理保護責任體系基礎。目前,濱州市已完成流域面積50 km2以上及市縣兩級河湖岸線利用規劃的編制工作,以及176條(個)河湖劃界工作,但農村河湖尚未開展岸線規劃,登記在冊的336條農村河湖名錄尚未全部完成劃界關工作。
有的地區因河湖管護資金不到位、專管機構、人員少、監管設施設備落后,導致原本條件就差的農村河湖環境更差,嚴重破壞了農村人居環境。農村河管員工資較低,很大一部分是兼職人員,工作積極性不高,人員更替頻繁,管理難度大,影響了河湖管護工作質量。
資金投入是農村河湖管護的保障。首先,加強財政支持力度,探索設立農村河湖保護專項資金,用于河湖長效管護、提高河管員工資、更新管護設備、人員培訓等,實施現代化信息化管理,提高河湖管護水平。其次,鼓勵社會資本投入河湖保護和治理,通過政策引導、以獎代補等形式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建立和完善的“政府+企業”的多元投入機制,建立健全社會主體參與農村河湖整治、工程建設維護、生態環境保護等激勵機制。
首先,加強區域協調溝通,從頂層設計、組織領導、執行落實和考核問責等各個層面,強化區域內所有村級河湖管護工作的整體性、系統性與協調性。其次,立足流域實際,堅持一河一策、全流域治理,強化日常監測監控,持續提升業務數據化,實現河湖數據全流域跨區域共享,充分發揮協調、指導、監督作用。
在開展河長定期巡河的同時,開展專業化管護。采用城鄉環衛一體化模式,由縣級政府落實資金,采取統一聘用、統一管理、統一監督考核方式,聘用專職農村河湖管護員承擔河道日常巡查、配合執法、水事糾紛處理、引導公眾參與等工作,管護員由所在流域村級河長、河長辦領導,接受村“兩委”和村民的監督。
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農村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帶動廣大村民參與愛河護河,營造“河湖整治人人參與,美麗家園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圍。積極發動農村共青團員開展“河小青”愛河護河行動。充分發動企業人士主動認領農村河湖,自覺履行管河、治河、護河社會職責,實現企業由河道污染者向管護者的角色轉變。
農村河湖的管理保護是水環境保護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提升人居環境,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縣鄉村各級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長江大保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務實、高效、管用,聚焦農村河湖管護這一薄弱環節,強基礎、建機制、強督查、求創新,全力打好農村河湖管理攻堅戰,推動農村河湖面貌根本好轉,真正讓每條河流都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