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軍
(棗莊嶧城區行政審批服務局,山東 棗莊277300)
棗莊市嶧城區位于市境南部,全區總面積635 m3,轄5個鎮2個街道辦事處,344個行政村、總人口42.75萬人。近年來,嶧城區始終以“農村供水城市化、城鄉供水一體化”為總體目標,依托農村水源地及供水設施將城鄉供水管網整合,加強水源地保護和水質檢測,提高供水管理水平,加大水信息化投入,實現了城鄉供水一體化的任務。
2005年至今,嶧城區通過實施村村通自來水工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共建設了50處農村供水工程(含1處城區管網延伸工程),總供水規模為41 396 m3/d,所有供水水源全部為深層地下水,供水范圍涉及全區7個鎮(街),受益村居(自然村)398個,受益人口32.61萬人,自來水普及率99.1%。
嶧城區城市供排水管理中心供水范圍為嶧城城區,2018年棗莊市城市供排水管理中心主要供給6.54萬人的生活用水,占供水量的76%,生產經營用水約占18%,公共供水(建筑業和市政用水)占供水量的6%。2018年總取水量為386.45萬m3,售水量為314萬m3,管網漏損率達到18.74%,修正后數值為10.82%,符合《山東省節水型社會建設技術指標》規定的管網漏損率11%指標要求,但有提升空間。城區除嶧城區城市供排水管理中心供水外,部分社區自己單獨供水,水源保護、水質監測措施不到位,形成很大安全隱患。
嶧城區供水工程全部為地下水源,水源地保護范圍一般為單井保護半徑50~100 m。水源地一般分布在農村村莊附近,保護范圍和村民居住、種植養殖區交叉重合,給水源保護區管理帶來困難。水源污染因素不斷增多,現在農村生活垃圾及糞便亂堆亂放現象比較嚴重,農業種植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水源地附近養殖場、小型污染型企業作坊排污增多;受降雨、農業灌溉及工業、生活用水的排放等影響,農藥、化肥、糞便、工業污水、生活垃圾等有害物被水溶解下滲,直接污染到地下水源,均給水源地水質安全造成較大隱患。
區城鄉水務部門負責農村供水工程的建設,工程竣工后移交至所屬鎮(街)管理,各鎮(街)農村供水管理中心(站)是農村自來水經營管理部門,具體負責農村供水水源、村頭總表前管網、水費收繳等工作,各村設立一名水管員,具體負責村頭總表以下自來水管網的維護、水費收繳等,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區內實行統一水價,經物價與水務部門共同核定:農村居民生活用水1.2元/t,生產經營用水1.5元/t,按實際用水量收費,任何人不得隨意改變收費標準。各鎮(街)農村供水管理中心(站)多為政府工作人員,專業知識、業務水平、管理措施、管理水平不一,出現部分鎮(街)盈利、部分鎮(街)虧損嚴重現象。
現有仙人洞水廠水質檢測化驗人員為區城鄉水務局工作人員兼職化驗水質,不能保障水質化驗需求。區城市供排水管理中心城區水質化驗室檢測水質項目過少,不能滿足正常的水質檢測需求。
依托農村供水現有水源地、供水網絡和區城市供排水管理中心管理、技術、人員優勢,加快推進農村供水城市化、城鄉供水一體化進程,成立嶧城區城鄉供水公司。城鄉供水一體化的前提是有穩定可靠的水源、專業的管理人員及維修養護人員。農村供水水源充足、水質好,供水范圍廣,但缺乏專業的管理人員及維修養護人員,城區供排水管理中心供水水源不足、供水范圍小,成立嶧城區城鄉供水公司可實現二者優勢互補,實現全區供水水源統一調配。
目前,鎮(街)供水管網獨立運行,大多是一鎮一網,一鎮多網,甚至一村一網。城區供水管網分為區城市供排水管理中心供水管網及部分社區單獨管網,全區供水管網整合后,按照行政區劃可以將整個嶧城區劃分為東西兩個供水管網片區。
嶧城區已劃定了30個供水水源地保護區,設立保護區標志牌,在主要路口設置水源地警示標志。嚴格按照《棗莊市飲用水水源保護管理辦法》規定,強化水源地保護,杜絕保護區范圍內違章行為,保障供水水質。
嶧城區地表水水資源匱乏,無大中型水庫,僅有小(1)型水庫3座,小(2)水庫10座,總庫容840.24萬m3。地下水面臨著不同程度的污染,目前各地方均建設地表水水廠。2030年以后,南水北調將分配給嶧城區用水定額3 000萬m3,為充分利用南水北調水資源,必須建設中型規模以上水庫,作為調蓄水庫使用。按照規劃,實施龍泉莊水庫擴容工程,由現在的334萬m3擴容至1 800萬m3以上,工程完工后可作為南水北調調蓄水庫。在龍泉莊水庫附近建設大規模地表水廠,統籌城鄉向城區及農村供水,爭取做到供水保證率全部達到100%,自來水普及率達到100%,全區集中供水率達到100%,出廠水水質達標率達到100%。
供水工程是一項民生工程,如何確保人們喝上放心水、安全水,加強水質檢測及監測是關鍵。一是依托嶧城區現有的農村飲水水質化驗室和區城市供排水管理中心化驗室,加強人員配備,落實經費,提高水質化驗能力。二是做好水質日常檢測,建設城鄉供水水質監測網絡,做到全區水源地水質檢測全覆蓋。實現從“源頭到龍頭”的全流程監測,監測對象涵蓋水源廠、出水廠、管網水和二次供水。制定檢測計劃,定期對水質化驗結果向社會公布。三是對取水量較大的水源地做好水質及水位動態監測,預防因取水量引發巖溶塌陷等不良環境地質問題。
一是對從事直接供水工作的人員建立健康檔案,定期進行健康檢查,目前各鎮(街)供水工程供水人員都有健康證。定期組織相關技術人員定期參加技術培訓,取得從事農村供水工作的技術資格,努力提升供水管理水平。二是強化監管,劃定供水工程管理范圍和保護范圍,在保護范圍內進行的工程建設項目其建設方案必修經供水主管部門審批。堅決打擊破壞供水設施的行為,照價賠償損壞的設施。三是合理確定農村水價,現有農村水價還是10年前確定的價格,普遍偏低,僅能保證農村供水成本,建議參照其他地市做法,合理確定水價。四是做好農村供水管網水源用于工業生產及生產項目建設的登記審批工作。目前,大量的企業用水從農村管網接入,沒有辦理取水許可手續,只是繳納水費,造成水資源稅的流失,導致水資源浪費。五是做好水源巡查、供水設施檢修和養護等工作,確保設施正常、安全運行,真實記錄運行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