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權兵,王 敏
(1.漢陰縣水利技術工作站,陜西 漢陰 725100;2.漢陰縣水旱災害防治監測站,陜西 漢陰 725100)
陜西省委十四五規劃中建議:公共服務、公共安全和民生領域還有欠賬,社會治理還有弱項,高質量發展任務艱巨,補齊能源交通、農業農村、生態環保、公共衛生、公共安全、民生保障等領域短板,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實施重點水源、水生態修復、灌區改造、防洪減災等工程,提升水資源優化配置和水旱災害防御能力,要優先發展農村,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村基礎設施升級建設,加快水、電、路、氣、訊等建設,加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村“廁所革命”、垃圾污水無害化處理等建設力度,是一項量大面廣、系統性強的民心工程,長期以來,農村水利等基礎設施重建輕管問題十分突出。
水利等設施是保障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十三五以來,我縣農村水電路氣信及公共人居環境、公共管理、公共服務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重大的成績,農村實現全部脫貧摘帽。水利方面:2016 年~2020 年全縣共投資1.68 億元,建成農村飲水工程359 處,解決6.7 萬貧困人口安全飲水問題,24.7 萬農村群眾受益。截止目前,全縣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99.31%,河長湖長制工作體系初步建立,防汛減災能力明顯加強,水資源保護與管控成效顯著,省級節水示范縣創建、水土保持、河湖生態治理、水庫移民后期扶持工作持續推進,十三五期間完成水利固定資產投資25 億元(含企業等社會投資)。農村飲水主要做法是:圍繞全縣貧困戶脫貧、縣摘帽,對標飲水四項指標以“規范化建設、市場化管理、智慧化運營、科學化提質”為抓手,建管并重,農村飲水工程“建設好、管得了、用得起、長受益”,出臺了運管辦法,縣財政每年落實100 萬養護基金,2019 年6 月全省水利扶貧現場會在漢陰縣召開。公路方面:全縣公路通車里程2594.922 km,路網密度達到190.11 km/100 km2,100%鄉鎮通油(水泥)路,100%建制村通水泥路,十三五期間完成公路固定資產投資16.5 億元,運輸服務水平顯著提高,養護里程共計2522 km,其中村道1944 km。“十三五”期間,農村公路養護正開啟“智慧養護”模式,推進農村公路管理規范化、標準化、便捷化和“四好農村路”網格化管理,推進路長制。其他基礎設施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主要得益于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將人力、財力整合聚焦脫貧攻堅這一歷史機遇,短期投入資金較大。
農村基礎設施短期內投資量大面廣,但這是此前階段為完成脫貧攻堅這一硬件任務建設的,因而具有一定“粗放型”建設和缺乏管護,存在諸多薄弱環節和短板。
1)規劃統籌不足,前期技術工作不扎實。工程設計質量還有差距,設計“水土不服”或與實際有脫節,統籌現狀資源不足,建設標準低,基礎設施依然落后,防汛抗旱存在薄弱環節,城鄉供水保障不足,水生態環境脆弱,水環境差、水土流失嚴重,項目資金受限,農村防洪隱患多、排澇不暢,水利基礎設施老化、損壞嚴重、配套不健全、建設標準低。
2)資源保護利用及信息化水平不高。城鄉供水水源保障不足、靠天吃飯、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用水效率低,工程性缺水瓶頸存在,智慧水利建設僅局限于供水且覆蓋率不高,河湖、水保、防汛、水生態等“水利一張圖”信息化才起步,涉水產業發展緩慢。
3)建管資金不足,機制不夠健全。重建輕管,小型水利工程達不到設計使用壽命,水利設施陳舊老化、損毀,修復資金有缺口,效益發揮不夠到位,資金投入及管護資金不足,縣財力有限等。
4)專業技術人力嚴重不足。水利等行業涉及水保、環保、地質、水文、造價、監理、設備、電力、工程管理、建筑、結構、材料等多個領域或專業,縣鎮專業技術人員少,滿足不了工作需要。
路網布局不合理、鄉村道路建設設計標準等級低、寬度偏窄、無回車錯車道、安防設施,特別是每年春節及節假日期間,因無錯車道造成堵車、事故、壓壞農田等現象不斷,路網連接不完善、道路排水不暢、損毀嚴重,縣鄉公路抵御自然災害能力較低,縣鄉公路上缺防護、橋梁、涵洞,橋涵防護配套率低,有路無橋,晴通雨阻現象仍十分突出,易發生水毀路段多,公路病害嚴重,防災抗災能力薄弱;危險路段臨時性設施多,永久性設施少,工程隱患較大,安全設施缺乏,交通事故頻繁,群眾保護意識差、管護機制不健全、養護缺失,投入財力不足,縣級財政底子薄,農村公路建設工程中的地方配套資金難以落實兌現,全縣農村公路危橋量大面廣,受到資金限制基本沒有得到有效的改造,帶病運行,安全隱患大。農村公路安全設施缺乏,安全隱患大,易發生交通事故。
依然存在規劃滯后、技術人力匱乏、建設標準低、群眾保護意識差,如農村垃圾筒被盜現象時有發生,管護不到位,財力投入足等,甚至出現“建設——廢棄——再建設——再廢棄”的怪圈,與農村高質量發展差距很大。
(1)規劃引領,嚴把規劃設計技術審查關
近年來,基建項目建設中招標采購的規劃設計單位業務水平不高或與實際脫節大,后期服務不到位,有時急于項目申報,前期工作把關不嚴不實,造成諸多不合理,這就要求業主要把好關口,統籌現場自然條件、資源、環境、政策,做到設計方案科學、規范、合理,把有限的項目資金用在“刀刃上”。
水利基礎設施方面,嚴格把握“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的總基調,按照“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方針,圍繞人民對“優質水資源、健康水生態、宜居水環境”的需求,加快水利基礎設施網絡建設規劃,謀劃好水源工程、防汛抗旱、城鄉供水、水生態水環境、水資源、水安全、水文化、水岸線與國土空間規劃對接統籌,從法制、體制、機制上入手,建立強監管體系和智慧管理體系。農村公路方面,實施好“四好農村路” 建設,對農村道路改造提檔升級,注重科學實用性。其他等公共服務方面,根據行業類別,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同步把好規劃設計審查關。
一要成立縣農村基礎設施建管專家庫和咨詢委員會,聘請各行業經驗豐富的省、市、縣專家為成員,明確工作職責,參照省市《重大行政決策程序暫行規定》,嚴把決策和內審關,逐級審查后上報,提高設計技術效率,全過程參與;二要建立聯席制度,政府主導牽頭,各行業部門配合,與省市部門對接溝通,規避因部門間職責邊界造成的項目規劃遺漏,確保建設規范合理;三要建立行業內部人才激勵獎勵機制和個人職稱考核管理,挖潛現有技術人員力量,發揮特長,提升行業能力水平。
(2)科學包裝項目,補齊農村水利等基礎設施短板
各行業部結合十四五規劃,統籌謀劃細化分類補短板項目。省委十四五規劃提到:“持續擴大有效投資,實施項目帶動,大力抓好產業項目的同時,補齊短板”及“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這一歷史機遇,多包裝申報項目,加大固定資產投資這一硬件,持續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大力包裝可落地項目,根據漢陰縣水系功能定位和現狀,從供水保障、防洪減災、水生態文明、現代化水利管理4 個方面入手包裝項目。統籌水生態、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水文化和岸線等方面,保持生態原生性、完整性,統籌河道綜合整治和岸線治理,建設安瀾河流。
(3)加強建設質量管理和智慧化水平,確保效益長期發揮
為加快質量強省建設,注重抓實工程建設五方責任主體管理和落實好質量終身責任制,嚴把程序及審查關,推進法制誠信建設。圍繞安康“中國硒谷”和市委提出的 “走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之路”,強化招商,做好“富硒飲用水”、特色水產養殖和涉水產業建設這篇大文章,充分拓展水資源綜合效益。
(4)多方籌集資金加大建設投入
需要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廣大群眾支持,靠項目爭取、以工代賑、政策傾斜、社會企業廣泛參與及PPP模式各方籌資,發展特色產業,按“一村一品”“一事一議”落實經費投入,設立各級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管護基金。
1)健全組織(由誰來干),成立“建管領導小組”。中央明確要求各級書記要主抓農業農村工作,按“一把手工程”要求,各級各部門按職責分工,明確領導及專業隊伍,如護河員、河長、護林員、路長等,比如我縣水利上農村飲水管護達到了全覆蓋,組建了農村供水管理中心,縣供水總公司、12個鎮級水務公司及村委會自管3種形式成效良好,但還需要挖潛提升,其他基礎設施同樣也達到全覆蓋,即純公益性基礎設施政府主導,準公益性引進市場機制,提升農村公共服務能力。
2)明確主體(由誰擔責),注重明確管護責任主體。切實改變長期以來存在的“重建設、輕管理”的現象。結合農村實際,針對不同類型的工作設施,靈活明確管護責任主體。按照“誰擁有,誰管護”或“誰使用、誰管護”的方式由村委會或主體負責管理維護。
3)確定標桿,解決“標準怎么定”的難題。把保證質量放在管護工作首位,通過建立健全完善各類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管護標準來推進工作。制定運營管理辦法、日常管理維護制度等文件,形成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管護工作標準體系,確保工作有方向、干事有重點、成效有標準。
4)創新模式和智慧化水平,解決“設施咋管護”的難題。農村公共基礎設施設施分布在農村,有些工程建設者、使用者和管護者責任并不統一,如何及時有效實現管護是個現實問題。依托職能部門或專業服務單位,創新管護模式,提升管護及時性和有效性,可采購第三方運管服務、以大帶小等方式,建立智慧化平臺,縣發改物價部門定價,適當收取水費,實現“以水養水”的良性發展機制。
采取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群眾代表和行業部門評價的方式參與考核,促進全社會重視管理。
牢固樹立“建設是管理的開始、管理是建設的延續、管護是永恒的主題”的思想,采用建管結合方式,降低維護成本,每年評選表彰獎勵建管示范鎮、村,激發主動性。
按2020年12月25日國家發改委聯合中央農辦、財政部、水利部、農業部等九部委會議,部署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積極推廣以工代賑方式對農業生產、交通、水利、文旅、林草五大基礎設施建設,也是有效途徑。通過項目爭取、以工代賑、政策傾斜、社會和企業參與、PPP模式等落實經費投入,多方引導,廣泛發動社會力量為田間水利工程建設籌集資金,提供管護保障。
加大技術人員引進和技術水平全面提升,解決工程建設綜合效能問題。
充分發揮黨員及群眾的主體作用,引導和鼓勵廣大群眾積極投入農田水利等建設管理中去,使水利等基礎設施從根本上得到改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升。我縣可以推廣運用“漢陰縣321”基層治理模式,發展群眾主體作用,積極推進市場化、全民管護模式,按“誰建設、誰所有、誰投資、誰受益”方式,盤活資產,實現良性循環,推進我縣農村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