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澤儉,任 斐
(1.南水北調東線山東干線有限責任公司,山東 濟南 250109;2.山東水發一諾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山東 濟南 250109)
韓莊運河是京杭大運河的組成部分,是明朝萬歷年間開鑿的泇河最上游一段,位于山東棗莊市南部,呈東西走向,為南北走向的京杭大運河最大的一段彎道,全長42.5 km,西自濟寧市微山縣韓莊鎮的微山湖口,東至江蘇邳州市的黃道橋止。上游3.5 km 在山東濟寧市境內,中游37.2 km在山東棗莊市境內,下游1.8 km 在江蘇邳州市境內。韓莊運河既是南四湖3.17 萬km2流域面積的主要泄洪通道,又是棗莊市臺兒莊、嶧城兩區全部,薛城、市中兩區部分1 828 km(2其中伊家河296 km2)流域面積內產生徑流排泄的唯一途徑;既是發展兩岸2.67 萬hm2農田灌溉的得天獨厚的水源,又是南水北調、通航運輸,短途高效而難得的河流。
元朝定都北京后,為保證南北交通和北京的供給,朝廷就醞釀將隋唐開挖的從杭州-洛陽-北京的折線運河進行“裁彎取直”,并解決水源不足。元世祖從至元二十年至二十九年(1283—1292 年),用10 年時間在山東境內開鑿濟州河、惠通河,在通州與大都城之間開挖通惠河,形成了杭州至北京近乎直線航道,總長1 700 余千米,比隋唐運河航程縮短900 余千米。元代開通的運河并未流經棗莊南部,在魯南蘇北地區,是從濟寧一路向南。據有關志書記載,元代治理運河主要采取“遏黃保運”和“引黃濟運”措施,但收效甚微。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后,京杭大運河隨之成為明朝統治者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的生命線。為保證南北漕運暢通、鞏固其統治地位,朝廷對京杭大運河不斷實施整修和清淤工程。而運河在通過魯南蘇北部分地區時,是借助黃河水道行運的,為避黃河泛濫淤塞之害,經歷了漫長而復雜的治理演變過程,于是“借黃行運”“引黃濟運”“避黃行運”的主張在宮廷中爭論不休,引發了我國治河史著名的“泇河之議”,經過幾代有識之士前赴后繼的努力,最終成功開通了泇河運道,消除了困擾明朝200 多年的心腹大患。泇河運道的開鑿,是經過一系列用人工渠道代替天然水道的過程,是歷代漕運治理經驗的總結。
1)航道由湖西改到湖東。泇河開通前,京杭大運河從濟寧沿南四湖西岸向南與黃河交匯。為避黃河水患,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 年),在南四湖東岸開挖了自濟寧南陽鎮至沛縣留城70 km的南陽新河,作為新的航道。
2)始議開鑿泇河。明嘉靖以后雖開南陽新河,但在留城以下,仍須借黃行運,河患對漕運時有影響。明隆慶三年(1569 年)7 月,黃河于沛縣決口,運道淤阻。明隆慶四年(1570 年),黃河于邳州決口,運道受阻,總河翁大立上疏開泇。隆慶五年(1571 年)工部尚書朱衡提議開泇,萬歷三年(1575 年)總河都御史傅希摯主張開泇。由于開新河道工程浩大和黃河決口頻繁,所以“避黃保運、新辟泇河”之議不斷被提出和復議,歷時24 年屢議屢止,爭論不休,為開泇河奠定了輿論基礎。萬歷二十一年(1593 年)連降暴雨,黃河在汶上決口,當年朝廷獲準開泇河航道,具體開鑿方案沒有確定,可以說只批準立項,具體勘測設計和施工圖尚需進一步確定。
3)翁大立及傅希摯現場踏勘。朝廷批準開泇前后,翁大立及傅希摯多次實地踏勘,提出開泇河的建議路線自夏鎮馬家橋東過微山湖,逾葛墟嶺而南經侯家灣、梁城至泇口鎮,又涉周柳、哈鰻諸湖達邳州直河口交匯黃河,全長130 km,可避開165 km 黃河運道,比走黃河縮短35 km 運道。
4)舒應龍應急開挖韓莊中心溝。萬歷二十一年(1593 年)總河工部尚書舒應龍迫于導流排水壓力,上奏朝廷應急開挖韓莊中心溝以泄洪水獲批。萬歷二十二年(1594 年)正月,舒應龍募集役夫1.12 萬名,開挖韓莊中心溝,通彭河水道入泇,歷時120 d。中心溝開成,洪水得以下泄,微山湖水面下降,中心下洪效果顯著,為泇河的形成作了鋪墊。
5)劉東星開泇試運行。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黃河在單縣黃堌決口,徐州洪、呂梁洪以下利用黃河的運道幾乎斷流,又提議繼續開挖韓莊中心溝行運工程。萬歷二十九年(1601 年)總河劉東星等沿舒應龍開挖的韓莊中心溝舊跡,鑿頑石、挑沙淤,終于開成泇河運道,其河身雖尚淺,然己能通行小型船只。劉東星“歷官三十年,敞衣蔬食如一日”,積勞成疾,病死在總河任上,被稱為“殫精竭慮”的治運名臣。
6)李化龍開泇全面通航。萬歷三十一年(1603 年)黃河再次于單縣東南蘇莊決口,灌昭陽湖穿李家口逆流。萬歷三十二年(1604 年)時任總河侍郎的李化龍再次上秦開挖泇河,在上《請開泇河酌浚故道疏》中,歷數開泇的六善二不疑:“以二百六十里之泇河,避三百三十里之黃河”,萬歷皇帝認為這是國家漕運的長遠大計,詔命精中國力開工,當年泇河上自夏鎮李家港下至邳州直河口130 km 運道通航,并建韓莊、臺兒莊、侯遷、頓莊、丁廟、萬年、張莊、德勝及湖口閘,以節制水源,保證漕運船只暢通。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結束泇河掃尾工程,至此,運河全線暢通,京杭運河就此改道——即韓莊運河在幾經波折中誕生。萬歷三十四年(1606 年),過往船只達到7 700 余艘。
7)曹時聘完成未競事宜。泇河開成通航后不久,李化龍丁憂離任,工部侍郎曹時聘接任總河。曹時聘到任后,一方面上奏朝廷表彰李化龍的開泇之功,一方面提出加強泇河運行管理相關建議,所提建議得到萬歷皇帝的認可。經曹時聘的繼續整治,泇河終于代替了黃河運道,避開了徐州洪、呂梁洪天險,成為京杭大運河中一段穩定、安全、便捷的主航道,基本暢通了400 余年。
1)咸豐五年(1885 年)黃河在河南蘭考銅瓦廂決口,主流東行,奪大清河在山東利津入海,將大運河在張秋鎮攔腰截斷,運河分成南北兩段。黃河改道前,延續明朝維護北京的供給,清朝仍把漕運當作朝廷大事,十分重視漕運的維護和管理工作。康熙、乾隆皇帝曾分別六下江南,無論是康熙的“事必躬親”“體察民情”,還是乾隆“微服出巡”“游龍戲鳳”,都是多借水道而行,在山東運河城鎮的臨清、東昌府、濟寧、臺兒莊留下無盡的故事和應有的痕跡。為韓莊運河治理及治安需要,清朝在臺兒莊設有參將署、總兵行署、守備署、閘官署等管理機構,其中參將署為清朝三品參將的官衙。1885 年黃河改道后,隨著海運、鐵路的發展,特別是清末國力哀退,加之黃河改道無法全線通航,朝廷對運道疏于管理,光緒二十八年(1902 年)韓莊運河漕運停止。1840 年鴉片戰爭后,清政府逐步撤銷了朝莊運河的管理機制,運道處于失修、失控狀態。
2)建設“三公祠”。乾隆二十八年(1763 年),時任漕運總督的楊錫紱一行來到韓莊運河萬年閘視察航運工作,他站在運河大堤上,目睹河道舟輯如梭,帆檣如林,號聲不絕,一派繁忙,感慨萬分,聯想當年治理黃河擾運和泇河開鑿的艱辛,感慨萬分,萌生修祠建堂的想法,以紀念開泇貢獻最大的3 位功勛舒應龍、劉東星和李化龍。楊錫紱與總河尚書張師載、運河監司李清時共商捐款,在萬年閘月河東岸選址,由閘官孔毓貴負責建設的“三公祠”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 年)完工。過往船民、府州官員、商旅雅士、地方百姓紛紛慕名拜謁,并把“三公”奉為河神,每年農歷二月初二,當地百姓在此舉行廟會,祈禱平安。因“三公祠”使萬年閘名楊京杭大運河沿線,萬年閘也成為嶧縣僅次于臺兒莊的繁華集鎮。
清末至民國,韓莊運河的嚴重淤塞,航運及排洪能力大大減少,兩岸人民深受其害,兩岸2.67 萬余公頃土地屢遭洪澇侵襲。民國期間,由于戰亂不定,從民國三年(1914 年)至民國二十五年(1936 年)的 22 年間,雖在民國二十年(1931年)擬定了河道治理計劃,但未能實施。直至民國二十六年(1937 年)3 月中旬,臺兒莊至濟寧段工程方得開工,至次年元月初竣工,對河道進行了疏浚,兩岸復堤各31 km。
自1958 年后,國家多次治理韓莊運河,目前己達到50 年一遇防洪和二級航道標準,調水規模125 m3/s。根據近期國家對韓莊運河的規劃,達到100 年一遇防洪標準,并實施南水北調二期工程。
據考證臺兒莊至少在漢代即有村落,但卻一直名不見經傳,至泇運河開通,臺兒莊才有幸與運河齊名垂典,才逐漸成為重要的水陸碼頭,日趨繁盛,常住人口及流動人口多達數萬,成為嶧縣40 個集鎮之首。
1)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臺兒莊的社會經濟發展興于運河,幾百年來與運河共興衰。韓莊運河及臺兒莊古鎮在“康乾盛世”進入鼎盛時期,臺兒莊成為蘇魯豫皖乃至江淮浙滬地區的重要貨物集散地,各地商人紛紛云集于此,置產興業。山西商人建立了山西會館和關帝廟,商號、店鋪如雨后春筍,數不勝數,街巷絲竹不絕,夜不罷市,一派繁榮景象。商家為了便于從水上裝卸貸物,在古鎮住地的運河北岸修筑多處石階碼頭,俗稱“水門”,至今保存完好。
2)對文化的影響。臺兒莊因運河而興,韓莊運河及臺兒莊的母體是京杭大運河,臺兒莊的文化與京杭大運河的文化一脈相承。韓莊運河及臺兒莊古鎮的特殊位置,其文化具有明顯的包容性和開放性。臺兒莊文化積淀具有南北融匯、東西輻射、兼容并蓄、自成一體的板塊特征,上承濟寧孔孟之禮、豐沛微湖漢風,南收蘇北之淳樸,北蓄魯南之豪氣,東容邳郯之靈氣,有極其豐富的內涵和明顯的包容性。隨著通航及康乾南巡,臺兒莊引來了滿族文化、回族文化、高原文化、商旅文化和尚武之風,具有明顯的開放性特征。
3)臺兒莊的軍事地位。泇河開通,水陸交通便利,突顯臺兒莊的軍事地位。清咸豐年間(1851—1861 年),在臺兒莊及韓莊運河兩岸大規模起義的幅軍與政府的戰斗,持續時間長,規模宏大,動搖了清政府在魯南地區的統治根基。1938 年3 月國民黨戰勝日本的臺兒莊大捷,更是彪炳史冊的重彩之頁。1948 年11 月在淮海戰役的炮聲中,國民黨第23 綏靖區副司令何基灃、張克俠兩位共產黨員率國民黨59 軍兩個師、77 軍一個半師2.3 萬余名官兵,在臺兒莊和賈汪地方宣布起義。
韓莊運河的開鑿、興衰和發展演變,既證明了實施閉黃保運的措施得當,又體現了南北物資交流、航運事業發展的需要;既為兩岸大興農業提供了抗旱防汛的物質保證,又體現了人民大眾逐步認識自然,順應自然,改造自然,避水害興水利的智慧。韓莊運河的誕生和發展,無論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環境上都起到了積極作用,可以說是沿岸一帶人民的生命線,也是韓莊運河生命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