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振月


2011年皖南事變發生70周年之際,安徽省新四軍研究會編寫了《茂林悲歌——皖南事變全景掃描》一書,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轉眼10年過去了,重讀《茂林悲歌》,心中依然悲痛。
這是一段血染的歷史;這是發生在80年前的一樁讓天地同悲、令草木含恨的慘烈故事;這是抗日戰爭中江南一葉的千古奇冤;這是第二次國共合作中親者痛、仇者快的一曲悲歌;這是當時國民黨頑固派頭子蔣介石有領導、有計劃布置和預設陷阱,大規模屠殺作為其部屬的新四軍的罪惡陰謀。
在這場罪惡陰謀中,皖南新四軍9000多抗日將士,除不到2000人突圍外,其余均被剿殺、俘虜或失散。
北伐名將、新四軍軍長葉挺被無理扣押,關進囚牢。新四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壯烈犧牲。新四軍副軍長項英、副參謀長周子昆在突圍中被叛徒殺害。
包括新四軍高級干部張正坤、李子芳、馮達飛、黃誠、林植夫、肖正綱等在內的4276名干部戰士被俘后,關進“人間地獄”的上饒集中營,受盡百般折磨,其中張正坤等高級干部和一批共產黨員先后被集體屠殺。
著名音樂家、《漁光曲》《打回老家去》《抗敵歌》的作者任光,在突圍中身負重傷,犧牲后被國民黨軍砍下頭顱,掛在野外一棵大樹上示眾3天。
新四軍直屬教導總隊史紅鵑等7位女戰士,被國民黨軍追逼到東流山的一處懸崖,無處再去,把身邊僅剩的一顆手榴彈投向敵群,高呼“抗日必勝”“新四軍萬歲”的口號,手拉手縱身跳下萬丈懸崖。她們之中,最小的年僅17歲。
這些,都發生在皖南事變的罪惡陰謀中。
這場空前慘烈的千古奇冤,發生在安徽涇縣西南茂林。
茂林地處青弋江南畔,是一個山區古鎮,距縣城35公里。新四軍軍部所在地云嶺,在茂林以北20余公里處。茂林四面環山,東流山、齊云山傲峙東南,懸崖峭壁,山高林密。而涇溪、濂溪、古溪則環流其北,煙樹千重,蒼然翠郁。溪水隨山勢蜿行,山清水秀,堪稱勝景。正是在這樣一個風景如畫的地方,居然成為以蔣介石為頭子的國民黨頑固派殺害新四軍抗日將士的屠場!
據說,皖南事變那一年,茂林東流山滿山遍野生長著一種紅豆,碩果累累,逢雪天,紛紛跌落,紅艷艷于白雪之中,如烈士血滴,呈現著一種傷感的美麗。這不禁使人又想起唐代詩人王維的《相思》詩。王維這首詩寫的是寄托兒女之情的嶺南相思豆,而新四軍拋灑過熱血的東流山上的紅豆,則寄托著人民對新四軍的思念與回憶。1991年皖南事變50周年之際,一位叫郜磊的作家就以《茂林紅豆亦相思》為題,寫了一篇祭文,飽含深情,如泣如訴,再現了歷史真實的一頁。
為了讓人們永記這段歷史的真實,2000年12月,也就是皖南事變臨近60周年的時候,中共涇縣縣委、涇縣人民政府仿照英國古代壘筑“巨石陣”的創意,用數百噸東流山巨石,在茂林的一處廣場上壘成“41.1.7”字樣,作為“皖南事變發生地標記物”,并刻石紀事。銘文曰:
在全國人民奮起抗日之秋,新四軍英勇殺敵,屢建戰功;駐守皖南3年,軍民團結,魚水情深。豈料國民黨反動當局包藏禍心,既下令新四軍北撤,又集8萬頑軍圍剿9000人民子弟兵,釀成千古奇冤皖南事變。
青山作證,流水嗚咽。新四軍經至茂林地區,驟遭頑軍四面進攻,被迫自衛還擊。雖是敵眾我寡,猶依東流山主峰陣地,堅持戰斗7晝夜。頑敵兇焰彌張,戰士斗志彌堅,誓與陣地共存亡;熊熊戰火愈烈,民眾關懷愈切,心系戰士之安危。茂林各界,或翹首于長堤,或低語于廬巷,槍炮聲里祈望親人逢兇化吉;山鄉父老,或擔飯食于陣地,或筑工事于前沿,生死關頭軍民并肩浴血戰斗。終因實力懸殊,我軍彈盡糧絕,傷亡慘重。東流山失守,石井坑告急,軍部決定分散突圍。經歷血與火考驗之2000余名突圍勇士,嗣后成為抗擊日寇和頑敵之中堅,力挽狂瀾于民族危亡之秋,繼而為建設新中國作出貢獻。
壘壘巖石組成“41.1.7”數字,請記住1941年1月7日,此乃皖南事變發生之第一天。旬日事變,血雨腥風,天地昏暗,山川怒號,風云帶憤,草木含悲。堅持團結抗日,新四軍反被暗算,殉難將士光照日月;玩弄反共陰謀,反動派得逞一時,終成千古罪人。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黑暗,是非早已評判。
轉眼又到了皖南事變80周年。東流山的硝煙早已散盡,記述皖南事變的文獻、著作也已很多很多。但是,人們對它的興趣依然不減,它始終是中共黨史、軍史中的研究熱點之一。
這是為什么呢?因為近40年來,隨著國共兩黨和共產國際等各類文獻和歷史檔案的解密,人們對史料知道的越來越多,研究空前活躍,不斷有新的成果涌現,極大地豐富和開闊了人們的歷史視野。在這中間,皖南事變的研究也同樣不斷有大量豐碩的新成果相繼出現。作為一面歷史鏡子,這是一份寶貴的遺產,是一筆厚重的精神財富,人們可以從那里源源不斷地汲取智慧和力量。這正是人們始終關注皖南事變研究的根本動因。
臺灣方面同大陸一樣,也非常重視對皖南事變的研究。上世紀80年代以后,臺灣陸續出版了《蔣總統秘錄》、何應欽《八年抗戰之經過》、顧祝同《墨三九十自述》、徐永昌《求己齋日記》以及《抗戰建國史研究論文集》等著作,均有大量論及皖南事變的內容。其中《蔣總統秘錄》中的第16章:“抗戰的破壞者”;《抗戰建國史研究論文集》中嚴錦先生所寫的《皖南新四軍叛變事件之經過》一文,可謂特別引人注目。以往,大陸有些人看到國內出版的有關皖南事變的史料,有時會說“這是我們共產黨的一面之詞,不知國民黨是怎么說的”,《茂林悲歌》一書毫無保留地把國民黨方面關于皖南事變的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上述著作中的“精妙言論”一并附錄在后。“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相信廣大讀者能夠從比較分析中得出自己的判斷。
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是實事求是。所謂“實事”,就是客觀存在的事物,是已經發生和正在發生的客觀事實;“求是”,是從客觀事物、事實中,去研究、分析、求索,找出事物發生發展的規律性。這是判斷是非、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如果連事實都沒有搞清楚,甚至篡改、歪曲事實,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得出正確結論的。這是研究歷史必須遵循的鐵律。
鑒于張戎女士大量引證蘇聯的檔案材料,加以片面歪曲,肆意篡改和解釋皖南事變的真相,《茂林悲歌》除詳細敘述了皖南事變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外,特收錄海軍大連學院王真教授所寫的《皖南事變與蘇聯對華政策》一文附后,供讀者對比分析。又鑒于張戎女士一再強調毛澤東扣壓項英電報等情況,《茂林悲歌》特在第5章中詳細敘述了中央與新四軍電報往來的詳情,可供了解事情的真實原委。
真實的歷史不容忘記、不容歪曲、不容顛倒、不容篡改。歷史唯物主義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按照歷史的本來面目去還原歷史、認識歷史。追尋遠逝的不容篡改的歷史真實,是《茂林悲歌》一書的重要使命。
堅持用唯物史觀剖析歷史、審視歷史,從來不會僅僅從某一個具體事件出發,去判斷和概括整個歷史全貌。例如對國民黨的認識和評價,共產黨人向來認為它在一定歷史時期是一個革命的政黨。不然,就不會有歷史上的兩次國共合作。著名歷史學家楊天石在《中國國民黨黨史》一書“總序”中評述說:“如果從興中會算起……,自1894年至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是它的革命時期,其對象是腐朽、頑固的清政府;自1912年至1927年“四一二”政變前,是它的繼續革命時期,其對象是北洋軍閥。從1927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成立,至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克南京,是它統治全國的執政時期。1949年之后,則是它的退守臺灣時期。在這100余年中,中國國民黨在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留下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當然,在其歷史長河中,中國國民黨也犯過這樣、那樣的過錯,給中國人民帶來過許多災難。如1927年的‘清黨,對蘇區的十年圍剿,抗戰勝利后的三年內戰,等等。國民黨的功績和過錯都是中國歷史,是中國近、現代史的一部分,都應該科學地加以闡述和總結。”
毫無疑問,在第二次國共合作所進行的抗日戰爭中,以蔣介石為頭子的國民黨頑固派所掀起的三次反共高潮,也都是其所犯嚴重錯誤的一部分。特別是以皖南事變為最高峰的第二次反共高潮,幾乎把國共兩黨關系推向完全破裂的邊緣,對抗日救亡大業造成極其嚴重的損害。這一段歷史同樣需要按照歷史的真實面貌認真回顧和科學總結。實際上,共產黨人在提起和闡述三次反共高潮時,向來極其謹慎小心地把握實事求是的分寸。例如說到三次反共高潮的罪責,總強調是“以蔣介石為頭子的國民黨頑固派”,而與整個國民黨相區別。現在的青年朋友大多不了解這一用語的良苦用心,有的還以為在“國民黨”后邊加上“頑固派”是“多余的形容詞”,有的甚至把“蔣介石”與“國民黨”完全劃等號,這都是因為不完全了解當時政治、歷史環境的緣故。所以,還原歷史的真實,澄清和糾正對歷史的一些謬說,非常重要。
為什么會發生皖南事變?皖南事變是否是國民黨頑固派推行反動政策的必然結果?皖南事變是否是以蔣介石為頭子的國民黨頑固派有領導、有計劃制造的一場罪惡陰謀?讓我們追尋歷史的真實吧!
(作者為《茂林悲歌——皖南事變全景掃描》一書副主編)? ? ? ? ? ? ? ? ? ? ? ? ? ? ? ? ?(責任編輯 李贊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