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孟嬌 柳雪冰 石宇航
摘 ?要 ?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以及對比分析法等對唐山市四所中學進行了考察。在此基礎上,分別從唐山市青少年跳遠運動員訓練的環境、訓練方法、比賽的次數以及青少年跳遠運動員的心理現狀進行了相關了解,同時調查了教練員對青少年跳遠運動員的訓練安排以及心理輔導情況,并對比、分析了在基礎訓練方法下的跳遠成績與在專項訓練和心理訓練的方法下的訓練成績。
關鍵詞 ?唐山市 青少年跳遠 ?競技訓練
一、前言
青少年運動員的培養直接關系到我國體育未來的可持續發展。跳遠運動是運動員的重要運動內容之一,其在田徑眾多運動中是較為精彩的項目之一,它是一種速度力量型的田徑項目。跳遠因其助跑速度與彈跳力量的特點而對運動員的身體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因此對跳遠的訓練方法提出了一系列要求[1]。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唐山市四所中學,包括唐山市第十一中、十二中、開灤一中、唐山一中,共80名青少年跳遠運動員以及20名教練員。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查閱近五年來有關青少年跳遠運動技術與競訓的相關期刊文獻資料和科研成果,并對資料進行統計分析。
2.問卷調查法。向唐山市第十一中、十二中、開灤一中、唐山一中等80名青少年田徑跳遠運動員,發放調查問卷80份,向20名教練員發放調查問卷20份,共計100份調查問卷?;厥?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調查問卷100份,有效率100%。
3.數理統計法。統計分析唐山市中學跳遠運動員訓練情況,比賽次數,對唐山市青少年跳遠運動技術在比賽中的運用進行比較、對比較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和研究。
4.對比分析法。在基礎訓練方法下通過對比,分析跳遠成績與其在專項訓練和心理訓練的方法下的訓練成績。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唐山青少年跳遠運動員訓練環境現狀
通過對唐山市第十一中、十二中、開灤一中、唐山一中等中學的走訪調查,我們了解了唐山市中學的田徑跳遠訓練的情況、學校場地和設備、教練的水平、學校對體育訓練的重視程度。
63%的運動員與教練認為學校對體育訓練非常重視,21%的運動員與教練認為學校對體育訓練比較重視,16%的運動員與教練認為學校對體育訓練一般重視。綜上可知,唐山市各中學對體育訓練的重視程度偏高。此外,88%的教練學歷水平為本科學歷,12%的教練學歷水平為大專學歷,教練員最高水平為本科,訓練方法多為速度訓練與技術訓練為主。
唐山十一中與唐山十二中每周訓練1~2次的分別占比30%,每周訓練3~5次的分別占比30%,每周訓練次數5次以上的分別占比40%。開灤一中每周訓練1~2次的占比35%,每周訓練3~5次的占比30%,每周訓練次數5次以上的占比35%。唐山一中每周訓練1~2次的占比30%,每周訓練3~5次的占比40%,每周訓練次數5次以上的占比30%。
(二)唐山市青少年跳遠運動員訓練方法分析
有67%的教練員認為在基礎訓練階段應主要以全面身體素質訓練為主,83%的教練員認為基礎訓練階段的組合形式訓練應以速度訓練為主,79%的教練員認為在專項提高訓練階段應以技術訓練為主。
通過對運動員心理素質訓練前一個月成績和訓練后一個月成績的比較,唐山市青少年運動員在接受心理訓練前的平均成績男生最高為6.07m,女生最高為4.46m。在接受心理訓練后的平均成績男生最高為6.12m,女生最高為4.53m,上漲幅度都在5cm以上,其中上漲幅度最大的為10cm。
(三)唐山市青少年跳遠運動員比賽次數分析
運動員可以在比賽中看到自己的缺點,并可以看到當前自己的訓練水平。運動員多參加比賽,可以積累比賽的經驗,適應比賽的氛圍,有利于運動水平的發揮或超水平的發揮。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唐山市青少年運動員的訓練環境較好,學校對此也比較重視,但教練員的學歷水平還有待提高。
2.在基礎訓練階段,大多數教練員在專項技術、速度、快速力量訓練方面的訓練思想,基本符合現代運動訓練的理念,但有必要進一步制定具體的訓練計劃和訓練安排方法,提升運動員的全面身體素質。
(二)建議
1.可以邀請外地運動訓練方面的專家和優秀跳遠教練員來唐山講學,提高教練員的理論知識以及訓練水平;加強唐山市青少年跳遠運動員教練員的業務培訓工作。
2.在跳遠運動中,必須要有重點地進行訓練,充分發揮體育教練的優勢。體育教練要同時注意青少年的速度和力量,如此才能使運動員在跳遠比賽中獲得更好的成績[5]。
參考文獻:
[1]虞軼群,季瀏,李群,等.對上海市青少年跳遠訓練現狀的調查分析[J].體育科研,2012,33(01):68-71.
[2]李靜.對青少年跳遠訓練方法的探討[J].青少年體育,2018(03):112+129.
[3]閆東紅.青少年跳遠訓練措施[J].明日風尚,2018(18):395.
[4]靳磊.唐山市市區少年跳遠運動員訓練的調查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
[5]張炯.青少年跳遠訓練特點和方法[J].山海經,2019(1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