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萍
摘要:近些年來幼兒園的幼小銜接工作越來越引起教育專家及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因此,幼兒園與小學的銜接問題也成為了我們當今社會研究的重要課題。在常規的幼兒園教育當中,幼小銜接的工作是幼兒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工作,《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因此隨著幼兒教育課程的改革和發展,面對即將進入小學的孩子,幼兒園與小學應該怎樣配合與銜接才能幫助孩子順利的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呢?
關鍵詞:幼小銜接教育小學幼兒園家庭
一、幼小銜接的現狀
教師對“幼小銜接”的過渡工作認識不夠深,對于一年級的教育教學工作有時往往直接“小學化”;家長對孩子、對學校、對教師的期望過高,執著于孩子的成績,而忽略了孩子德、體、美、勞等其他方面的培養和發展,無形中給學校和老師增加了壓力;孩子對升入小學后的要求適應周期過長,特別是個別孩子從剛剛入學哭鬧直到愿意上學需要近一個月的時間,意志力比較薄弱;家庭條件教好的孩子相對來說更嬌氣。一年級的教材與防止幼兒園“小學化”的教學要求有些不銜接:一年級教材內容較多,教學目標較高,對于農村小學一年級在幼兒園還未完成漢語拼音字母認讀等知識準備,到一年級后就要一學期內完成漢語拼音字母等的認讀、拼寫、應用,教師與學生都覺得有壓力。
二、幼小銜接的意義
幼小銜接是我們整個教育階段中一個很重要的銜接環節,銜接得好壞將直接影響到孩子未來的發展,因此,這個問題一直以來都引起了教育工作者、家長與社會較大的關注與重視。若幼小銜接工作沒有做好的話,將會對幼兒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一定的影響。比如在心理方面會存在自信心不足,精神壓力較大等;在身體上的反應則會表現出吃不下,睡眠質量差、身體疲憊等現象;有些更嚴重的可能會導致孩子社會性方面的不足,比如交際能力差、害怕上學,以及學習成績落后等。當今社會大部分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全家人都對這個獨子或者獨女很溺愛,使他們容易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以及所有人都要“為我服務”的心理要求,這種心理傾向和要求與社會交往所需要的“平等合作”等原則形成突破,長期這樣,會使孩子們缺乏與人交往、合作的機會,這些孩子身上多少會存在著不合群、自私等影響社會過程的表現。
三、幼兒園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銜接工作
(一)端正思想,改革思路
以堅持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堅持以幼兒為本,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原則,將幼兒園和小學密切結合。以勞動教育為契機,做好幼小銜接一日生活教育,讓幼兒在身心、生活、社會和學習方面做好入學準備,從而達到促進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
(二)轉變觀念,初建課程
這幾年,幼兒園一直都在提倡“去小學化”,讓幼兒回歸到游戲中,讓幼兒在學中玩,在玩中學,我們也一直堅持著這個理念,但家長和社會對于學前教育的認識與期待仍有不合理之處,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認識不足,導致部分家長在孩子幼兒園階段片面追求“小學化”,在小學階段片面追求智力發展,忽略了孩子的全面健康發展。他們認為孩子即將要進入小學了,大班幼兒應該要進行拼音、寫字等知識的輸入。為了消除他們的顧慮,我們通過召開家長課堂,利用圖文并茂的形式,給家長講解幼兒園小學化的危害。并通過給家長們介紹幼兒在園的一日生活流程,讓家長對幼兒園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我們通過開展家園聯動“齊迎入小”活動,組織家長參加幼小銜接專題培訓,傳達國家教育部頒布的各項針對幼小銜接的有力措施,使家長對幼小銜接有個全面的認識,積極爭取家長和社會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其次,開展調查問卷,摸底了解情況后,組織家長參加幼小銜接專題培訓。
(三)師資交流,拓展課程
1.通過“強師聯手”統一步調活動,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教師輪崗模式,讓幼兒園大班教師與一年級教師相互進行職場體驗,相互了解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需求,從而使教師與教師之間能夠從教學模式、孩子的心理、孩子的社會適應性發展等多個方面進行交流探討,相互配合。其次,進行教師座談會,一年級教師與大班教師就學前教育五大領域知識如何教授的問題進行探討。主要針對于幼兒園如何做好去“小學化”以及小學“零起點”等教學問題進行探討與交流。
2.通過師生結對“無縫銜接”活動,讓小學一年級師生與幼兒園大班級師生進行班與班之間的結對子活動,讓師生之間能更直接的了解到兩個年齡段的常規性活動。幼兒園應和小學進行密切聯系,加強兩個學段之間的雙向銜接。準確把握幼兒園和小學兩個不同學段的教育要求和工作特點,建立健全幼兒園和小學協同育人長效機制。
3.通過幼小聯動“牽手學技”活動,讓一年級兒童帶領大班級幼兒在生活上、學習上進行一些力所能及的技能技巧方面的學習,提前把各項本領學好。
4.通過勞動教育“實踐育人”活動,使勞動教育融入各學科教育,提高幼兒的勞動意識。讓孩子自己通過實踐親身體驗勞動過程,并且掌握一些初步的勞動技能技巧。
(四)系統推進,夯實課程
在開展幼兒和兒童間交流活動、推進幼小教師間的合作與發展的基礎上,建立勞動教育檢查制度,促進勞動教育的順利開展。我們設置一些勞動教育類的區角活動,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以及勞動意識。開設“父母課堂”課程,教會父母做最好的老師,使學前教育政策方針在家長中得到普及,使家長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此項工作中來。
(五)提早準備,營造氣氛
1.生活準備
首先,在家里,家長指導孩子多開展一些相對安靜的活動,如聽故事,看圖書,既能培養孩子的傾聽能力,又可以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其次,為孩子提早準備合適的學習用具,并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從大班開始,家長應該有意識的讓孩子單獨睡,讓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用品,并學習整理自己的學習用品。并配合教師培養幼兒正確的書寫姿勢,為順利適應小學生活作準備。
2.作息準備
調整好幼兒的作息時間。讓幼兒的作息時間與小學的作息時間相匹配,讓幼兒養成按時睡覺、按時上學的相對穩定的作息制度,讓幼兒有時間概念、生活節奏。
幼兒園與小學的銜接問題是幼兒園、小學和家長都非常關心的問題且非常重要的問題,但我們不能操之過急,只要我們家園攜手,正確的引導,我相信孩子們會順利度過這個人生中重要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