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萍
物理學是一門很有趣的學科,通過它可以認識世界,學習物理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還可以教導學生利用觀察、探究等方法去通過動腦思考和動手實驗解決實際問題。但是物理規律的得出需要在實驗的基礎上經過縝密的思考和理性的思維,這對初中學生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現在畢業班題型繁多,種類復雜,學生分析題時找不準方向,成績不理想,導致學生面對學習時有一些負面情緒。針對上述現象我們物理教師必須認真思考,尋找提高成績的方法。通過在課堂上與學生的互動了解到影響物理成績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缺乏理性思維
物理是以實驗探究為基礎的學科,動手實驗,經歷探究,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學習方式。教材每出現新的知識,概念,定理等都是先做實驗或實驗推理或對比分析或類比得出的,比如在講解速度時,先討論如何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以百米賽跑為例有的學生認為跑在前面的跑得快,有的學生則認為先到終點的跑得快,然后師生共同討論抽絲剝繭得出相同時間比路程或相同路程比時間兩種方法都可以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從而得出速度的定義。初中物理知識點較多,學生對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理解的不深入導致做題時抓不住重點成績低。八年級開始學習物理多數都是十三四歲的孩子,很難形成理性思維模式,導致學生對知識的形成過程理解不深不透,做題時表述不清不準。所以學生只掌握了基本概念和定理定律是不夠的,還必須掌握解題技巧理性思維將理論知識應用在做題中,才能有效提高物理成績。
二、缺少逆向思維
冰能化成水,水能結成冰,這是對立存在的,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學生能理解的逆向思維。俗話說反其道而行,解題時可以從問題入手深入地進行探索,逆向思維解題的顯著特點就是從問題入手,找到已知運用有關概念、定律、公式找出與未知有關的物理量,理清思路,確定解題脈路。例如:某品牌的無人駕駛汽車在一段平直公路上勻速行駛6.9km,用時5min45s,消耗燃油1.4kg,已知汽車的牽引力是2000N,燃油的熱值是6.9×107J/kg,假設燃油完全燃燒,請計算汽車發動機的效率?解此題的最好思路就是逆向思維,從問題入手,燃油汽車的效率是有用功與所用燃料完全燃燒釋放的熱量之比,,所以先求有用功,結合已知牽引力和路程即可求出。然后在考慮燃料完全燃燒釋放的熱量,在分析題干找到燃料的質量和熱值,利用公式計算熱量,最后計算效率。在學完慣性定律之后,有的同學提出:不受外力的物體可以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那么逆向思維,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物體都沒有受到外力呢?學生們討論后發現靜止在地面上的物體受到重力和支持力,不是不受力,從而引出平衡力,學生也很快掌握并理解了平衡力。
三、坐享其成懶于動腦
只學習不思考等于沒學,只是空想而不學習亦毫無收獲,所以學習時要身體力行,把“學習”“思考”“行動力”統一的結合起來。可是現在有的學生已經沒有“思”“行”的過程,在學習上懶于動筆動腦,得過且過把學習當成負擔。學習懶惰的孩子多數在生活中特別散漫,比如不注意儀表衣服不整潔,不注意儀容較長時間不洗頭。經常遲到早退。而使生活有規律,有固定的作息時間才能矯治孩子懶惰的習性。比如老師講課前能預習本節課學習的內容,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在老師講課的過程中,認真聽講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做練習時,結合本節知識點融會貫通,在復習時緊緊跟住老師的步伐,查漏補缺,穩步提高。思維懶惰導致行為懶惰,這是影響成績的關鍵,即使是牛頓親自實驗并講解牛頓第一定律,學生懶惰不聽不學,那他也學不會牛頓第一定律,教師永遠也教不會一名懶惰不學不思不行動的學生。所以要讓學生勤奮起來,“學”“思”“行”統一才是提高物理成績的關鍵。
四、知識整合能力差
現在,有些學生知道學習的重要性,但不知道怎么去學,學習總是浮于表面,這也是引起學習效果低下的原因之一。電學內容貼近生活實際很多現象在生活見過,但是在知識整合上卻很差,比如串聯電路各處電流相等規律是電學重點知識,很多學生記得很準,可是做題時卻不用此知識。電功,電功率這部分涉及到的公式多,所以在選擇時需要根據電路的連接以及已知條件分析。比如兩個定值電阻串聯時選擇哪個公式比較電功率的大小,應該根據串聯電路電流相等來控制變量,再根據電阻的大小進行比較。又比如控制變量法是物理探究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在探究“電功率跟電壓的關系”時,兩個小燈泡串聯的目的:控制通過兩個燈泡的電流相等;在探究“電流的熱效應跟電阻的關系”時,連個電阻串聯的目的:控制電流相等,通電時間相等。有的同學無法整合知識點,只能生搬硬套致使失分多,難學的知識若我們能夠掌握其中的方法,技巧,要領,做到知識點的整合,注重練習善于總結,發現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提高成績就不是難事。
通過動手動腦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也可以通過開展小實驗,小設計,小制作體驗學習的快樂,激發學習樂趣。總之,物理學學習的是電學,力學,熱學,光學,聲學,磁學的有關知識,物理知識與生活密切相關,生活中的很多現象都需用物理知識解釋,物理學即有知識性又有趣味性,關注物理,關注科技,關注社會,關注他們之間的相互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