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振東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是來源于生活的高雅藝術
1.他山攻玉,守正出新
如今教育領域日新月異,不斷更新,需要教師解放禁錮思想,大膽突破,敢為人先,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主導本堂課的教學方式、教學效果,整堂課下來教師滔滔不絕,但并不注重學生獨立思考判斷事物的能力,這使得一些學生存在被動學習的狀態,教師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前提下,更該注重學生思想政治建設,使思想道德、法制建設成為一池源源不絕的活水,涓涓細流灌輸學生內心。因此,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觀念,化被動為主動,引導鼓勵學生自我探究、創新思維、勇于革新,嚴禁拘泥于課堂,以別具新穎的形式激發對道德與法治的認識,要做到課上不僅傳播知識,且要傳授美德,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幼小心靈中扎根生芽,這也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關鍵目的,對學生的品德教育、健康成長有著非常積極的影響。
2.緊貼生活,利用身邊故事啟發教學
道德與法治來源于生活,又緊貼生活脈搏。課程標準提到,道德與法治教學必須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只有做到貼近孩子生活實際,才能產生聯系促進學生成長[1]。如一年級上冊第十課《吃飯有講究》一課中,穿插了如何洗手的六個步驟,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在吃飯之前要養成勤洗手、會洗手的好習慣,教師可依據教材內容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引導學生說出吃飯時還應該注意哪些衛生習慣,加強學生良好的就餐行為,有利于養成學生不挑食愛吃飯的好習慣。
教師用生活實際案例和淺顯易懂的語言講解教材,使教材更有張力,更富有生命力,比僵硬死板性的教學方法更具有活性,使道德與法治更有感染力與影響力,便于從身邊、從生活領悟新時代新思想的內涵。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磐石
1.初心如磐,知行合一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為了更好地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師應重視從學生出發,將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教學中肩負的責任[2],讓責任擔當成為思想教育中的堅實力量,深深植根于學生心中。
如在進行四年級下冊第九課《生活離不開他們》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挖掘身邊的素材,讓學生認識各行各業、千千萬萬奮斗在一線的廣大勞動者,在通過多媒體信息圖片和視頻切入的方式,可將日常生活中凌晨清掃冰雪的環衛工人、在暴風雨中指揮交通的交警、在手術病房中搶救生命的醫生、在火災中奮力撲救的消防官兵等等場景,一目了然,清晰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懂得在我們身邊有一群默默無聞,辛勤工作的人,感受廣大勞動群眾的艱辛,體會勞動最光榮的含義,養成熱愛勞動的優秀習慣,充分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在正確良好的導向下,學生心中能生出責任之花,燃起光明之火,更利于更好地成長與發展。
2.砥礪深耕,家國情深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旨在培養學生的德育觀,德育觀的培養絕非依靠灌輸就可以實現的,而是需要在“無聲勝有聲”的浸漬中潛移默化的提升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內化和對道德與法治課內容品格的接受[3]。
如三年級上冊第十二課《家庭的記憶》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能說出家庭的發展變化,從變化趨向能窺析社會發展的腳步,增強對家庭生活的認識。在上課環節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說說家庭發展的氣息,有什么樣的家風、家規、家教,引導學生從一個家庭的發展歷程,進而能感受到一個時代的滄桑變化。教師要教育學生懂得勤儉持家的道理,重視家庭的傳統觀念,家和萬事興的傳統美德,使學生從小樹立家庭責任感和歸屬感。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注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教、家風的形成與建設,這樣能有效構建良好和諧的氛圍性教育。
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時,應基于小學教育的實際培養目標,將教育工作與之結合,在各個教學環節中都注重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及實踐,并在日常生活中學以致用。
三、小學道德與法治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
作為教育工作者,嘉言懿行是必不可缺的,教師的好德行可以影響學生的一生。如在《詩經》中有“颙颙昂昂,如圭如璋,令聞令望,豈弟君子,四方為綱。”可見美好的德行自古以來是多么重要。而《道德與法治》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風帆,規范和引導人的思想與行為,且承載著豐富的精神內涵。在德育教育工作中,人是教育工作的最終指向,以人為本的德育觀念應該擺在整個教育環節中最重要的位置,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為學生樹立良好健康的思想道德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銖積寸累、任重道遠的過程,這種緩慢漸進的方式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復雜性和長久性,也說明了一個人的健康成長需要漫長久遠的時間。
思想政治教育的復雜性在于學生的多樣化。學生由于家庭環境、外力因素等導致其性格、品質、行為、言語上多有不同,教師作為德育工作的引導者,要關注學生的思想走向,挖掘內心深處困惑疑慮之處,經常與學生交心交談,找到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傳播社會上感人至深的正能量,讓思想道德、核心價值細微到實處而不是空洞抽象,凌駕于生活的高高在上。
思想政治教育的長久性關鍵在于要持之以恒。能夠堅持必然是勝利,那么對人產生的影響也是日雕月琢,深刻至心。教師是三尺講臺上的引導者,是傳播思想、播撒熱忱、塑造靈魂的一盞明燈,同時肩負著時代重任,教師要在課堂上作出正確教育,什么事應該做,什么事堅決不該做,有了堅定的政治信仰,才能教育引導好學生遵紀守法、勤儉誠實,要把對家國的愛,對教育的愛,對學生的愛融合為一。立德樹人需要持之以恒,并非三分熱血,這種思想教育是從無到有,從模糊到明朗,從懵懂到成熟,從膚淺到堅定,要一點一滴、循序漸進,要像白楊一樣從幼嫩小苗到枝葉繁茂,深深扎根學生心靈。
四、總結
總之,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各類學科的“掌門人”,《道德與法治》發揮的作用是巨大的,在鉆研教材和研究課堂上,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前進動力,突出教師是領路人的核心位置,沖擊固有的教學模式,革新教學理念、打破常規性的傳統思維,因此更利于提升《道德與法治》的重視程度,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價值觀念,形成良好的行為素養及個人能力,這樣利于實現價值觀教育及素質教育,讓這門課真正“動”起來,發揮主導作用,促進學生健康快樂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