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小青
隨著“雙減”政策的重磅落地,一場新的教育改革向我們走來。在新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如何科學布置小學英語課后作業值得我們深入探究。
筆者認為,只有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多層次、多形式、多需求、多維度地布置作業,實現作業分層、彈性、多樣化、個性化,才能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鞏固知識、發展能力、提升素養,最終實現作業的學科育人功能。
本文以《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高中課標》)為理論依據,結合外研版《小學英語(一年級起點)》教材,提出了以下作業設計的有效路徑。
一、創新形式,開發“菜單式”作業
尊重差異、因材施教,是教育工作中應遵循的基本原則之一。而傳統的作業形式中,所有學生都“吃大鍋飯”,學優生、普通生和學困生“一刀切”。
在“雙減”背景下,教師需要點燃教育智慧,創新作業形式,開發出“菜單式”作業,讓課后作業充滿更多的選擇性和開放性。
《高中課標》提出了“英語學習活動觀”,強調教師要設計學習理解類、應用實踐類、遷移創新類等將語言、思維融為一體的主題探究活動。筆者以為,以“英語學習活動觀”為引領,“菜單式”作業可以包括以下三類:學習理解類作業、應用實踐類作業、遷移創新類作業。
(一)學習理解類作業
學習理解類作業旨在鞏固和夯實學生的英語基礎知識,比如認讀單詞、朗讀課文、書寫重點句型等。
(二)應用實踐類作業
應用實踐類作業旨在培養學生運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比如利用可視化的思維工具梳理課文內容并進行復述。通過思維支架和語言支架的搭建,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三)遷移創新類作業
遷移創新類作業旨在提升學生運用英語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創編并表演英語情景劇、制作英語宣傳海報等。
以外研版英語五年級上冊Module3為例,學生在本模塊的兩個單元分別學習了西方的兩個傳統節日即萬圣節和復活節。課上教師從“Time,Costumes,Activities,Symbols”這幾方面繪制了關于“萬圣節”和“復活節”的思維導圖,并帶領學生借助思維導圖有邏輯地介紹了這兩個西方節日,課后教師設計了如下“菜單式”作業。
學習理解類作業:朗讀課文和書后單詞;應用實踐類作業:繪制關于“萬圣節”和“復活節”的思維導圖,借助導圖有邏輯地介紹這兩個西方節日;遷移創新類作業:以“My Favourite Chinese Festival”為主題設計一份英語小報抑或是繪制關于“My Favourite Chinese Festival”的思維導圖,結合思維導圖完成英文書面寫作。
綜上可見,“菜單式”作業是教師以學生的個體差異為出發點,基于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開發出的不同難易、不同形式的作業。有了“菜單式”作業,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實際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進而實現自身能力的發展。
二、立足生活,開發“實踐型”作業
《高中課標》提出,教師要以意義為引領,語篇為依托,設計一系列體現綜合性、關聯性、實踐性特點的教學活動。課后作業是鞏固、拓展、提升課堂所學的重要途徑,同樣需要體現綜合、關聯、實踐的特點。
在“雙減”背景下,教師應結合教材單元內容,深入研究學情,充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開發出“實踐型”作業,讓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
以外研版英語四年級上冊Module1為例,教師圍繞“介紹自己的好朋友,感受友誼帶來的美好”這一單元主題,結合學生“樂于動手實踐”的特點,設計了以下實踐型作業:用圖文并茂的方式制作好朋友的名片。名片上的內容有:English Name, Age, Appearance, Hobby, Personality等。學生可以在名片上畫出好朋友的肖像,也可以貼上好朋友的照片。這一作業形式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他們完成名片制作的積極性很高,都想把自己的好朋友介紹給其他同學。
學生完成名片制作的過程中,他們關于English Name, Age, Hobby, Personality等方面的知識儲備得到激活,同時他們在Module1中新學的使用“He’s got/She’s got ...”結構描述人物Appearance的語言知識得到運用,如學生在卡片中使用了“He’s got big and round eyes. She’s got long and black hair.”等句子來描述朋友的外貌特征。之后的學習中,教師利用每節課的課前兩分鐘開展English Show活動,讓學生將制作好的名片進行展示,同時結合名片內容,將自己的好朋友口頭介紹給全班同學。在展示的過程中,學生進一步增強了英語學習自信和完成作業的成就感。
綜上可見,“實踐型”作業是教師以學生的實際需求為出發點,基于學生樂于動手實踐的特點,開發出的樂享實踐、自主探究的作業。有了“實踐型”作業,學生手動、腦動、心動,使用英語做事情,提升了語言運用能力。
三、基于主題,開發“單元化”作業
《高中課標》指出,“單元”是承載主題意義的基本單位。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立足于主題意義探究。課后作業是鞏固、拓展、提升課堂所學的重要途徑,也應基于單元整體視角進行設計。
在“雙減”背景下,教師應充分挖掘單元內容的主題意義,以單元主題意義為引領,科學編排作業內容,開發出“單元式”作業,并及時反思、優化單元作業設計。
綜上可見,“單元式”作業是教師以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升為出發點,基于學生探究單元主題意義的過程,開發出的不同課時、層層推進的作業。有了“單元式”作業,學生可以不斷探究主題意義,學會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最終達到學科育人的目的。
結語:
總之,在“雙減”背景下,如何實現小學英語課后作業減負增效是一個值得不斷探究的課題。這就要求我們所有英語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不斷更新教學理念、不斷付諸實踐、不斷反思優化作業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