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妍
音樂給人以愉悅和美感,保持學生良好的心境,提高音樂審美能力成為音樂教學的首要目標,如何通過音樂實踐活動提高學生音樂審美能力呢?要使學生置身于良好的音樂活動環境之中,最好的方法莫過于親自參與實踐活動,豐富的情感體驗有助于學生產生審美愉悅。作為音樂教師,我們要善于發現和挖掘音樂教材中的審美因素,并將自己對音樂的感悟及審美體驗積極地融入對教材的分析處理之中,在教學中,以美的歌聲、琴聲、語言、動作將音樂的“美”傳達并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引導、幫助他們積累審美經驗,形成健康的音樂審美觀念,在音樂實踐活動中獲得審美愉悅,提高音樂審美能力。
一、創設美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創設美的情境、喚起審美注意
音樂是一種以流動的音響塑造形象的情感藝術,音樂教學中教師就要創設一種可以讓學生聽、視、感、觸的情境來激發學生的情感。美的情境可以通過教師的教學語言、音源、繪畫等方面去創設。重視組織教學,組織教學本身就是審美施教,它具有兩個顯著的審美特征:第一,中斷學生的日常意識,喚起審美注意;第二,點燃學生的情感火花,燃起對音樂的審美渴望。當學生進入一種特殊的環境,耳聞目睹的都是美的形象時,新鮮感和好奇心油然而生,這時,教師優美的語言、親切的目光很快可以將學生的情緒引領到輕松和諧的氛圍之中,這種美的情境可以點燃學生音樂審美的渴望,這種心理體驗就是審美心境,是一種對音樂審美極度期待的情緒。
2.激活學習興趣、培養審美感知
音樂教育的任務就是要充分挖掘每個人的愛樂天性和習樂潛能,最大限度地發展音樂興趣、愛好,使其逐漸提升為一種穩定、持久的心理品質。保持一種學習音樂的積極心態和愉悅體驗,學生才能真正體會到音樂的樂趣,長久留于心中,成為他們心中最美好的東西。
教學中,我經常設計趣味游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參與熱情,使其處于愉悅的心理狀態,誘發音樂審美感受、豐富他們的審美情感,將學習轉化為審美探索活動的過程。
二、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在音樂實踐活動中獲得知識技能
知識技能作為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整體素質中音樂文化素質的需要,也是學生進一步學習音樂的基礎。音樂知識不僅僅體現為樂理知識,它還包括音樂基本表現要素和音樂常見結構以及音樂體裁、形式等知識,尤其是涵蓋了音樂創作知識和音樂歷史知識,以及音樂與相關文化藝術方面的知識。知識技能要求是學生應該掌握的最低標準,在讀譜知識、視唱聽音方面未作詳盡闡述,可以說其要求是“隱性”的。例如:學習3/4拍,過去要求學生學會3/4拍的概念;現在更關注要求學生能夠判斷出3/4拍的節拍,并感知強弱規律在不同歌曲,如:《法國號》和《拉勾勾》中的不同表現作用。相比而言,前者強調對知識概念的掌握;而后者則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即:對音樂體驗、鑒賞的過程,需要學生運用已有知識經驗來判斷音樂節拍。通過對兩首節拍相同,情感不同的歌曲比較,學生可以感受到節拍在不同歌曲中的表現作用,這種對比感知的方法有助于他們積累審美經驗、提高鑒賞能力。可以說現在對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要求比以往提高了,只有將概念轉變成學生能力才能真正實現:為學生發展服務。
三、以音樂為本、在音樂實踐活動中滲透學科綜合
《課標》理念中強調:“音樂教學的綜合包括音樂教學不同領域之間的綜和;音樂與舞蹈、戲劇、影視、美術等姊妹藝術的綜和;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綜和”。“綜合有益于改變人格的片斷化生成而向人格的完整化和諧化發展;能幫助學生理解音樂作品內涵。”我認為:學科綜合的前提是保持音樂學科自身特點,在恰當單元實施多學科滲透的綜合性教學。其宗旨是:通過綜合,深入加強對音樂的理解,更全面地建立起音樂自身與生活、實踐及相關學科的聯系。強調音樂體驗的開放性,強調通過人與音樂的交往來理解音樂理解自我。包含內在心靈和外部形體運動參與對音樂的理解。教學中我是通過這樣途徑來體現:
學生接受音樂教育的途徑多種多樣,音樂教育必須保持開放的態勢,通過音樂與其他學科的聯系,讓學生在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中尋找平衡點與連接待點,從另一途徑豐富音樂學習內容。
總之,教學中要以音樂作為主線,通過具體的音樂材料構建起與其他藝術門類及其他學科的聯系,在音樂實踐活動中滲透了學科綜合。
四、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將音樂置于文化背景進行闡釋
“育人為本”是音樂教育核心,人的發展不僅需要知識技能,更需要將學科置于文化的背景中進行闡釋。僅僅學習音樂是不夠的,還應該在學習音樂過程中了解文化。任何一種音樂都首先是特定文化的產物,它本身就是受著文化定義的。離開了文化,這些建立在形式和技術上的學科便成為懸浮在半空的、無根基的東西,以這樣的方式所形成的解釋自然是不徹底、不到位不具本質性的。(劉承華)國際音樂教育學會在《世界文化的音樂政策》中指出:“當音樂被置于社會的和文化的語境中并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它才能獲得最佳的理解。” 音樂教學不僅僅是對音樂本體知識的學習,還要通過音樂去了解多元文化。
在文化的背景中闡釋音樂不是簡單的“音樂+文化”而是“以音樂為本、文化為源”的教學,音樂是了解世界的途徑之一。把音樂教學看作是通過音樂認識世界的過程,讓學生感受世界音樂是多么豐富多彩,各民族對音樂的認識以及音樂在各地的作用是多么與眾不同,世界音樂中蘊藏著豐富的人類文化寶藏。例如:在非洲,音樂的節奏充滿了“神”的象征,因此,節奏成為非洲人生命的靈魂;在我國先秦時代,編鐘的音響體現了先秦時期祖先們已擁有相當數量的樂器、一定規模的歌舞形式以及深邃的美學思想。這就要求藝術教師具有獨到視角、靈活整合課內外教學資源、擴大學生的音樂文化視野,開拓學生學習空間。
綜上所述,音樂教學應突出音樂學科特點,以學生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音樂知識技能為基礎,豐富完善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關注學生的體驗與情感態度,使他們在音樂實踐活動中進行審美感知、豐富審美情感、發展審美想象、深化審美理解、獲得審美愉悅,全面提高音樂審美能力,五育共舉,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