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智一,曹 蕾
(哈爾濱市水利技術服務中心,哈爾濱 150001)
“十三五”時期,國家進一步加大對哈爾濱市水利工作的支持力度,積極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方針,牢牢把握“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水利改革發展總基調,聚焦打贏“水資源保護”、“水污染防治”、“河湖清四亂”等三大攻堅戰,真抓實干、攻堅克難,全面完成了“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
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強化水資源“三條紅線”剛性約束,全市用水總量控制在72.77×108m3范圍內,地下水用水量控制在19.85×108m3范圍內。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大力實施縣域節水型社會建設,完成6個縣(區、市)節水型社會創建。加大地下水超采區治理,主城區地下水超采區面積縮減至75.05 km2,地下水位持續回升。新建通河縣二甲溝、尚志市幸福溝、依蘭縣丹青3座中型水庫,完成尚志市三興、勝利、惠民等水庫除險加固工程。
實施松花江干流治理工程(國家172項重大水利工程項目之一)建設,新建堤防48.02 km、加高加固堤防193.09 km,新建改擴建穿堤構筑物34座;實施6條松花江主要支流綜合整治及34條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松花江干流哈爾濱城市堤防防洪標準達到50~100年一遇,縣城城鎮堤防防洪標準達到50年一遇,干流郊區和農村堤防防洪標準達到20~30年一遇;拉林河、呼蘭河、螞蟻河、牡丹江、倭肯河等主要支流重點河段防洪標準基本達到10~50年一遇。加強山洪災害預警系統建設,實現了全市416個易發山洪災害村屯預警系統全覆蓋。成功抗御了干支流編號洪水特別是2019年“7.30”阿什河洪水、2020年三次臺風等洪澇災害,實現了零傷亡。及時完成各類水毀工程修復和保春灌水源工程建設,最大程度地減輕了春旱和夏伏旱不利影響。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讓農村人口喝上放心水”的指示精神,聚力精準扶貧,以超常規措施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統籌實施鞏固提升及維修養護項目,實現全市農村安全飲水全覆蓋,解決了4 451個屯農村飲水問題,受益人口199.33萬人;農村集中式供水率達到92%,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2%。全市萬畝以上灌區達到83處、總灌溉面積達到17.700 7×104hm2;實施通河縣東部提水灌區以及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建設,完成高效節水灌溉農田面積2.582 3×104hm2,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由0.60提高到0.61。
大力開展全國首批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建設,按照“一江兩岸、一主兩翼、南北雙廊、多點共生”的布局,以“六大體系”建設為主線、“十六項重點示范工程”為帶動,圓滿完成各項試點任務,初步實現了“大江安瀾,湖庫明凈,內河水秀,灘島生態”試點目標,順利通過國家驗收,評估分位居東北四省區第一、全國45個試點城市前列。基本完成46條城區水系綜合治理任務。實施木蘭縣坡耕地綜合治理以及尚志市、五常市、賓縣侵蝕溝治理等國家級重大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32.561 3×104hm2。開展了螞蟻河、阿什河等兩條河流生態流量保障方案編制工作,科學確定重點斷面生態流量和保障措施。
全面建立四級河湖長責任體系,全市共設立各級河湖長421 0人,實現了河湖全覆蓋。重拳出擊“清四亂”,清理整治河湖“四亂”問題2 234個。全面推進河湖規劃劃界工作,完成328條河流劃界以及238條河流岸線規劃、22條河流采砂規劃任務。節水型社會建設步伐加快,印發了《哈爾濱市節水行動實施方案》,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深化落實,各項控制性指標全面完成。
深化“放管服”改革,簡化整合取水許可、河道管理范圍內建設項目工程建設方案、洪水影響評價、水土保持方案等投資項目涉水行政審批;加快“互聯網+政務服務”一體化建設,取消、整合、下放多項行政審批事項,涉水行政許可事項全部實現“最多跑一次”和網上服務功能。試點引領推動水價水權制度改革,以尚志市河東灌區為試點,開展農業綜合水價改革試點建設,帶動全市農業水價水權制度改革全面提速。落實黨政機構改革的要求,全面優化機關內設機構和直屬事業單位職能、機構和崗位設置,切實提升工作效能,按時完成機構改革任務。
總體上看,通過“十三五”時期大規模水利建設,我市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續穩定提升,大江大河防災減災能力基本形成,城鄉供水保障能力持續提升,水生態環境狀況得到改善,有力保障了全市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與國家節水優先戰略要求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全市各業萬元GDP用水量90 m3左右,城鎮管網漏損率在20%以上,非常規水源利用率為15%,用水效率偏低。區域之間、行業之間節水發展不均衡,特別是農業用水量占比達80%左右,浪費水現象普遍,節水空間巨大。由于缺乏長效機制,部分節水措施缺乏可持續性,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城鎮節水降損和重點區域節水開源等工作亟待加強,“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節水技術創新體系有待建立。
全市自產水資源總量114.23×108m3,可開發利用水資源量和供水能力70×108m3左右,雖然基本滿足現階段生產生活用水需求,但水環境、水生態用水量占比小,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建設美麗河湖的需求不相適應。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衡,生產生活生態用水比例不盡合理,與其他經濟社會生產要素不匹配,制約高標準品牌水稻擴大種植規模和發展。城鎮供水水源單一,未形成雙水源多水源供水格局,供水安全風險大。資源性缺水、水質性缺水與工程性缺水并存,骨干輸配水網絡體系尚未形成,供水能力和效率不高,過境水和洪水資源利用不足,亟需提高水資源調配和供水保障能力。
全市大江大河防洪工程體系基本建成,并已達到國家規定的防洪標準。但仍有一些中小河流未治理,未形成“攔、蓄、滯、泄、分”完善配套的防洪工程體系。部分病險水庫、水閘存在安全隱患,需要進行除險加固。山洪災害時有發生,預測預報、避險救護體系需進一步完善。城市內澇、農田排澇標準偏低,工程老化失修嚴重。按照建設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要求,河湖水域空間需進一步嚴格管控,河湖水系連通、生態修復綜合整治工作還要加強。
水利行業特別是基層水管單位管理人員少、專業化水平低,水利信息化和智慧水利建設滯后,行業監管手段和執法能力不強。在水治理體系上,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政府內部組織間的關系還需理順。現行水價偏低,且收繳率不高,水價改革步伐有待加快。多渠道投融資機制還未建立,公眾社會力量參與水治理的積極性不高,政府部門間協調聯動機制仍不健全。
進一步完善洪水干旱防治規劃和防護標準。加快水旱災害防御工程體系建設,實施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針對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推動建設若干重點工程。加快水情旱情監測設施建設,做好水情旱情預警工作, 提升水情旱情預測預報水平。
“十四五”期末建立健全反映供水成本、有利于節水和有利于農田水利機制創新的農業水價形成機制,農業用水價格總體達到運營維護成本水平。大中型灌區工程設施和運行管理狀況得到很大改善。“十四五”期間,農村飲水安全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加快各區、縣(市)農村飲水安全運行管理制度出臺,保障工程維修養護經費落實;加強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理監督,提高工程管理水平與供水質量。
以“空間均衡”為遵循,以“合理分水,管住用水”為目標,深入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強化水資源監管基礎,嚴格取用水和生態流量管控,不斷提升水資源監管能力和水平,促進水資源承載能力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到2025年,哈爾濱市用水總量控制在76.24×108m3以內。“十四五”期間,節水政策法規、市場機制、標準體系已經完善,技術支撐能力不斷增強,管理機制逐步健全,節水效果顯現。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15年分別降低23%和20%,規模以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91%以上,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控制在10%以內。
用水總量嚴格控制,水體水質基本好轉,水域岸線有效保護,生態環境明細改善,管理制度逐步完善。構建“升級版”河湖長制。從黨政領導、河長主導、上下聯動、部門共治、長效管護的管理機制,到進一步構建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護有力的河湖管理保護機制,面向全市水域,“升級版”的河湖長制進一步深化。根據河湖管理存在的突出問題,盯住“盆”和“水”兩個關鍵點,扎實開展清四亂專項整治活動,通過實施河湖系統治理,解決水污染、水生態、防洪安全問題。同時,夯實河長責任,建立長效機制,推動河湖治理保護取得實效。
“十四五”期間,重點地區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加強水土保持監管力度,人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以水土保持目標考核為依托,落實責任主體,推動水土保持工作有序健康發展。
加快水利行業信息化建設,抓好互聯網、大數據、衛星遙感、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水務工作的深度融合,加快建立和完善水務信息網路、監測體系和大數據中心,建設“智慧水務”。
根據水務工作機構改革職能優化的新形勢新要求和水利建設、管理需要,加強水利科研、做好科技興水、重大項目前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