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訊員 張學博 孫永杰
八百里秦川青峰疊翠。
自西安機場驅車向西北方向進發,翻過一道道原,鱗次櫛比的現代化建筑、井然有序的智能化設備,明晃晃撞向眼簾。亭南煤業到了。
位于陜西省咸陽市長武縣境內的亭南煤業有限責任公司,是山東能源淄礦集團積極響應國家西部大開發號召,跨出省門投資建設的“第一礦”。自2006 年建成投產以來,亭南煤業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截至2019 年年底,累計生產原煤4195.7 萬噸,上繳各類稅費50.1 億元。
進入新時期,亭南煤業全力打造“數字亭煤”智慧礦山,成為其扎根長武、叫響陜西的“新名片”。眼下,詮釋著“智慧黨建、智慧安全、智慧生產、智慧經營”的主旋律,正從“數字亭煤”平臺噴涌而出。
一組數據成為亭南煤業強化黨建引領工作的生動注腳:年初疫情期間,黨員自發駕駛私家車68 批接回員工近269 人,亭南煤業在駐長企業中率先實現全面復工復產。
黨員熱情的背后是黨性,更折射出亭南煤業黨委堅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的政治自覺。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黨建是各項工作開展的基礎。如何讓基層“活”起來,是亭南煤業黨委書記、執行董事張全履新后經常思考的問題。“我們把黨委的旗幟樹起來,把支部動起來,把黨員用起來,這樣既讓黨員亮出了身份,又壓實了擔子,更激活了全公司員工干事創業的激情。”張全說。
強黨建凝聚了發展動力。在黨建工作引領下,今年亭南煤業召開黨委會研究確定了全年52 項重點工作,成立了8 個工作專班分頭抓落實。年初疫情期間,公司黨委創新推行班子包掛、專業包線、支部包片、黨員包保“四包”網格化管理模式,實現了疫情防控與安全生產“雙控”到位。
強黨建激發了基層活力。在張全看來,民生無小事,抓民生就是促發展。在黨建工作引領下,今年亭南煤業力抓民生,激發了員工的工作熱情,激活了基層工作的一池春水。
“公司考慮太周到啦,有了洗烘一體洗衣機,15 分鐘就能穿上干爽的衣服!”亭南煤業綜采一隊職工張海峰在用洗衣機烘洗衣服時,對公司這一民生舉措連連稱贊。
這是亭南煤業用心用力抓民生的例證之一。今年以來,該公司有序推進年初確定的“十大民生工程”,著力解決職工衣食住行等民生難題。其中,針對雙職工及來礦探親家屬住房緊張問題,與“唐潮國際”房產公司達成了租賃協議。目前,48 間夫妻房、6 間探親房已進入驗收階段。
外國的蠢人也不少。2018年9月26日,2名日本男子通過國際快遞從上海將84支蠟燭寄往東京。蠟燭外包裝寫有漢字“純手工制作”、“百分百無添加”等字樣。海關將可疑包裹扣下后查驗發現,蠟燭中70%成分為毒品。

“智慧黨建·數字亭煤”平臺

咸陽市委書記楊長亞到亭南煤業調研
深入地下400 米,安全是煤礦企業最大的挑戰。對于高瓦斯礦井亭南礦井來說,安全問題更是大如天。亭南礦區主井架上,“安全為天”4個紅色大字赫然在目。“掙安全錢,吃安全飯”“沒有安全,就沒有一切”,也是張全口中的高頻詞。
今天的亭南煤業,一改過去的人工巡查、記錄,依托“數字亭煤”平臺,為井下生產安上了一雙“千里眼”——如遇突發情況,1 分鐘內即可通知井下工作人員上井。
有了“智慧安全”做保障,智慧生產也加快了進程。
“工作面一切準備就緒,將一鍵啟動,請工作人員注意!”在亭南煤業地面綜采智能操控中心,工作人員向井下發出信號后,用鼠標輕點啟動菜單,隨即屏幕傳來飛速旋轉的采煤機,各類參數實時傳輸,設備運轉穩定有序。這是亭南煤業剛建成的陜西省首個智能充采工作面。今年以來,亭南煤業加快推進智慧礦山建設步伐,在1102 工作面原有設備的基礎上,歷時5 個月完成了采煤機、充填系統等綜機設備的智能化升級改造,實現了智能開采、自動充填,填補了陜西省智能充采技術的空白。
同樣通過“數字亭煤”平臺實現了智慧化的,還有經營。
6 月29 日,該公司運搬區在月度結算時,“數字亭煤”平臺上的“全要素貨幣化管理信息系統”顯示該區隊領料卡結余4 萬元,得到了該公司結算中心兌現獎勵22000 元。據介紹,以“五全管理”為核心,該公司建成了與銷售、材料、煤質管理系統數據實時對接分析的智慧經營系統,對企業經營活動全方位數據進行診斷分析。以煤質管控系統為例,今年上半年,通過煤質分析比對、優化洗選工藝,實現增收創效1600 余萬元。
智能化技術與安全生產深度融合,成為亭南煤業發展的全新引擎。今年以來,該公司克服疫情影響,初步把平臺建設起來,實現了“黨建工作‘一引領’,系統集成‘一平臺’,安全管理‘一張圖’,五全管控‘一核心’”的“四個一”高效集成管控新格局,為公司高質量發展壯了筋骨、強了動力。

亭南煤業全景圖
“建設這一平臺,是我們順應行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趨勢,貫徹落實黨中央新發展理念和集團公司決策部署的積極探索。”張全表示,一個好的平臺,需要不斷地打磨迭代,不斷地適應發展的要求。“智慧黨建·數字亭煤”平臺將樹立“爭當國內一流”目標,全力建設擔當企業發展、引領行業進步的智慧礦山數字平臺。
素有“三秦屏障,秦隴門戶”之稱的長武縣地處關中西陲、陜甘寧邊區,過去曾是國家級貧困縣。在蘇士榮印象里,亭南煤業所在地亭口鎮過去就一條街,兩排茅草房一眼便能望到頭。長武地下有煤,這在史書中有記載,百年來當地人民不斷探索嘗試挖掘,但由于開采難度大,均以失敗告終。2006 年,亭南煤礦順利掘出第一塊煤,結束了長武縣“有煤無礦”的歷史。
14 年間,亭南煤業致力于當好省外煤企開發建設“排頭兵”,克服省外辦企的諸多困難,創新思路、不斷探索,礦容礦貌日新月異。截至2019 年年底,累計生產原煤4195.7 萬噸,上繳各類稅費50.1 億元,成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
進入新時期,創新成為亭南煤業新的發展底色。
日前,亭南煤業機電隊隊長程偉與提運隊隊長黃向永簽訂了一份名為“礦井高壓供水系統節能技術”的創新項目認購書。至此,創新成果“內部交易”在亭南煤業拉開了帷幕。
冷卻水水壓不穩定,造成井下皮帶減速機冷卻系統溫度超高停機,給提運隊日常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不便。該隊在雙創中心技術創新市場上花1000 元認購了機電隊“礦井高壓供水系統節能技術”創新項目,應用效果良好。
“我們將工作性質相同、所用設備相似的單位創新項目進行匯總,通過技術創新市場明碼標價,形成價格聯動機制,不但有效解決了生產現場遇到的難題,還激發了各單位創新創效的積極性。”亭南煤業雙創中心主任孫永杰說。
據了解,亭南煤業為各單位的科技創新項目、管理創新項目及專利,頒發相應的成果產權證書。按照“為誰服務,誰付費用”的原則,制定了《關于深入推進內部技術交易市場的實施方案》。雙創中心作為中介機構,通過線上、線下兩條渠道,采用技術轉讓、技術咨詢、技術承包三種方式進行認購。每月月底,由亭南煤業公司結算中心按照相應獎勵標準向成果產權方兌現。
“以內部交易的方式,讓創新成果不再局限于創新單位自用,而是將好經驗、好做法及時輸出,推動了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張全表示,下一步亭南煤業將在內部推廣的基礎上拓展技術交易市場范圍,利用“互聯網+”擴大對外推廣,推動技術成果和智力資源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巍巍古原,埋藏著厚重底蘊;涓涓涇水,流傳著千年歷史。今天的亭煤,黨建工作與高質量發展同頻共振,在朝著智能化發展的快車道上加速前進;今天的亭煤,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