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訊員 李德忠 劉曉敏
立足糧食安全,聚焦農業“芯片”。山東種業集團成立以來,立足科研成果轉化和農業源頭優勢,發力農業高端產業,拓展農業科研源頭優勢,探索“種業+”產業模式,構建服務“三農”全產業鏈體系,走出了一條農業技術成果轉化助力農業轉型升級的創新發展之路。
科技部發布全國技術市場交易快報顯示:2019 年,我國技術合同成交額首次超過2 萬億元。這一令人矚目的成績單,既反映了市場對技術的強烈需求,也顯示出我國科技成果轉化蘊藏的巨大潛能。
暢通院企融合渠道。目前,山東省農科院下屬科研單位24 個、分院18 處,建有國家和省部級創新平臺70 個,研究領域涵蓋糧經作物、果樹、蔬菜等50 多個學科,有著大量的農業科研成果亟待轉化。根據山東省農科院《關于深化科技成果轉化制度改革的意見》和院黨委關于成果轉化要“出好成果、出大成果、搞大轉化、見好收益”的總體要求,山東種業將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確立為集團的主責主業,從去年就開始決定承建山東省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全面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為農科專家、學者打造全流程管理、市場化運營的“科研經紀人”服務平臺。10 月28 日,總投資10 億元、總建筑面積11.9 萬平方米的山東省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暨北方種子交易中心在濟南成立。

山東種業集團發起成立“國家營養型農業科技創新聯盟”
釋放創新驅動效能。作為省屬國企唯一入庫項目,山東省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去年入選全省“鄉村振興”重大項目庫,今年初又入圍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庫第一批優選項目。這一創新平臺,主要通過聚集政府機構、科研單位、涉農企業、農民合作社、農戶等涉農主體,最終形成全省統籌布局、政產學研金服用要素齊聚、“省-市-縣”三級貫通的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網絡體系,定期舉辦“山東省農業科技成果交易會”,不定期舉辦“農業科技高峰論壇”等產業交流活動,實現科技與市場對接、創新與產業對接,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構筑市場要素體系。在供給側,做好“科研經紀人”;在需求側,當好“商業代理人”。中心園區通過構筑“1+N”服務體系,探索市場需求引領科研方向的長效機制,實現農業科技成果交易高效化、農科產品推廣集中化、入孵企業收益最大化。“1”即以山東省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為整體投資建設和運營核心;“N”即圍繞市場需求這一核心導向,構建現代種業交易(集成智慧化種業物流倉儲)、大數據及金融交易服務(集成農科類企業孵化加速)等附屬中心,加速核心專利技術成果轉化,真正讓核心專利技術走出實驗室、走向市場。
2017 年2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加強現代生物和營養強化技術研究,挖掘開發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從“吃飽肚子”到“吃得健康”,農業的生產發展和農業研究部門的科研創新,都應朝著這個目標而不懈努力。
構建“精準營養”產業體系。去年5 月10 日,山東種業集團牽手中國農科院,營養型農業產業項目落地德州,圍繞大健康產業精準發力,依托中國農科院和山東省農科院技術人才優勢,在營養型農業領域開展深層次、全方位合作,重點推廣高葉酸玉米、高鋅小麥等,著力構建“精準營養”產業體系,打造集品種研發、標準制定、訂單推廣、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的高附加值營養型農產品全產業鏈。
發展壯大產業支撐。按照農科品牌引領、分子育種創新驅動、成果交易中心共贏、數字農業園區窗口展示的發展思路,全力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山東種業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園區項目取得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完善規劃設計,具備開工建設條件;日照莒縣酒莊項目完成合資公司注冊,先期種植釀酒葡萄140 畝,長勢良好;鄉村振興數字化農業產業園區項目正與中交集團探索合作模式;分子設計育種平臺和全省救災備荒種子儲備庫均已列入省補短板強弱項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重點謀劃項目,其中分子設計育種中心項目列入省委重點項目督導,并與中化集團達成合作意向;五蓮農牧固廢無害化處理及資源化利用項目完成可研報告修訂,開啟了政府、央企、省企、民企四方合作模式。
全力打造知名品牌。專門成立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科技成果轉化有限公司,負責知識產權交易、科技項目引入、項目申報、創業輔導、產業培育等業務,打造山東省農業科技公共品牌體系,并對山東省農科院“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單位品牌、“魯農科”市場品牌、“舜耕科技”公益服務品牌等品牌進行授權管理,通過對農業產業環境和資源狀況進行綜合分析,制定品牌管理方向和目標,加強品牌體系設計和推廣,提高品牌影響力。去年,集團承接延續了種業股份的濟南市農業龍頭企業,奧克斯、興牛、魯研也繼續鞏固和發展了行業或區域地位。

山東種業集團與泰山保險全面戰略合作簽約儀式
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科技、信息、資金、人才等現代生產要素有效植入農業產業鏈的保障,是發展高效農業、綠色農業、質量農業,促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一個重要著力點。
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集團承建的德州營養型農業項目將與當地農民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創新試行“托管保底” “合資兜底” “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租金+分紅+勞務收入”“折股聯營、反租倒包、雙線代銷”等模式,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加大技術經理人選聘力度。根據山東省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暨北方種子交易中心項目運營模式,集團通過咨詢分析、對接撮合及資源引薦等方式,先后在中國農業大學、山東農業大學、山東省農科院、知名農業民營企業洽談了4-6 名后備人選,為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提供了人才支撐。
完善制種風險分散機制。《種子法》明確提出,國家支持保險機構開展種子生產保險,可以在農戶遭受損失時,精準地將保險賠款支付到受災農戶手中,逐步建立市場化的制種風險分散機制。今年5 月,山東種業集團與泰山保險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推出“種業+保險+N”創新驅動發展新模式,將精準扶貧重點放在農業保險、民生保險和產業脫貧保險服務三大領域,從保成本到保收入,從保大宗到保特色,對合作農戶實施動態監測和兜底保障救助,讓有了保險制種農戶可以實現旱澇保收,沒有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