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有才 肖荷花
目前,鼓勵學生創新的呼聲不絕于耳,指導學生進行創新的措施遍地都是,然而,評價學生的創新能力大多與其在一些評獎活動中獲得過什么獎勵有關。這就意味著,這些評獎活動將對鞭策、激勵學生進行創新有著示范引領作用。
怎樣的評獎原則才能吸引學生走進科技創新的大門,而不是挫傷他們的積極性?我們認為,在評價學生的作品時,固然應注重作品的創新性,但更應將學生是否“力所能及”作為評價原則之一。這樣做的目的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給經濟條件較差的學生獲獎的機會。眾所周知,復雜的作品(包括論文)要做出來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需要有一定經濟基礎和創新能力的學生才能承受,而有些家庭經濟條件并不是很好的學生有一定的創新天賦,這些學生的天賦一旦得到挖掘,對其個人或社會都有巨大益處。
比如,我們帶過一個學生,他設計的作品非常有創意和深度。然而,因為經濟方面的原因,他的作品沒能被很好地制作出來,導致作品“層次不高”,無法在一些賽事中取得好的成績,這是多么遺憾的事!
我們并不反對那些由學生想出來的、“高深”的作品獲得獎勵,但也要讓那些整體不夠精致,但蘊含了學生較好創意的作品有獲獎的機會,體現賽事的公平、公正。
第二,評價方式突破了大而深的單一原則,肯定了小而精的方向,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因為學生的思維水平、動手能力、課余時間都是有限的,他們的作品本就應該小而精。
第三,可以吸引更多學生參與各種規格的比賽。
如果堅持這一原則,科技創新人才的隊伍就會壯大,科技創新的金字塔就會更加牢固,位于塔尖的人就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