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超
色彩是人的視覺感受。只要有光、有物,你就能通過眼睛發現色彩。經由色彩,人們又能進一步聯想到冷暖、強弱、剛柔,感受到不同的性格、民族、文化等。中國傳統色彩更是繽紛絢麗,意境優美,文化寓意深厚。
《道德經》第十二章有云:“五色令人目盲。”《孫子兵法·勢篇》也有關于五色的記載:“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何謂五色?中國傳統五色觀認為“青、赤、黃、白、黑”為正色。那么,當這些色彩與文物碰撞時會產生怎樣的火花?
青色
“青,取之于藍,而勝于藍”,這是古人對傳統染料提取過程的經驗總結,同時暗寓人生哲理。
古代制作染料的原材料豐富多樣。靛青從藍草中提取,能夠染出濃艷的藍色,并且顏色牢固。常見的藍草有蓼藍、板藍、馬藍等植物染料。除此之外,青色也可用石青、石綠等礦物染料制成。
青花瓷的青色因為素凈、雅致、清新而深受人們喜愛。從唐朝創燒到元代臻于成熟,再到明清盛燒不絕,青花瓷已然成為中國風的標志之一。
奇妙的青花得益于青料的使用。元代青花瓷使用的青料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進口青料,俗稱蘇麻離青,通過絲綢之路進入中國,其原產地位于盛產鈷礦的伊拉克索馬拉。進口青料的成分低錳、高鐵,青花呈色純正、深沉、濃艷,會呈現出深藍、翠藍、紫藍等不同色彩,色料堆積厚的地方還會出現黑色鐵銹斑。另一種是國產青料,其成分則高錳、低鐵,青花呈青藍色,偏灰黑。
青色也為清代后妃首飾增添了一抹亮色。點翠將金屬工藝與羽毛工藝結合,其幻彩的裝飾效果受到大家的喜愛。制作點翠飾品時,工匠需要將翠鳥的羽毛按照設計裁剪成一定形狀,然后用膠將其粘于金銀飾品上。根據工藝和羽毛的不同,點翠也有蕉月、湖色、深藏青等色彩差異,其中翠藍色和雪青色的翠鳥羽毛最珍貴。
赤色
赤色即紅色。我國自古以來都非常重視紅色。舊石器時代,山頂洞人已經使用赤鐵礦給串石珠的系繩染色,并把赤色粉末撒在逝者的身體四周。有專家推測,因為紅色和血液顏色相同,所以古人將紅色視為生命的象征。
如果要問在文物中,誰把紅色演繹得最淋漓盡致,漆器當仁不讓。中國不僅是絲國和瓷器國,也是漆器之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國家。從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朱漆木碗到明清時期的剔紅工藝,紅色已經成為漆器的代表色之一。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漆器約七百件,種類豐富,大多保存完好,制作工藝和彩繪紋樣更是精美無比。這些漆器大多是紅與黑交相輝映:黑色博大、寬厚、深沉;紅色鮮亮、強烈、古樸。二者一同彰顯出漆器的光潔柔和與華貴富麗。
黃色
漢樂府《陌上桑》中為我們描繪了一位“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的美麗女子,詩里的主人公羅敷穿著淡黃色裙子和紫色襦衣。黃、紫色互為補色,再點綴“青絲”“明月珠”等顏色,與莫奈的畫作有異曲同工之妙。
顏色除了審美屬性外,在古代社會中也有劃分身份、地位的作用。公元960年,后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前往邊關御敵,夜宿陳橋驛時發生兵變,被眾將士黃袍加身而稱帝。“黃袍加身”由此有了“擁為天子”的含義。清朝時期,黃馬褂在馬褂中最顯貴,對穿著者身份、穿著時間和場合都有嚴格規定。
青銅器給人的印象大多以綠色為主,但綠色部分實際上是其表面生成的銹。青銅器是銅錫合金,大多數青銅器最初的顏色應該是黃色。可為什么有的青銅鏡又呈銀白色呢?這與合金的比例有關,如果含錫量高,青銅鏡就會現出銀色。
白色
白色給人純潔、明快之感。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中,有的絲織品使用了粉白色顏料。經測定,這種染料是天然云母,即絹云母。為了提高絲纖維的白度,古人在加工絲的過程中會用白土或絹云母作為增白劑。
瓷器中更有“南青北白”之說,指唐代時期以浙江越窯為主的南方青瓷和以河北邢窯為主的北方白瓷兩大生產體系。著名的磁州窯使用白色化妝土,以黑白分明的裝飾風格而著稱。相比質樸、沉穩的磁州窯,明代景德鎮永樂窯創燒的甜白釉瓷器則瑩潤、溫和,有“白如凝脂,素猶積雪”之譽。
黑色
黑色也被稱為玄、涅、皂、黝等。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推崇“水德代周而行”。依據陰陽五行學說,水對應的是黑色,所以秦朝尚黑,衣飾以黑色為貴。
古代常見的黑色染料有松煙和石墨,還有麻櫟、胡桃、鼠尾草、烏柏、狼把草、桑、蓮、茶、楊梅、黑豆、扶桑等。礦物染料中的松煙是用松樹的根、枝或動植物油不充分燃燒得到的黑色煙炱,石墨是天然礦石,植物染料則是利用莖、葉、根、花和果實中的色素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