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彩梅
2020年9月9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被挪威議員克里斯蒂安·泰布林吉德提名為2021年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理由是特朗普推動以色列與阿聯酋關系正常化。三天之后,瑞典議員馬格努斯·雅各布松以特朗普促進塞爾維亞與科索沃達成經濟協議為由同樣提名他為這一獎項候選人。消息一出,輿論一片嘩然。
特朗普自就任總統以來,其內政外交幾乎無一不受個人政治利益的驅動。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特朗普政府不顧民眾的生命安危,未采取任何有效的應對措施,不斷淡化疫情的嚴重性,并且在疫情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情況下急于重啟經濟,從中謀取政治利益。在美國社會的種族沖突問題上,特朗普選擇力挺白人,公開聲稱要動用軍隊解決國內騷亂。自涉足政界以來,為集結白人基本盤,特朗普頻繁利用“狗哨政治”(通過暗語向目標群體傳遞信息,以鞏固基本盤,贏得選舉),喚起和加劇白人對少數族裔的仇恨,導致美國社會愈加分裂。
在外交政策上,特朗普政府不斷破壞國際多邊條約和國際組織的運行,宣布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中導條約》《關于伊朗核問題的全面協議》,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等對人類的發展與和平至關重要的協議和組織,同時,對伊朗持續制裁,對中國圍追堵截,借新冠肺炎疫情栽贓和攻擊中國,不斷挑起國家間矛盾。以上種種做法和舉動完全有悖于諾貝爾和平獎的設立者諾貝爾在其遺囑中提出的“推動國家間友誼”這一目標。2019年12月,特朗普簽署《2020財年國防授權法案》,正式成立美國太空軍,意欲尋求美國在太空領域的霸權,給國際和平注入了破壞性力量。
與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醫學獎、文學獎不同的是,諾貝爾和平獎的遴選由挪威下議院指定的諾貝爾委員會負責,而其余獎項的遴選則是由瑞典業內專家組成的相關機構負責。本應獨立于政治之外的諾貝爾和平獎從一開始便摻雜了政治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挪威意識形態和外交政策的影響。美國在任總統歷來對獲得這一獎項抱有興趣。
至今為止,共有四位美國總統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包括西奧多·羅斯福、伍德羅·威爾遜、吉米·卡特和巴拉克·奧巴馬。其中,只有卡特是以美國前總統的身份獲得2002年諾貝爾和平獎,他也是這四位獲獎者中最不具爭議的一位。

奧巴馬領取諾貝爾和平獎
1906年,羅斯福因調解日俄戰爭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成為第一位獲得該獎的美國總統。但是,羅斯福在任期間,卻奉行大棒政策,干涉美洲事務,他對和平最大的“貢獻”就是讓美國的戰艦在全世界航行。事實上,當時有眾多非常有實力的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其中六人后來還獲得了該獎項,但當時都未在這場評比中勝出。雖然時任諾貝爾委員會顧問哈爾夫丹·科特在候選人報告中明確表示,“羅斯福太過于相信戰爭是人類進步的工具”;諾貝爾委員會秘書長克里斯蒂安·蘭格也批評羅斯福“在北美推行霸權”,但推行擴張政策的羅斯福最終還是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不得不說是作為諾貝爾委員會主席的挪威外交部長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據諾貝爾委員會顧問科特稱,羅斯福能夠獲獎主要是因為挪威要贏得美國這個盟友,建立有利于挪威的外交環境。
諾貝爾和平獎評選的政治因素從美國總統威爾遜獲得該獎中也可窺見一斑。威爾遜是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第二位美國總統,官方獲獎理由是他提出了十四點計劃,該計劃在建立國際聯盟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即便是這個看似比較符合邏輯的獲獎緣由,其背后依然有著政治因素的支撐。挪威決定加入國際聯盟后,力圖提升國際聯盟在國際社會中的影響力,為本國謀取利益。即便美國后來因為國內的反對沒有加入國際聯盟,但威爾遜還是獲得了1920年諾貝爾和平獎。
如果說羅斯福和威爾遜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是基于“個人成就”,那么頒發給奧巴馬和平獎則屬于鼓勵性質的。奧巴馬就任總統兩周后,因“為加強國際外交和國家間合作做出了非凡的努力”被提名為2009年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六個月后就獲得了該獎項。事實上,奧巴馬在總統任期內,美軍幾乎一直處于戰爭狀態,以至于此次提名特朗普的挪威議員吉德后來指控奧巴馬在推進和平方面毫無建樹,諾貝爾委員會前秘書長蓋爾·倫德斯塔德也曾表示后悔將和平獎頒給奧巴馬。奧巴馬“光速”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被美國國內的左翼和右翼勢力解讀為對小布什政府外交政策和風格的譴責,同時也是對奧巴馬多邊傾向的鼓勵。
特朗普2020年被提名2021年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源于特朗普強烈的獲獎欲和被贊美欲。自就任以來,特朗普曾在多種場合明示或暗示自己理應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甚至在2019年9月紐約聯合國大會上公開聲稱,“如果諾貝爾委員會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則,那么他將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以色列和阿聯酋達成關系正常化協議后,白宮國家安全顧問羅伯特·奧布萊恩為特朗普搖旗吶喊,呼吁授予特朗普諾貝爾和平獎。特朗普被提名的另一原因是挪威的政治人物接收到特朗普釋放出的急需獲獎的信號。此次提名特朗普的吉德是挪威極右翼政客,曾于2018年和另一名挪威議員共同提名特朗普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在移民問題上,吉德與特朗普主張相似。吉德提名特朗普既是出于其在國內推行相關政治主張和政策的考慮,同時也是為參與總統選舉的特朗普送上一份厚禮,可謂一舉兩得。特朗普被提名后,其競選團隊火速將特朗普成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這一因子注入競選中,期望有助于扭轉當時落后的選舉形勢。
歷史上,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的美國總統不少,包括富蘭克林·羅斯福、哈里·杜魯門、威廉·塔夫脫、德懷特·艾森豪威爾、赫伯特·胡佛、小布什和克林頓等,但最終獲獎的卻不多。2021年諾貝爾和平獎鹿死誰手目前尚無定數,特朗普能否捧回夢寐已久的大獎與其是否能夠順利連任密不可分。特朗普連任失敗,支撐他沖刺諾貝爾和平獎的就只有“推動了以色列與阿聯酋關系正常化”等官方理由了,而該成就的取得多半是特朗普出于既定的和自身的政治考量。對于挪威而言,把諾貝爾和平獎“送給”一位在任總統顯然更具政治價值。
不難發現,諾貝爾和平獎本質上是由西方國家主導且服務于西方國家利益的。在諾貝爾和平獎100多年的歷史中,前60年里獲得該獎的組織和個人無一不是來自瑞典、美國、挪威、英國、法國和德國等西方國家,其中以政治人物和領導人居多。直到20世紀60年代后,這一傳統才逐漸被打破,但獲獎者依然主要來自西方國家。冷戰結束后,諾貝爾委員會越來越多地關注別國內政,把獎項頒發給他國異見人士的情況屢見不鮮,諾貝爾和平獎逐漸成為西方國家輸出意識形態和施行新干涉主義的工具。
特朗普被提名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爭議,《大西洋月刊》撰稿人格雷姆·伍德呼吁暫停頒發諾貝爾和平獎。看來,諾貝爾和平獎要真正實現其設立者阿爾弗雷德·諾貝爾推進人類和平事業的夙愿,必須要消除政治因素的影響,真正做到獨立于政治之外。
(摘自《世界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