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煌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今年上半年黨中央將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行系統評估和總結,正式宣布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承前啟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帶領14億中國人民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著第二個百年目標繼續奮勇前進!開局關系全局,起步決定后勢。站在“兩個百年”的歷史交匯點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了“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標以及2035年遠景目標,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同心同德,頑強奮斗,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現代化是世界潮流,也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的夢想。鴉片戰爭的失敗,使中華民族在浩浩蕩蕩的世界潮流面前,輝煌不再,步步淪落。洋槍洋炮的威力驚醒了中國的先進分子,開始探索和尋求中華民族現代化的道路,從尋求“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器物之變,到探索制度上修修補補的“戊戌變法”,從徹底推翻舊制度的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靈魂深處的文化革命,其實質都是尋找一條振興中華的道路,都是在探索實現中國的現代化。但對于近代以后歷經苦難的中華民族來說,現代化是如此遙不可及的夢想,一窮二白、落后挨打的悲慘局面始終難以改變。
百年前,1921年,歷史迎來新的轉折,中國共產黨成立了!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件。從十月革命的炮聲,中國先進分子認識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科學真理,從中看到了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自成立起,中國共產黨就把探索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經過28年浴血奮戰,成立了新中國。新中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實現了中華民族由近代不斷衰落到根本扭轉命運、持續走向繁榮富強的偉大飛躍。新中國成立不久,中國共產黨就把促進“農業和交通運輸業的現代化”“建立鞏固的現代化國防”寫入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1954年,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開幕詞中,毛澤東提出:要“將我們現在這樣一個經濟上文化上落后的國家,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文化程度的偉大國家。”周恩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宣布了“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1964年三屆人大一次會議上,周恩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和完整地提出我國實現“四個現代化”的任務。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黨糾正了偏差,排除了干擾,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的偉大決策,決心“一心一意地搞四個現代化”,對社會主義現代化認識不斷深化,確定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發展戰略。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取得了全方位、開創性成就,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今天,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歷史性得到解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創造了有利條件。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我們進入“新發展階段”,這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階段,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的大跨越。這一偉大歷史成就再次證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政治保證。”
邁入新階段,開啟新征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十四五”時期發展作出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明確提出了經濟社會發展“六個新”的主要目標,并從12個方面作出了重大任務部署。完成好這些目標任務,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系統觀念。這“五個堅持”既是對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經驗的深刻總結,又是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揭示,為我們深刻認識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了科學的思想指引,是“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是實現“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最重要的保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十四五”時期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要破解許多難題,將會面臨一系列風險挑戰。越是這樣,就越離不開中國共產黨,就越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全黨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
黨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我們黨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都是為了中國人民過上幸福生活,為了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是要把人民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維護人民根本利益,激發全體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社會公平,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新發展理念是黨的重大創新理論。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切中了我國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體現了我國今后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深刻揭示了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要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構建新發展格局,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改革開放是推動我國發展的根本動力,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過去40多年我國的快速發展靠的是改革開放,未來要實現我們的既定奮斗目標,仍然必須依靠改革開放,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體制機制障礙,強化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調動全社會積極性的重大改革開放舉措,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
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重要思想和工作方法。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系統觀念,系統謀劃、統籌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堅持系統觀念確定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為廣大黨員干部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方法論指導。要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辦好發展安全兩件大事,堅持全國一盤棋,更好發揮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積極性,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挑戰,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
“所當乘者勢也,不可失者時也。”“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推動“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把美好藍圖變為生動現實,開好局、起好步尤為關鍵。
開好局、起好步,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百年大黨風華正茂。100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設、改革的巨大勝利,使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推動“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繼續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最高原則是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要從體制機制上保證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集中統一領導,有效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使中央和國家機關承擔起“最初一公里”的職責,使地方黨委履行好“中間段”的職責,使基層黨組織完成好“最后一公里”的任務,確保黨中央關于經濟社會發展的每項決策部署都得到全程無縫落實。
開好局、起好步,必須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于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加劇了大變局的演變,國際環境日趨復雜,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國家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盛行,我們必須在一個更加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中謀求發展。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發展前景向好,同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實現高質量發展還有許多短板弱項。對困難和挑戰、阻力和變數,我們既不能遮掩回避、視而不見,也不能驚慌失措、亂了陣腳。要辯證認識和把握國內外大勢,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勇于開頂風船,善于轉危為機,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堅定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構建新發展格局,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大道至簡,實干為要。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開好局、起好步,要干字當頭,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廣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匯聚起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推動黨和國家事業不斷向前,確保如期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如期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如期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