粱軍
基層調研,某領導言之鑿鑿:咱雖說公權在握,卻從不亂用,更不私用。然而群眾提供的一則信息,卻讓人禁不住生疑。原來不久前,該領導力排眾議、大包大攬,硬是讓外單位原本辦不成的一件“麻煩事”順利過關,如愿以償。
習近平總書記諄諄告誡,公權為民,只能用來為民服務;公款姓公,一分一厘也不能亂花。隨著不敢腐的懲戒力度日益加大、不能腐的制度籠子越織越密、不想腐的教育引導機制日漸健全,絕大多數黨員干部對于手中權力的運用慎之又慎,生怕越雷池半步,讓本來大好的人生前程付之東流。毋庸置疑,這樣的心思應該有、如此的自警應肯定,也說明只要始終堅持強力反腐的力度不減、尺度不松、勁頭不泄,就一定能不斷鞏固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勢、夯實黨風廉政建設階段性成果,終迎風清氣正、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態。
只是另一方面也應看到,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此路不通,另有他路。基于權力天然的貪婪負面效應存在、權欲容易膨脹的本質屬性所在,一旦舊有的作奸犯科、違法亂紀路徑受阻,必然還會有人蠢蠢欲動,希圖讓手中的權力繼續為自己帶來與眾不同的“利好”。事實也是如此,就前述情形而言,乍一看領導手中的權力的確沒有“權為私用”,但深入分析,卻是無利不起早,其之所以一意孤行也要為相關單位“圓夢”,使之辦成、辦好原本辦不成、辦不了的“麻煩事”,定然內中有乾坤。
空口無憑,有例為證。譬如,近年來有領導干部利用手中權力為其他單位或個人辦公事,絲毫不談回扣、報酬與感謝,卻于筆記本上暗暗記錄,只待某日解甲歸田后再來“重算舊賬”,被坊間稱之為“期權交易”;有領導干部為其他單位或個人辦妥公事的同時,也順便要求對方幫自己辦成某“公事”,不是破格招錄自己推薦的“人才”,就是同樣為自己打招呼的某事、某項目“開綠燈”,民間的說法即為“換手抓背”或“換手撓背”……如此等等。因為一般黨員、群眾表面上實在看不出任何破綻,有時竟然還會出現在年終總結上,儼然領導打破常規為社會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的鮮明體現、生動呈現。
“人在做,天在看。”無論如何紙是包不住火的。就一筆既定的資金來說,蛋糕只能做那么大,其用途也必定事前有所設定與明確,譬如原本擬用于棚戶區改造等。然而一旦因為某友好單位的再三請求,卻轉用于了該單位的內部房屋維修或場地綠化、硬化等,看似公權沒有私用,卻因此導致棚戶區改造成為泡影。這該屬于挪用公款,進而可定性為“權力的亂用”。類似這樣自作聰明、“貍貓換太子”的別樣“公權公用”,同樣屬于腐敗,同樣對黨和政府的公信力、聲譽造成損害,同樣破壞了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同樣存在著犧牲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危害。概而言之,就是別樣的“公權公用”,與一般意義上的公權亂用、濫用與私用沒有兩樣,照樣應該、也必須“露頭就打”、標本兼治,一追到底、決不姑息。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讓一切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是秉公用權的題中應有之義,要求黨員干部事無巨細,但凡涉及到權力的運用,都主動拿到臺面上來,而不是暗箱操作,抑或猶抱琵琶半遮面。同時信任不能代替監督,他律是為著日后更好地信任,只有進一步拓寬監督的渠道,加大監督的力度,發掘監督的深度,才能讓黨員干部不敢腐、不能腐。另一方面,別樣“公權公用”的出現,全在于心存僥幸、自欺欺人、機關算盡的歪心思作祟。要求治“已病”的同時也得治“未病”,換言之,理想信念教育、初心使命砥礪永遠在路上,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如此雙管齊下、雙向發力,才能讓黨員干部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世易時移,變法宜矣。”折射于反腐之上,則為因應腐敗的因子之變異、腐敗的形態之變化、腐敗的伎倆之變遷,必須以變應變、以變破變、以變制變,使其無論如何多變,都逃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別樣“公權公用”的出現帶來深刻啟示,即強力反腐務必風雨無阻、風雨兼程,矢志與一切腐敗行為作徹底斗爭,堅決推進反腐敗斗爭層層遞進、節節勝利,從而使公權、公款真正掌握在公仆之手,為人民服務、替人民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