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立功
“不曾忘記,第一次收錢時我也有過‘收還是‘不收的思想斗爭。我也在自問:‘這是犯罪嗎?其實答案是肯定的。可我偏要給自己否定的回答。別人有求于我,我替別人辦事,別人送錢感謝我,我認為在情理之中。如此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的心理,實際上就是為了淡化內心深處的罪惡感,為自己的犯罪行為求得心理上的平衡。”海南省白沙縣委原常委、副縣長邢詒儀因受賄罪受到法律制裁后懺悔不已。(2020年4月14日《檢察日報》)
領導干部因手中掌握一定的權力和資源,不可避免地受到不法分子“圍獵”,面對種種誘惑,選擇只有兩種,拒或收。然而就是在拒與收之間,少數領導干部煞費苦心,猶豫不決。收,怕不“安全”,招來災禍;拒,與金錢、美色失之交臂,又感到十分惋惜。拒與收考驗的是領導干部的政治定力、黨性修養。少數黨員干部之所以陷入腐敗的深淵,無一不是在拒與收的猶豫之間作出了錯誤的選擇,成為遵守黨紀黨規的“逆行者”,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貪廉一念間,榮辱兩重天。從公仆到貪官只是一念之差,從功臣到罪犯也只是一步之遙。面對誘惑,在拒與收之間作出不同的選擇,就會產生不同的后果。前者面對誘惑不為所動,經受住考驗,站穩腳跟不栽跟頭,始終受到群眾的支持和尊重;而后者雖然在物欲上得到了滿足,但違反了黨紀黨規,必將受到黨紀國法的嚴懲,從而一失足成千古恨。
事實上,黨員領導干部面對的最大誘惑是自己,最難戰勝的敵人也是自己。手握一定權力的領導干部,如果放縱欲望,帶著撈一把的心態做官,把權力當成謀取私利的工具,就會經不起誘惑,甘心被圍獵,成為金錢、美色的“俘虜”。
黨員領導干部要自覺抵制誘惑,修煉百毒不侵的“不腐金身”,必須堅定理想信念,常補理想信念之鈣,珍惜個人的政治生命,以堅強的黨性原則形成內在的堅強定力。加強黨紀黨規的學習,內化于心,外化于形,從思想上筑牢拒腐防變的堤壩,明是非,辨善惡,識好歹,知良莠。各級黨委、紀檢監察部門要始終保持正風反腐的高壓態勢,構建監督有力的權力運行體系,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對腐敗問題要零容忍,發現一起查處一起,持續推進反腐敗斗爭向縱深發展,讓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深入人心。通過一系列實措,確保黨員干部甘于清貧,守住寂寞,做到一身正氣,兩袖清風,不取不義之財,不求茍得之名,時刻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事業觀和利益觀。
1958年陶鑄同志在廣東期間,一次去探查工作時,有位縣委領導設宴招待他,他十分惱火,堅決不參與。從此,每到一處,就約法三章——“不準請客、不準迎送、不準送禮”。黨員干部當以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榜樣,始終做到一身清白,廉潔奉公,永葆革命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