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帆,李淑云,田玉景
(1.濟寧市水利事業發展中心,山東 濟寧272019;2.嘉祥縣水務局,山東 嘉祥272000)
泗河屬淮河流域,河道全長158.53 km,流域面積2 403 km2,其中,濟寧市境內長146 km,流域面積2 030 km2。長期以來,泗河由于線長面廣、監管難度大、管理任務重,執法力量薄弱等原因,導致泗河河道侵占、垃圾堆積、河道采砂等現象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泗河河勢穩定、防洪安全、生態環境以及社會穩定。為從根本上解決流域內水資源的供需矛盾,濟寧市在保障防洪安全、優化水資源、健康水生態、宜居水環境等方面持續發力,取得顯著成效。
1)常態化整治。濟寧市以實施河長制為牽引,河長牽頭、流域統籌、區域聯動,統籌解決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突出問題,推動河長制落地見效,堅持“求真”,緊盯“務實”,先后開展了“清河行動”“清河行動回頭看”“深化清違整治、構建無違河湖”“河湖清四亂常態化規范化”等專項行動。目前已累計清理整治涉河違法違建問題180余項。泗河面貌明顯改善,行蓄洪能力得到提高,泗河水質持續向好,亂采、亂挖等損害泗河行為得到有效遏制。
2)系統化治理。為保泗河長治久安,歷屆濟寧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泗河綜合治理,累計投資52.5億元,實施了一系列堤防加固、水源涵養、道路暢通、岸線綠化、生態工程等。2018年濟寧市實施的泗河全流域綜合開發工程全部完工,新筑加固堤防140.7 km,流域防洪標準達到50年一遇,沿河16座攔河閘壩攔蓄雨洪資源5 589萬m3,184 km雙向兩車道堤頂交通道路全線貫通,全面建成堤頂生態綠道、綠色長廊。2020年汛期泗河成功應對了自1992年以來最大洪水洪峰流量1 230 m3/s考驗,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3)物業化養護。在全面做好泗河清違清障的基礎上,濟寧市堅持鎮域、村域河湖垃圾保潔全覆蓋,建立河湖管護長效機制,組織沿河縣(市、區)將泗河巡查保潔納入了城鄉環衛一體化,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對泗河實施市場化、物業化管理,結合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建立了泗河養護、生活垃圾收運處理一體化長效養護機制,2020年沿河7縣(市、區)共落實河湖保潔人員693名,落實養護經費1 672.78萬元,實現了河湖有人巡查、有人保潔,打通河湖管護“最后一公里”,形成全社會關愛河湖、保護河湖的良好局面。
4)標準化管理。2020年按照省水利廳統一部署,濟寧市確定了泗河兗州段右岸堤防(大安鎮白家店村至新兗鎮大雨住村段,全長18.63 km)為省級堤防標準化管理試點,濟寧市水利事業發展中心圍繞責任主體、經費保障、制度建設、信息服務、界樁劃定、管理設施、巡查管護、人員培訓等八項內容,明確目標,壓實責任,在安全管理、運行管理、養護管理、管理保障等四個方面全力推行堤頂交通公路化、堤防綠化景觀化、灘地開發生態化、日常管理物業化、城鄉環衛一體化,基本建立了標準化、制度化、專業化、安全化、信息化、規范化泗河管理體系,順利通過省水利廳驗收,并提升為省級示范工程在全省推廣。
一是減少流域水污染,嚴格控制沿河95處排水(污)口、122處取水口、垃圾處理廠、礦渣堆場、污染企業、砂石碼頭等項目水質達標排放和污染物負荷總量控制,對未達標排放的進行限期治理,整改不到位的加以清退和調整。二是通過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在河道保護范圍區域,引導和鼓勵農民調整種植結構,優先種植需肥需藥量低、環境效益突出的農作物,減少面源污染;全面推廣低毒、低殘留農藥,開展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三是加強落實泗河保潔長效機制,保障泗河水面及岸坡無明顯廢棄物、漂浮物,實現垃圾“村收集、鄉鎮轉運、市縣處理”。四是保障泗河水質達到水功能區劃水質目標,泗河干流5個監測斷面水質均達到Ⅲ類標準。
水環境質量是影響人居環境與生活品質的重要因素。為實現“水清岸綠、宜居宜賞”,濟寧市堅持“一河一特色,一處一景觀”的原則,按照“保護河庫風貌、傳承生態文明”的工作思路,對泗河進行“凈化、綠化、亮化、美化”系統治理,“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水環境初步顯現。兗州區以“改善水質、提升生態環境”為核心,加強河岸綠化布局、駁坎設置、植物風貌、天際線組成和服務設施體系及風格的設計,打造綠色生態宜居城市。
濟寧市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又以孔孟思想為襯托,整體考慮歷史文化保護與挖掘,凸顯本土化、個性化,通過水利風景區和文化主題公園的建設,將美麗泗河建成傳承地方民俗風情的新節點、彰顯地方歷史文化的新載體,實現“一紅一綠一特”彰顯濟寧的獨特魅力。兗州區結合李杜文化,以青蓮閣、金口壩、蓮花湖為主體建設青蓮歷史文化公園,與建成的少陵公園遙相呼應,以“大禹治水、人水和諧”為主題,在金口壩西側建設大禹公園。泗水縣以泉林清韻、四水源、儒林園、九州風華、都市之心、創智綠谷以及文匯園7個旗艦項目打造泗河古文化、歷史文化和都市文化,并在此基礎上增加泗水人家、寺臺觀瀾、泗河灣濕地等功能節點,實現美麗泗河、文化泗河。
現在的泗河已成為美麗安瀾、生態秀美、人水和諧的綠色長廊,新建閘壩層層攔蓄,水面變得更加寬闊,濕地美景處處可見,原來季節性斷流的河道重新煥發了綠色生機,成為連接都市區各大板塊的防洪安全帶、生態景觀帶和文化旅游帶,以生態效益實現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幸福泗河的建設成就了沿線鄉村振興的繁華,給泗河流域的百姓帶來富足美滿的幸福生活。
通過幸福泗河建設,沿河兩岸的景觀價值得到提升,提供了市民親水娛樂和水文化休閑空間,市民對居住環境的滿意度和生活環境的舒適度大幅度提高。依托水利工程和城區河道眾多的自然優勢,成功創建了一批特色鮮明的水利風景區,傾力打造濱水宜居的水生態文明城市。同時,以水利旅游為核心的裙帶產業進一步推動,實現水生態、水環境、水文化與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一是減少洪澇災害損失。泗河防洪體系建設,消除了安全隱患,提高了攔蓄洪水的能力,減少了因災害產生的經濟損失,有效保障群眾的生命健康安全。二是改善投資環境,泗河區域水環境整治、水生態的恢復、水景觀的建設,拉動了泗河兩岸土地的增值和房地產業的發展,促進了旅游經濟發展,提升了城市招商引資的競爭力。通過將防洪工程與城市景觀建設結合在一起,優良的自然環境也使得這部分土地的利用價值得到大幅度提升,沿河地區成為了商業、住宅等開發投資的熱點。
通過泗河縱橫拓展綠帶區域建設,組團式構建沿河森林景觀點,林草覆蓋程度逐步提高,保水減沙效果顯著,有效改善了水生態系統的生境條件,保障了水域水質達標,改善了人居環境,中心城區藍線綠岸景觀得到提升,區域小氣候逐步改善,生物多樣性得到了較大提高。